王振喜
課堂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獲得成長的主陣地。為了守好這個“陣地”,我曾經(jīng)在教參里艱難匍匐,隨后又在海量的網(wǎng)絡信息里苦苦掙扎,然而我的課堂卻總是不盡如人意。我深知我這片“陣地”岌岌可危了!但我很慶幸自己始終沒有放棄,跌跌撞撞的自己終于在“美麗校園”的“美閱課堂”里突破了困境,實現(xiàn)了微笑轉身。
“十四五”開局之年,學校提出構建“美麗校園”愿景,聚力用“美麗校園”催生“美范教師”長成,用“美范教師”助力“美麗校園”品牌做大做強。而“美閱課堂”則是實現(xiàn)“美范教師”長成的關鍵一環(huán)。那天“綠茵講壇”上,一位教師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如果你只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和課程的興趣,那就永遠培養(yǎng)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我頗有感悟,覺得自己的教學走進了一個誤區(qū),但未來究竟該怎么做,我是迷茫的。
“美麗校園”建設以來,張成紅校長帶隊聽課,確保人人過堂。那天,她終于帶人走進我的班級,連續(xù)聽了我三天的課。那三天太難熬了,我每晚熬到深夜,看教參、找教輔,爭取把要講的知識點全部背熟。三年級下冊的童話寓言《鹿角和鹿腿》一課,我用了三個多課時。分析課文、理解形象、把握主題……我口若懸河,生怕學生聽不懂;板書不停,唯恐學生記不住。課后,張校長和我討論交流,指出我只是死抓一篇篇課文,熱衷于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等知識點的剖析;課堂上我講得太多,學生感悟少,思維碰撞和實踐練習更是沒有。最后的結論是:我沒有關注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沒有關注人的長遠生長,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我找到了自己的癥結:只是教死知識,沒有通過大量閱讀去提升學生的感悟力。課堂上,教師絕不能從頭講到尾,要多讓學生實踐——說話訓練、寫作練習,小組評議,班級交流,要教會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要讓知識自己散發(fā)迷人魅力。字詞句段篇,講得再生動,沒有運用也不能叫真正的理解。一篇課文包括很多課程知識,如果每節(jié)課只是向學生灌輸這些知識點,那課堂必然是令人失望的。
每節(jié)課講什么,要參考課程標準、單元要求、文本自身以及學生實際,但是課堂主動權還是掌握在教師自己手里。于是,我重新設計教學流程:學生初讀課文,概括故事主要內容;品讀鹿的四句話,了解寓意;把鹿的四句話去掉再讀,把《陶罐和鐵罐》里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去掉再讀,體會說話的重要性;出示《鹿角和鹿腿》續(xù)寫片段,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就這樣,借班上課的《鹿角和鹿腿》一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后來,這節(jié)課獲得國家級微課評比二等獎。張校長說:“與其斷其十指不如傷其一指,一節(jié)課就該抓住一點重錘猛擊,美美閱讀,才能‘悅讀閱美’,長此以往,教學才能出實效。”我深以為然。
“美閱課堂”除了要學會取舍外,還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要打造有語文味的課堂,教師就應帶著學生反復讀課文。古人告訴我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文要多讀,現(xiàn)代文同樣離不開反復誦讀,只有讀多了、讀熟了、會背了,向大腦的倉庫輸入足夠多的信息量,學生才會爛熟于心、脫口而出,那些不規(guī)范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才會在不久的將來“不治而愈”。以往,我為了把自己體悟到的知識點告訴學生,忽略了課堂朗讀(多是讓學生課前朗讀),課堂上只是讓學生自由讀一遍。和名師交流后,我明白了課堂朗讀的重要性、閱讀策略方法的重要性,課堂朗讀決不能以學生的課前或課后自讀代替。在單位時間內讀得越多越好,這才是真實的閱讀。我或找來相同主題的文章,或找來相同結構的文章,或找來相同題材的文章,讓學生用大塊時間比較讀、反復讀、討論讀。
喬伊·莫斯說:“有經(jīng)驗有能力的讀者在與文本互動的時候會使用許多不同的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開始有意識地把諸如激活先前相關知識、圖式和概念、預測、質疑、分配注意力、創(chuàng)造意象等閱讀策略春風化雨般教給學生,幫助他們讀懂文章、建構意義。漸漸地,他們積累了詞語,掌握了閱讀方法,培養(yǎng)了閱讀鑒賞能力,也發(fā)現(xiàn)了文章寫作的密碼。再讓他們寫作,他們從模仿中慢慢有了超越,寫出的文章逐漸變得豐實、靈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可以使學生擺脫成績不良的狀況,閱讀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逼鋵崳處煵粌H在課堂上要重視朗讀,課后同樣要重視朗讀。學校大力推廣“普及閱讀”活動,我在班級立刻積極響應,著力營造班級閱讀氛圍,掀起“我愛讀書”的熱潮。每天中午,我?guī)е鴮W生一起讀,經(jīng)常表揚堅持讀書的學生,開展“好書推薦”“圖書點評”活動,然后通過“說來聽聽”“你的意思是……”等話語引導學生開展讀后分享。書讀得多了,話說得多了,學生們的思考也就多了,他們的眼睛越來越明亮,班級里的書香氣息也越來越濃烈。當然,我的課堂也不再是死氣沉沉的,而是在“傾聽”與“對話”中走向了最初的對生命和真理的探尋。我知道這些都是“美閱課堂”帶來的改變,我也知道是“美閱課堂”助我尋尋覓覓之后于闌珊燈火處突破了自己,實現(xiàn)了微笑轉身,堅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那片教育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