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政策力度的加強,一方面有助于直接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資本市場政策的積極信號,中長期維度促進市場積極穩(wěn)健發(fā)展。
近期政策呵護市場信號明確。
8月27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當日晚,證監(jiān)會一連發(fā)布三條公告:《證監(jiān)會統(tǒng)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yōu)化IPO、再融資監(jiān)管安排》《證監(jiān)會進一步規(guī)范股份減持行為》《證券交易所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支持適度融資需求》。
提振信心
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果認為,政策信號意義明顯,監(jiān)管層支持A股、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態(tài)度堅決。當前市場處于政策密集落地期,政策三箭齊發(fā)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市場短期信心有望獲得明顯提振。
8月28日,滬深兩市跳空高開,市場成交活躍,投資情緒好轉。上證指數午盤漲2.3%,萬得全A漲2.47%。市場半日成交額近7800億元,上漲個股超4700只。
21世紀以來,我國共4次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分別為2001年11月15日、2005年1月24日、2008年4月23日、2008年9月18日。
從歷史經驗來看,富國基金認為,印花稅下調大多發(fā)生在市場低迷時期,A股市場在此后1個、5個、10個交易日表現出色,大市值個股整體表現強勢,非銀金融相對占優(yōu)。
中金公司研究部認為,此次印花稅下調的時間及幅度均超預期;政策力度的加強,一方面有助于直接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資本市場政策的積極信號,助力市場在“引入源頭活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暢通性”等長期問題上取得突破,并推進各部委形成政策合力,中長期維度促進市場積極穩(wěn)健發(fā)展。證監(jiān)會一攬子政策加快落地,有利于強化逆周期調節(jié)機制,長期促進優(yōu)質券商業(yè)務擴容及效率提升。
自購回購
之前8月18日,證監(jiān)會就推出25條活躍資本市場“一攬子”政策措施。隨后有不少企業(yè)推出回購計劃、分紅方案,公募和券商資管則拋出了自購計劃。
8月21日,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等13家基金公司公告將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中信、招商、國泰君安等券商及券商資管宣布將以自有資金投資自家產品。
與此同時,A股再度掀起回購潮。8月17日,超30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發(fā)出提議,建議自家公司動用真金白銀回購股份。
自下半年以來,A股共有近百家上市公司提出回購方案。
“分紅大軍”也在不斷擴大。8月21日,行動教育推出中期分配方案,每10股派發(fā)現金紅利8.00元(含稅)。而在8月18日,中國海油、江南奕帆等16家公司分別披露了公司半年度分紅方案。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推出中期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超過40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現金分紅。比如,中國電信(10派1.432元)、中國聯通(10派0.796元)、中國移動(10派22.247元)均為現金分紅。
中信證券表示,回購潮與自購潮預示市場底部特征日益明顯,上市公司回購潮處于過去5年來高點,歷史上與市場底部重合度較高;機構自購潮再次出現,過去5年來該現象平均領先市場底1個月左右;8月來北向資金流出已接近5年來極端情形,同時ETF月凈申購創(chuàng)6年新高;當前扭轉市場負面情緒仍需等待,但A股已具備年度配置價值,并已步入“伏擊區(qū)”,建議擇機布局產業(yè)和政策主題。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最新發(fā)文稱,今年7月下旬以來各項政策開始陸續(xù)調整,市場似乎仍然較弱,盡管這其中反映著許多結構性矛盾的持續(xù)積累和普遍發(fā)酵,扭轉局面比較困難,但對于當下的困難局面,相當重要的解釋似乎是疫情造成的疤痕效應,與房地產市場流動性壓力蔓延之間的交互作用,這種疤痕效應假以時日可以自我修復,政府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無疑可以加速該過程。
聚焦資本市場,目前市場表現仍然較弱,有短期悲觀情緒的影響,投資者往往容易放大短期的悲觀因素,從而忽略或輕視長期因素的影響。在高善文看來,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改革已經開始破題,盡管投資者對于短期的經濟表現仍然充滿疑慮,市場的波動也令人焦灼,但風雨過后有彩虹,這樣的老話還是值得記取的。
政策與市場
回顧歷史,A股的“回購潮”基本和“市場底”如影隨形“,政策底”領先“市場底”出現。一般情況下,A股市場會出現“政策底”和“市場底”兩個底部?!罢叩住敝傅氖鞘袌鱿碌欢螘r間后,高層對經濟與股市積極表態(tài)的時點;而“市場底”則是在“政策底”出現后,市場指數的自然底部。從歷史上看,“市場底”一般會滯后“政策底”1個月及更長時間,底部位置與“政策底”持平或者更低。
首創(chuàng)證券表示,2023年7月24日政治局會議定調積極,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可視為本次的“政策底”。
復盤2008年以來的7輪“政策底”和“市場底”可以看出,盡管“政策底”往往領先“市場底”1~2個月,但原因各異,不應據此形成一致預期,后續(xù)走勢需要結合市場具體行情判斷。從目前政策來看,市場信心的恢復可能仍需要時間。
一方面,流動性寬松之外的政策遲遲不見出臺,市場擔心系統(tǒng)性的穩(wěn)經濟政策比此前預期的力度要小,證監(jiān)會對“活躍資本市場”的回應缺少實質性內容進一步增添了隱憂,市場對政策的耐心在逐步喪失,導致了股市走弱。
歷史上“政策底”至“市場底”間隔天數長短不一,但40天左右較為常見,本次“政策底”至今已有近30天,從歷史規(guī)律來看距離“市場底”或已不遠,但可能仍需一定時間。
同時觀察“市場底”后1個月的漲幅來看,基本能收復“政策底”至“市場底”的大部分跌幅。
另一方面,從市場情緒指數來看,市場成交量仍在快速下行,尚未看到反轉信號,市場或仍在探底。
往后看,在經濟邊際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股市短期內仍然取決于政策預期,若預期進一步走弱,股市或將繼續(xù)調整;反之,若政策催化走強,在國內外因素的合力下股市有一定的反彈空間。
不是最低
華金證券指出,五大市場指標顯示A股當前已處歷史低位,但不是最低。①換手率處于6次大底中第三低水平;②多數指數估值處于歷次大底時水平,但不是最低;創(chuàng)業(yè)板指估值已處6次大底中第三低水平。③股權風險溢價(ERP)為3.2%,僅高于2016年市場大底時的3.0%,處6次大底時第五高水平;④當前200日均線以上個股占比為40%左右,處6次大底時第五低水平,已低于2020年3月市場底時的水平;⑤資金流出幅度遠未達到6次大底時的水平。
國金證券維持對A股市場“樂觀不冒進”的觀點。樂觀方面表現在:①估值底已現,市場剩余流動性再弱也差不過去年四季度;②盈利底已現,國內經濟筑底,2023年中報全A非金融ROE進一步回升;③美聯儲貨幣政策或已實質性首次轉向。
而強調不宜冒進,原因有四:①國內經濟尚未進入“被動去庫”階段,仍處于弱復蘇狀態(tài);②“政策市”通常均為短期邏輯;③美國實質性衰退跡象雖然已經出現,但下行趨勢尚未形成;④資金面雖在改善,甚至明顯好于去年同期,但仍難擺脫全年“凈流出”狀態(tài),意味著市場所期待“水牛”大概率不會在年內出現。
擇機布局
對于市場期待的“底部”和相關行業(yè)表現多家機構提出了觀點。國海證券認為,同當前可以類比參照的“政策底-市場底”有3次,分別是2012年9-12月、2018年10-12月和2022年3-4月,“政策底”形成的標志均為支持資本市場的重要表態(tài)。
規(guī)律一:“政策底”到“市場底”時間為2個月左右,探底時期上證50、金融風格占優(yōu),抗跌行業(yè)集中在地產鏈如銀行、家電。
規(guī)律二:“政策底”之后政策的階段性空窗期、風險事件以及企業(yè)盈利不及預期會導致市場二次探底,“市場底”的形成往往也需要較為重磅的政策。
規(guī)律三:“市場底”確認后如果基本面(尤其是地產)有明顯的改善,則大盤價值股領漲反轉行情,否則是中小成長股領漲。
中信證券建議保持耐心,擇機布局產業(yè)主題和政策主題。從產業(yè)主題來看,可圍繞地產、科技、能源資源三大產業(yè)積極布局:①地產產業(yè)關注物業(yè)管理、家居、消費建材等行業(yè)的長期成長機遇;②科技產業(yè),自主可控領域建議持續(xù)關注半導體、AI國產化的催化,基本面視角下關注盈利持續(xù)改善的運營商,以及存儲、面板的行業(yè)周期底部反轉機會,新能源車關注自動駕駛技術進步推動下有產品革新力的整車廠及供應商;③能源資源產業(yè),傳統(tǒng)能源關注商品價格回暖和PPI底部反彈帶來的利潤環(huán)比修復,從下半年盈利彈性的角度,建議關注充電樁、風電等。從政策主題來看,圍繞后續(xù)政府開支的增長,建議關注數字經濟主題(信創(chuàng)、信息安全等)和地方化債主題(包括環(huán)保、園林等政府應收款占比較高的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