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
(首都圖書館,北京 100021)
目前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承辦的閱讀推廣活動難以計數(shù),看似形式豐富,但實際上“同質化”現(xiàn)象比較突出,在活動類型和主題策劃上都存在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 主要形式多為講座、展覽、讀書會、主題論壇、誦讀大賽、書評征集等,主題一般集中在經典閱讀、數(shù)字閱讀、科學普及、生活藝術、親子閱讀等。 此外受眾群輻射面窄,讀者接受度低,人才貯備不足等因素都是限制閱讀推廣活動發(fā)展的瓶頸。 首都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中,創(chuàng)新思維、因地制宜,多年來一直探索在立足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推廣,科學策劃、組織,有效破解了閱讀推廣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推廣效果。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qū)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fā)揮作用的文化傳統(tǒng)[1]。 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決定了其具有保存本地域特色文化的任務,而通過策劃本地域文化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來展示本土文化,不但是對正在消逝的地域文化的保存和保護,更是對其有效的傳播和發(fā)展。
對受眾來說,地域文化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擁有其他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不具備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更容易獲得深刻的閱讀印記。 因為其所涉及的內容與受眾過去或現(xiàn)在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相當?shù)氖煜じ谢驊涯罡?極易引起共鳴。 圖書館通過策劃開展地域文化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可以引導市民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城市及它的歷史和文化,激發(fā)市民的鄉(xiāng)土情感、產生鄉(xiāng)土關懷與鄉(xiāng)土認同,激勵他們繼而產生改善鄉(xiāng)土環(huán)境、促進鄉(xiāng)土發(fā)展的意愿和行動。
閱讀推廣形式和內容的同質性必然降低讀者參與的積極性。 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決定了其活動內容的不可復制性,每個地區(qū)的城市發(fā)展史、歷史風云、名人掌故、名勝古跡以及其在歷史演變中形成的習俗、飲食、語言、藝術等都可以成為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選題來源。 各省尤其是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應充分認識地域文化的競爭力,立足本土文化的豐厚土壤,依托自身的研究優(yōu)勢,對本館的地方文獻資源進行充分的發(fā)掘、梳理,通過策劃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樹立自己獨一無二的活動品牌。
地域文化彰顯該地區(qū)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審美趣味,成為本土化的特色標志。 近些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意識到地域文化以其顯著的地域烙印與獨特的文化特征,成為推動地域發(fā)展的強勁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2],立足地域文化元素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契合地方的發(fā)展理念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的,能夠得到社會、政府及有關組織團體對閱讀推廣的支持和配合,更易吸引、整合、利用多方社會資源,破解了閱讀推廣在資源支持和宣傳推廣方面的困局。 此外,以地域文化閱讀推廣活動為橋梁,公共圖書館與其他文化機構通過合作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實現(xiàn)對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與挖掘,從而推動閱讀推廣與館藏資源建設的聯(lián)動發(fā)展。
從近幾年的學術成果來看,國內業(yè)界人士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圖書館開展地域文化閱讀推廣的理論依據(jù)、實踐分析、策略探索、效果評估等方面。梁志敏從公共圖書館在地方文化保護中的角色定位出發(fā),提出公共圖書館應是政府與公眾合作參與地域文化保護的倡導者和地域文化宣傳的推動者[3];郭金麗認為立足地域文化元素開展閱讀推廣因契合地方的發(fā)展理念與社會發(fā)展需求,可提高社會、政府的關注度、支持度,從而破解閱讀推廣的資源困局[4];王宇通過對“奉天烽火·盛京記憶”活動績效評估得出結論,“地域文化+主題閱讀”推廣模式在豐富館藏文獻資源、創(chuàng)新閱讀推廣載體、引導讀者行為等方面成效顯著[5];黃妙賢提出地方圖書館應構建多類型綜合性的立體化地域文化閱讀推廣服務體系[6];蔡迎春認為應通過聽、說、讀、觀、拍、演等感觀活動,激發(fā)讀者對地域文化的閱讀和領會理解的積極性并引發(fā)思考,最終達到“深閱讀”的推廣目的[7];鄧偉富根據(jù)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地方文化推廣活動的實踐情況,提出基于圖書館的地方文化推廣活動評價指標應由“活動投入程度”和“活動效果”構成的內部評價指標和“活動要素評價”與“活動收益評價”構成的外部評價指標組成[8]。 本文以首都圖書館立足北京地域文化開展閱讀推廣實踐為例進行介紹分析,提出思考和建議,拋磚引玉以期引發(fā)同行們對于公共圖書館從地域文化視角進行閱讀推廣的關注和深入研究。
首都圖書館在開展地域文化閱讀推廣中,采用講座、展覽、研學走讀、文藝表演、微信推文、視頻展示等多種活動形式,借助真人、書籍、網(wǎng)絡、文創(chuàng)產品等多種載體開展傳播,取得豐碩成果。
講座因將專業(yè)性、知識性、普及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成為各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的重要形式。早在2003 年首都圖書館創(chuàng)建講座品牌“鄉(xiāng)土課堂”,該品牌以向市民普及北京歷史文化知識為宗旨,邀請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專家從歷史風云、地理變遷、文物珍品、名勝古跡、民間習俗、城市規(guī)劃等多個角度,帶領讀者全面、深入了解北京。 截至2023 年6月,“鄉(xiāng)土課堂”已成功策劃舉辦講座900 期,其中包括“走近故宮”“博物館之旅”“國之重寶”“魅力中軸線”“城門記憶”“尋找天橋”等四十余個大型主題系列講座,直接接待聽眾十余萬人次,線上受眾近2000 萬人次。 憑借鮮明的定位,濃郁的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生動鮮活的選題,“鄉(xiāng)土課堂”受到北京市民的熱烈喜愛,成為北京最具特色的品牌講座。 根據(jù)“鄉(xiāng)土課堂”讀者的調查問卷關于講座六個方面的滿意度的反饋結果顯示聽眾對鄉(xiāng)土課堂的滿意度很高。 尤其是主題內容滿意度的分析:如表所示,非常滿意人數(shù)為65 人,所占比例為28.3%,滿意人數(shù)為134 人,所占比例為58.3%,認為一般人數(shù)為28人,所占比例為12.2%,非常不滿意人數(shù)為3 人,所占比例為1.3%。 就主題內容滿意度而言,不滿意度僅為1.3%,可見人們對于北京主題的講座內容設置很滿意。
展覽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豐富多樣的內容向民眾傳遞知識、推廣閱讀、弘揚先進文化,更令參觀者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 此外,展覽在擴大圖書館影響、展示圖書館風貌、重塑圖書館社會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9]。 作為構建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實現(xiàn)閱讀推廣的重要手段,展覽受到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高度重視。 首圖的“京華展覽”品牌主打北京地域特色,令北京市民從多維度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增強了他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這其中既有通過解讀文化地標來反映城市歷史和發(fā)展的“古苑宸跡”“北京公園開放記”“京城·驚喜——美麗北京發(fā)現(xiàn)之旅”,也有通過展現(xiàn)特色館藏來闡釋北京歷史文化的“往日京華——首都圖書館歷史照片珍藏展”“京華文脈——北京典籍中的故事”,既有介紹歷史人物的“北京文化史上的外國人”“鼓姬志”,也有展示節(jié)日民俗的“歲末春明——老北京年俗展”“話說端午”。 展覽還被送至香港、臺灣、新加坡、馬耳他等圖書館展出,受到當?shù)鼐用竦臒崃覛g迎,客觀上擴大了北京文化以及首圖的社會影響和文化輻射力。
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大部分采用的形式是內容單向輸出,參與者“被動”接收的模式,如何打破常規(guī)、推陳出新,充分調動讀者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使其主動投入閱讀活動中就成為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圖依托豐富的北京地方文獻資源,結合北京獨特的地域特點及城市文化風格,推出的“行讀中軸線”“走進皇家壇廟”“追尋北京文明的足跡”“博物館之旅”等一系列走讀活動,由專家?guī)ьI讀者走出圖書館,與講座和推薦書目中的人和事“面對面”。 精美的石雕、金碧輝煌的彩畫、名人生活過的居所以及博物館里豐富的藏品,帶給讀者比書籍中的圖片、文字更直觀的震撼,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印象,有效提升其對于相關主題知識繼續(xù)學習、探索的興趣,引發(fā)深度思考。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80%以上的參與者在活動結束之后主動提交走讀體會,或創(chuàng)作短視頻、朋友圈分享走讀經歷等;而專家反饋,現(xiàn)場讀者積極提問,也會引發(fā)他們思考研究的新角度。 走讀的最終效果可見一斑:于讀者而言,其以書籍或講座內容為知識框架,實地探訪、考察體驗激發(fā)了深度閱讀、學習的興趣,最終又以交流討論,撰寫心得的方式完善了知識體系;于研究者而言,其研究成果通過走讀活動得到科普,提高了交流和創(chuàng)新的效率。
地域文化通過表演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可以激發(fā)大眾的興趣和喜愛,進而令其產生繼續(xù)學習、深入閱讀的動力。 首都圖書館在每年的首個周六,都會舉辦“鄉(xiāng)土課堂”新年開講儀式暨新聞發(fā)布會活動,向聽眾公布全年講座選題、主要內容及年度特色。 儀式上還會配合當年主題,邀請專業(yè)表演團隊,為聽眾帶來天壇雅樂、老北京吆喝、北京曲劇、天橋雜耍等難得一見的北京特色的文化演出。 此外,首圖還邀請讀者參與到藝術活動的創(chuàng)作中,親身體驗北京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策劃排演原創(chuàng)話劇《四庫全書演義》來為該主題系列講座的預熱宣傳時,從首都師范大學招募學生參與話劇創(chuàng)作。 從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道具的設計、角色分配、臺詞打磨,到最后的聯(lián)排全部都是由學生、首圖工作人員以及四庫學專家顧問共同參與完成的。 本劇由征書、修書、書成三幕組成,通過乾隆、大臣以及學者、平民等多個階層因《四庫全書》而發(fā)生的矛盾沖突或命運轉折,來展現(xiàn)這部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誕生的曲折過程。 劇本是重點也是難點,由于參與主創(chuàng)的學生大都來自歷史系,平時所閱讀的大量相關書籍保證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質量,他們也在這次話劇演出中實現(xiàn)了北京地域文化的接受者向推廣者的轉變。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形式豐富、互動性強的新媒體平臺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陣地,這為圖書館線上閱讀推廣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渠道。 首圖采用多平臺聯(lián)動的方式,各個新媒體賬號之間互動融合,互為推廣,加上傳統(tǒng)網(wǎng)站,形成合力加大線上閱讀推廣服務的傳播力度。 首圖除微博、微信、豆瓣等平臺外,還在新興的視頻號、b 站等信息傳播平臺也開設了媒體賬號,將需要推廣的北京地域文化閱讀資源以適合各平臺特點的傳播形式進行推送。 例如微博、微信、豆瓣的推送內容主要是資訊類和知識類,前者包括北京文化主題的講座、展覽等,這是依托線下活動的開展而產生的,后者主要是切合時節(jié)、熱點的北京歷史文化知識點普及。 此外,還有京城輿圖、燕京金石以及《典藏北京》系列專題片等北京文化主題的資源推薦,這主要依托獨立且相對完善的北京地方文獻專藏資源。 此外,首圖基于講座內容深度挖掘,創(chuàng)作了“牛兒很皮,皇帝很氣”“誰來陪朕用膳”“編鐘的正確打開方式”“孔廟有棵神樹”等短視頻,豐富的知識內容,融入逗趣的動畫和生動的配樂、特效,配合講座宣傳預告或講座回顧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展示,一方面讓讀者獲取了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讀者觀看講座的興趣,顯著擴大了閱讀推廣活動的宣傳效果。
圖書館文創(chuàng)產品是在圖書館商店中展銷的與該館藏品(或展覽)以及與圖書、閱讀性質相關的文化性、紀念性的產品。 如果文創(chuàng)產品以本館的特色館藏、當?shù)靥厣慕ㄖ?、文物、方言、動植物、地方風俗以及地方名人為創(chuàng)意元素,購買者很可能因為某個精巧的設計而對館藏產生濃厚興趣而去擴展閱讀,或是激發(fā)其對當?shù)貧v史文化的熱情而去實地探訪、游玩,那么文創(chuàng)產品就成為了推廣地域文化的載體。
首都圖書館保存著一批極有價值的老照片原件。 其中攝制年代最早的約為19 世紀末。 照片的內容涉及清末及民國各時期北京的社會歷史、人物、風俗民情、建筑風景、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十分豐富。 可是這些照片幾乎沒有注明拍攝者、年份、也沒有對拍攝對象的文字說明。 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中心是系統(tǒng)研究北京歷史和文化的權威機構,專家為考證老照片所蘊含的歷史信息,翻閱了大量的相關書籍資料進行對比印證,還參照檔案館、博物館的館藏,采訪閱歷豐富的老人,力圖客觀、真實、準確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正是基于扎實、嚴謹?shù)膶W術研究成果,首圖發(fā)行了名為“北京記憶”的系列明信片,分“帝景城垣”“街衢坊巷”“歲時采風”“京城百業(yè)”四個主題,每一張明信片都注明了相關信息,為觀者呈現(xiàn)了一百年前的北京城的城市風貌和市井風俗。 此外,首圖還以豐富的特色館藏資源和扎實的學術科研為支撐,開發(fā)設計出“燕京八景”主題扇子、老北京風俗地圖絲巾、辟雍鑰匙扣、《北平箋譜》箋紙等一系列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
地域文化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專業(yè)、小眾,準入門檻較高。 地方文獻中的地方志、年鑒、家譜內容專業(yè)、艱深,查閱者一般都是地方文史研究者和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本地域的歷史、風俗、名人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也比較陌生、枯燥,如果直接介紹推薦,效果勢必不理想。 地域文化推廣應注意以閱讀為中心、以讀者為導向傳遞內容,抓住閱讀群體的心理特征和閱讀興趣,只有引起讀者共鳴,才能形成主動傳播。標題趣味性、內容突出程度、內容趣味性均對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圖書閱讀推廣文章采納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10]。 首圖微信公眾號推出的“魯迅:買買買”一文以魯迅愛購物這個鮮為人知的癖好引出北京琉璃廠為何吸引魯迅,達到宣傳講座“琉璃廠漫談”的目的;“走~天橋賣藝去”則從熱播劇《鬢邊不是海棠紅》的男主角商細蕊對天橋的情有獨鐘展開,通過對天橋雜耍戲場的介紹引導讀者了解、觀看首圖自制專題片《典藏北京》;“北京名媛沒有圈”從互聯(lián)網(wǎng)熱議的“名媛拼團”事件為切入點,介紹林徽因、凌叔華等民國時期北京的幾位知識女性的傳奇人生。 從文章過萬的點擊量和大量的讀者回復可知,將地域文化與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熱播影視劇、當下文化事件和文化熱點或生活、情感等話題相結合,策劃出可讀性強的軟文是進行地域文化推廣的一條可行之路。
相較于講座用抽象的文字敘述和口頭分析,展覽和視頻用直觀的圖片和視頻重現(xiàn)歷史圖景,走讀、文藝表演都屬于體驗式閱讀的創(chuàng)新形式。 體驗式閱讀推廣,具有注重過程、參與性強的特點,從讀者的閱讀需求與閱讀行為出發(fā),借助于充滿體驗感的工具與元素,或是讓讀者置身于一定的閱讀情境中,以多維度的方式激發(fā)其閱讀興趣,提升其閱讀效果。據(jù)我們對來館讀者統(tǒng)計分析可知,讀者中60 歲以上的多為北京本地居民,而70%的年輕人則是來北京工作生活的外地人。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著50多萬年的人類生活史、3000 多年建城史、800 多年建都史,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同時它也是一個多元化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北京以包容的姿態(tài)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非本地的年輕人,他們有迫切融入這座城市的意愿,而融入一座城的關鍵就要認識它的歷史,了解它的文化。 首圖舉辦的走讀、文藝表演等活動恰恰滿足了這個群體對于北京地域文化的需求,而這些體驗式的閱讀推廣活動突破了書本文字的閱讀局限,通過身臨其境、富有趣味的過程,讓讀者深入了解北京,愛上北京,從而獲得一種認同感與歸屬感。
第51 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wǎng)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10.31 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10.12 億,占網(wǎng)民整體的94.8%[11]。 《2023 抖音讀書生態(tài)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讀書類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5.17%,收藏量同比增長276.14%;時長超過5 分鐘的讀書類視頻發(fā)布數(shù)量同比增長279.44%。 短視頻短、平、快的特點可以讓受眾充分利用等車、做家務、就餐等碎片化的時間,用簡短的時間了解信息,較好地滿足了用戶碎片化的觀看閱讀需求。 與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相比,短視頻上的視聽內容,結合了畫面、講解、配樂、剪輯等多種元素,維度更加豐富,能迅速抓住用戶的好奇心,使用戶輕松進入閱讀狀態(tài),而移動媒介的交互性、社交性實現(xiàn)信息的雙向溝通,可以更大限度地擴展受眾群,短視頻已逐漸成為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服務的重要形式。而地域文化因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和風土民情而產生的差異性恰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在抖音平臺中,“文旅局長帶你游”系列短視頻通過全方位呈現(xiàn)不同地域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而“出圈”就是有力證明。 依托短視頻為載體,立足地域文化,從飲食、景觀、歷史、文物、民俗、民族服飾等切入點,打造爆款優(yōu)質內容,是閱讀推廣的創(chuàng)新形式。
“鄉(xiāng)土課堂”“京華展覽”“走讀北京”最初的品牌和口碑都是在線下樹立的,為順應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終端的發(fā)展趨勢,都推出線上同步直播或虛擬展館。線上閱讀推廣的優(yōu)勢在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式多樣,獲取便捷,最重要的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受眾群(流量)相比線下要多得多,且年輕群體所占比重較大,但是劣勢也很明顯,即體驗感差,深度影響力不足。 而線下活動所能給予讀者的深度參與感與良好的互動感,可以彌補線上活動體驗感的缺失。 所以首圖堅持線下陣地,通過線下閱讀推廣活動提供的參與感、氛圍感、儀式感獲得讀者的持續(xù)關注,提升用戶粘性,發(fā)展忠誠用戶。 很多人在參加完線下活動后會將自己的經歷、感受以圖文的形式分享到社交網(wǎng)站,這樣通過線下活動創(chuàng)造的良好的口碑,推動網(wǎng)絡正向評價的擴散,為線上閱讀推廣集聚更多的人氣和粉絲。 另一方面,首圖將線上閱讀推廣的運營方式運用于線下活動的前期宣傳,例如運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了解用戶需求,有針對性地策劃適合該群體的線上宣傳活動,通過策劃相關主題的線上話題討論、活動宣傳小視頻,互動游戲等方式來擴大線下活動的宣傳力度,引導線上閱讀推廣活動形成的流量去參與線下閱讀推廣活動,提升活動的影響力和參與度,彌補線下參與人數(shù)不足、覆蓋面狹窄的缺陷。
地域文化閱讀推廣有別于常規(guī)閱讀推廣,要以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作保障,以深入扎實的學術研究為支撐,閱讀推廣服務的質量取決于館藏地方文獻的挖掘和開發(fā)程度,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梳理首圖所做的地域文化推廣活動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鄉(xiāng)土課堂”“京華展覽”,還是“典藏北京”紀錄片,還是走讀活動或是文創(chuàng)產品的推出,都是基于首都圖書館所擁有的豐富館藏和強大的學術研究團隊。 首圖地方文獻中心擁有國內獨有的北京地方文獻專藏,文獻內容豐富,載體類型全面,在傳播北京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專業(yè)優(yōu)勢。 首圖還充分利用首都地區(qū)的學術人才優(yōu)勢,加強與故宮博物院、北京史研究會、北京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請專家參與到北京文化的閱讀推廣活動的策劃、實施工作中來。 專家隊伍可以保證閱讀推廣服務的專業(yè)水準,而他們也有將學術成果向社會公眾展示和傳播的意愿和需求,且專家們在為社會大眾普及地域文化的同時,參與者的積極反饋會引發(fā)其思考研究的新角度,雙向溝通可提高知識交流和創(chuàng)新的效率,實現(xiàn)雙贏。 此外,策劃者在閱讀推廣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對于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就無法策劃出有深度、有內涵、吸引人的活動和產品。 不應忽略策劃者在地域文化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安排崗位人員時要綜合考量其專業(yè)方向以及從業(yè)背景,盡量與地域文化相關;平時還應通過講座、參觀、培訓等方式,加強本土文化教育,使其能夠在圖書館舉辦的閱讀推廣服務中,承擔起地域文化的導引者角色。
綜上所述,圖書館立足地域文化策劃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可充分發(fā)揮公共圖書館對于本地域文化保存、傳承的職能,并利用其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樹立特色品牌,又因本土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跨地域的文化差異性極易引發(fā)好奇心理使得受眾廣泛,具有很大的開拓發(fā)展空間。 圖書館應將傳統(tǒng)閱讀與新興媒介結合起來,結合本館館藏和研究優(yōu)勢,以讀者的閱讀興趣為出發(fā)點,以多元、豐富的閱讀推廣形式讓公眾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