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細妹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要求教師樹立生本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歷史教學主體,立足學生學習、認識歷史的特點,創(chuàng)設多樣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增強學習積極性,掌握歷史知識,提高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實踐方式,是踐行《課程標準》的重要“工具”。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設計為一項項任務,依據教學需要,不斷呈現、評價任務,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逐步掌握學習內容,順其自然發(fā)展相關能力[1]。由此可見,任務驅動教學法有三大特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任務為主線。教師有效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歷史教學,不但可以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歷史教學的主體,還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fā)展能力,增強歷史學習效果。鑒于此,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樹立生本教育理念,依托日常教學,以設計任務、呈現任務和評價任務為重點,著力探究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策略。以“宋代經濟的發(fā)展”為例,教師可如此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任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設計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的第一步。《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即在教學前,教師要研讀內容,了解具體內容,聯系學生學情,加工教材,保證教學內容契合教學需要,切實夯實課堂教學基礎[2]。實際上,在任務驅動教學中,加工教材內容的過程,正是教師設計相關任務的過程。所以,在初中歷史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聯系學生學情,設計相關任務,做好課堂教學準備。
“宋代經濟的發(fā)展”是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九課內容。在參與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北宋的政治”“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金與南宋的對峙”,了解了宋代的相關歷史,感受到了宋代的“積貧積弱”。但是,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聽說過這樣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此諺語是對宋代經濟發(fā)展的高度概括。所以,不少學生會產生如此認知沖突:“宋代給人的感覺是積貧積弱,為什么其經濟會有新發(fā)展呢?其經濟發(fā)展情況到底如何?”本節(jié)課恰好從三方面(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介紹了宋代的經濟發(fā)展情況,便于學生解決認知沖突,豐富對宋代歷史的認知。同時,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者關系密切,如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推動了商業(yè)發(fā)展,使南宋經濟重心南移。通過如此分析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教師便可將宋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繁榮表現及經濟重心南移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同時,教師可結合重難點內容,設計四項任務:任務一,總結宋代農業(yè)發(fā)展表現;任務二,總結宋代手工業(yè)發(fā)展表現;任務三,總結宋代商業(yè)繁榮表現;任務四,總結宋代經濟發(fā)展重心南移的原因。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結合四項任務,提出其他任務,驅動學生多樣探究。如此設計出的任務,不但高度概括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契合學生學情,便于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建構歷史認知,還指明了歷史課堂教學方向,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針對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呈現任務是歷史任務驅動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學生探究歷史內容的重要途徑。歷史任務驅動教學由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構成。對此,教師可以這三個階段為立足點,呈現任務,創(chuàng)設不同的探究活動,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是歷史任務驅動教學不可或缺的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起點?!墩n程標準》提倡顛覆傳統(tǒng)教學流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前置課堂是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方式,而呈現任務是前置課堂的“法寶”。所以,在歷史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要以課前階段為立足點,提出相關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建構初步認知,做好課堂探究準備。
例如,在“宋代經濟的發(fā)展”任務驅動教學前,教師通過研讀教材,結合學生學情,設計了四項任務。其中,前三項任務是學生探究任務四的基礎,也就是說,了解宋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是學生在課堂上深入探究第四項任務的基礎。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前三項任務為基礎,設計課前探究任務:查找資料,了解宋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在呈現任務的同時,教師可以將全體學生分為三組:農業(yè)組、手工業(yè)組和商業(yè)組。之后,教師立足分組情況,要求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編創(chuàng)歷史情景劇。實踐證明,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能夠與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利用多樣方式,收集有關信息,初步了解宋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情況。同時,學生也能結合收集的信息,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靈活應用相關內容,編創(chuàng)課本劇,并扮演角色,生動展現具體信息。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對宋代經濟發(fā)展情況的認知,同時感受到了歷史學習的樂趣。
走進課堂是學生深入探究歷史內容的關鍵。《課程標準》指明了教學情境之于歷史教學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探究。情境類型多種多樣,如生活情境、角色情境等,均有趣味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探究。所以,在實施歷史任務驅動教學時,教師要依據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驅動學生積極體驗。
在“宋代經濟的發(fā)展”教學之前,教師設計了編創(chuàng)歷史情景劇任務。在此任務的作用下,學生收集、整理信息,尤其自主練習表演,做好了課堂學習準備。立足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表演舞臺,使學生積極體驗。同時,教師可以立足角色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內容。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選擇商業(yè)組表演情景劇。在表演的過程中,第三組全體成員通力合作,分飾表妹、表姐、舅舅等角色,形象演繹“導游”場景。在此場景中,表姐帶著表妹逛集市,向表妹介紹相關內容,如“我們現在有早市和夜市。不像之前,只能‘日中而市’?!薄拔覀冟l(xiāng)鎮(zhèn)也有賣東西的地方,將其稱作‘草市’?!钡?。其他學生認真觀看,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宋代的商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表演內容,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提到了早市、夜市和草市。立足于此,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展現《清明上河圖》,并向學生布置任務:“請大家觀看《清明上河圖》,圈出能代表早市、夜市和草市的內容。”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認真讀圖,發(fā)現了相關內容,如廣告燈箱、路邊攤販等,增強了對宋代市鎮(zhèn)發(fā)展情況的認知。立足于此,教師繼續(xù)提出任務:“請和小組成員合作交流,總結宋代的市鎮(zhèn)發(fā)展情況?!痹谔岢鋈蝿蘸?,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自覺走進歷史教材,回顧情境表演內容,總結宋代市鎮(zhèn)發(fā)展情況。然后,教師選擇商業(yè)組中的一名學生進行介紹。在該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其他組成員認真傾聽,發(fā)現不足,提出完善建議。最后,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探究情況,總結宋代市鎮(zhèn)發(fā)展的表現,幫助學生增強認知。如此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展示任務成果的機會,增強歷史學習滿足感,還能使學生扎實掌握歷史知識。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體驗情境表演活動,鍛煉表演能力、歷史探究能力等。
建構完善認知是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學生增強歷史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參與歷史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探究任務,展示任務成果,逐步建構歷史認知,為梳理總結歷史內容提供了便利。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任務探究情況,及時梳理總結,驅動學生回顧課堂所學,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宋代經濟的發(fā)展”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四項任務,了解了宋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以及宋代經濟發(fā)展重心南移的原因。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提出任務:“在這節(jié)課上,相信大家通過不斷完成任務,了解了宋代的經濟發(fā)展情況。下面,請大家回憶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建立思維導圖:第一,展現宋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及原因;第二,展現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和具體原因?!痹诖巳蝿盏尿寗酉拢瑢W生自覺回顧課堂所學,梳理知識點,建立思維導圖。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巡視課堂,了解具體情況。在規(guī)定時間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展示活動,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呈現思維導圖作品,介紹歷史內容。在學生介紹時,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如從秦漢到南宋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及原因。在師生的通力合作下,學生完善了歷史認知,加深了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同時,部分學生也因此發(fā)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和梳理總結能力,提高了歷史學習水平。
評價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助推學生發(fā)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將教學評價貫穿教學始終。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正是教師應用教學評價的過程。評價任務分為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生生互評是以合作學習為基礎的教學評價。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積極互動,了解彼此情況,為生生互評提供了便利。在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時,教師可呈現任務,驅動學生合作探究。此時,教師可以順勢組織生生互評,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查漏補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宋代的經濟發(fā)展”任務驅動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前三項任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表演活動。在創(chuàng)設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學生合作時,教師可提出互評任務:“請關注彼此,了解組員是否參與了此次學習活動,在參與過程中有哪些良好表現,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痹诖巳蝿盏尿寗酉?,學生一方面端正自身態(tài)度,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活動;一方面關注他人,了解他人學習情況。實踐證明,部分學生在互評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對比自己和他人,發(fā)現自身不足。同時,部分學生會為組員提出建議,助力組員查漏補缺。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合作表演活動,同時對未參加表演的學生提出任務:“請認真觀看表演,評判‘演員’們是否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表情動作是否靈活;是否展現了相關歷史知識點,展現了哪些歷史知識點;表演內容是否符合歷史實際?!痹诖巳蝿盏尿寗酉拢瑢W生細心觀看表演,并從不同角度評價他人。同時,學生在細心觀看的過程中,還能夠自然而然地建構歷史認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評價是歷史任務驅動教學重要的評價方式,包括即時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教師要依據教學情況,選用適宜的教學評價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助力學生深入探究,獲得發(fā)展。
在“宋代的經濟發(fā)展”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小組情境表演情況,向學生提出系列問題,使學生探究相關內容。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展示活動,鼓勵學生解答問題。在學生解答時,教師要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同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此,學生在教師的贊賞下,便會建立自信心,提高歷史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教師有效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歷史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的同時,逐步掌握歷史知識,鍛煉相關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樹立生本教育理念,研讀教材,結合學生學情,設計系列任務,并依據教學需要,立足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靈活呈現不同任務,創(chuàng)設多樣探究活動,并融入教學評價,使學生由淺入深地建構歷史認知,鍛煉多樣能力,切實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