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麗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在談到語言與翻譯的關系時,1993 年著名的翻譯家奈達Nida[1]提出“對翻譯來說,兩種文化的掌握比兩種語言的掌握更加重要”。 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師孫致禮[2],2000 年時也曾發(fā)出類似的感慨“對譯者而言,語言本身不是翻譯中最棘手的困難,蘊含在語言中的文化才是”。
中國特色文化詞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蘊藏了五千年文化精髓,涵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在社會快速發(fā)展中,根據中國國情創(chuàng)造出來的特有詞匯,英語中沒有其對等詞語(孫妍雯,2012)。[3]
“文化詞”的另一個名稱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化負載詞”。 1980 年,由語言學家許國璋[4]先生第一次正式提出,許先生給出的定義是“在一個民族的語言中,那些最承載文化信息、最能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 在此基礎上,2000年廖七一教授[5]對文化負載詞做了進一步闡述,廖教授認為“在語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能代表本民族且有別于其他民族思想、生活方式的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 包惠南教授(2004)[6]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提出“源語詞匯中能承載文化信息而譯語中沒有對應詞,這樣的空缺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
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 翻譯的一方連接著翻譯的對象,但它不只是一個個簡單的字、詞,還關系著整個文化背景中的名物、典章、制度等一系列背景,正是所有的這些才能共同構成某一個詞,匯聚出一個復雜的含義。 所以,當具備豐富含義的字詞再通過翻譯的轉化,轉達給另一個傳統(tǒng)、另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時,確實包含著各種問題及可能。
下面我們來看對“文化負載詞”的差異處理所帶來的不同傳播效果。
例1:有需要的寶寶們,請聯(lián)系我。
Any baby in need, please contact me.
例2:請在一米線外等候。
Please wait behind a noodle.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涉及的是中西兩種文化的對話,翻譯之前先要充分理解中文文本的意思,譯文力求準確傳達中華思想文化的核心含義,否則就會導致傳播效果出現(xiàn)偏差。
?例1 中的“寶寶”在中文中是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指的是“施于愛心的對象”,并非指嬰幼兒。故此句的參考翻譯為:Anyone in need, please contact me.
?例2 中的“一米線”并不是一根米線,而是指排隊時前后兩人之間的一米間距。 此句的參考翻譯為:Please wait behind the yellow line。
通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見文化負載詞的處理對漢-英翻譯非常重要,四級考試中人們也經常會遇到此類詞。 那么在處理時,應該如何操作呢?
1. 首先要多讀幾遍,吃透中文,獲得整體意思的理解。
2. 文化負載詞的日積月累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例3:在上??蓞⒂^游玩上海博物館、東方明珠、迪士尼、外灘等景點。
譯文:Shanghai offers some scenic attractions:Shanghai Museum, Oriental Pearl TV Tower , Disneyland , the Bund , etc.
例4:在蘇州你可以欣賞蘇州園林,品味巧奪天工的蘇繡。
譯文:In Suzhou, you can enjoy Suzhou gardens and taste the exquisite Suzhou embroidery.
以上兩句中下劃線的詞語:上海博物館、東方明珠、迪士尼、外灘、蘇州園林、蘇繡,都是中國特色文化負載詞,它們有自己固定的翻譯,還有諸如:孫中山(Sun Yat-Sen);長江(the Yangtze River);黃山(Mount Huang);魯菜(Shandong cuisine);元宵節(jié)(Lantern Festival);《三國演義》(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水滸傳》(Water Margin);《西游記》(Journey to the West);《紅樓夢》(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等,這些詞語需要注意平時的積累。
3. 解釋性翻譯技巧的引入
處理中國特色文化負載詞時,要正確地斷句,按照語義劃分不同的意群,理解原句中的語言現(xiàn)象和邏輯關系,如果遇到實在不會翻譯的文化負載詞時,可用“解釋性翻譯”這一技巧來進行處理。 為了搞清楚“解釋性翻譯”,下面來看兩道例子。
例5: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
這句話的難點在于“拜年”和“壓歲錢”,這兩個詞都是中國文化獨有。 “拜年”是指在春節(jié)期間,晚輩到長輩家中探望并說一些美好的話語來祝福長輩健康如意,故而我們解釋性地處理為greet happy New Year。 “壓歲錢”是指晚輩向長輩問好新年時長輩給晚輩的紅包(裝在紅色的信封里的現(xiàn)金),寓意好運吉祥平安。 英語的文化中沒有“壓歲錢”這個習俗,也就沒有對等的詞語,所以只能解釋為Lucky money。 故參考譯文為: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hould greet happy New Year to the elders, and the latter should give lucky money to the former.
漢語喜歡重復使用同一詞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楚,但英語忌諱重復使用同一個詞匯,故我們用the latter(后者,代指長輩),用the former(前者,代指小輩),這樣使英語句子表達更加的地道,且語義銜接也緊湊、清晰。
例6:中醫(yī)的治病理念來源于五行和陰陽。
這句話對部分同學而言很有挑戰(zhàn)性,句中包含了三個文化負載詞:中醫(yī)、五行和陰陽。 中醫(yī),由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的一門疾病診治、病理和生理研究的學科。 據此人們對“中醫(yī)”進行解釋性翻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五行,英語文化中沒有此概念,只能采用解釋性翻譯:five elements(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陰陽,這個文化負載詞,因為中國文化的普及,英語也已經將其收錄進入自己的詞庫,故在對其進行處理時,就按照已經約定俗成的音譯Yin-Yang 就可以。
故而這句話的參考譯文是:
The concepts of the five elements (metal, wood,water, fire and earth)and Yin-Yang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平時,人們需要應對的就是一場考試、一個具體的翻譯題目。 但是文化詞的翻譯遠不止這么簡單,它不僅涉及文化知識,還涉及語言的演變,更涉及如何得體地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 下面將上面提到的解釋性翻譯進行延伸和拓展,在應試的情況下,人們需要經常用到這種翻譯策略。
例7:魚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因為漢語中的“魚”字和“余”字聽上去一樣。 (2020 年12 月,四級真題第2 套)
作為中國人,家家戶戶年夜飯的餐桌上定有一道魚菜,這是為什么呢? 究其原因,在中國的漢字文化中“魚”與“余”諧音。 “余”就是“盈余(surplus)”,期許來年自家可以風調雨順,糧食充足,生活富裕。 “余”在這里不是無用的(useless),也不是不必要的(unnecessary);并且原文提到了“漢語中”,表明英語中“魚”和“余”沒有對等的諧音寓意,翻譯時就可用到解釋性翻譯。 如果想不到surplus,翻譯為get than expected/hoped 也無妨。 參看下面的譯文:
Fish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reunion dinner, because “yu (fish)”sounds as same as the“yu” (get than expected/hoped)” in Chinese character.
在譯文中,還用了兩次漢語拼音yu,配以括號內的解釋性翻譯,這就是音譯加解釋性翻譯的方法。 除此以外,直譯加音譯加解釋性翻譯的方法也非??扇?,以便能更好地實現(xiàn)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例如“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就可以處理為:Zheng He, a very important official in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command the voyages to the Western Sea (Western Seas, the term used in ancient China to indicate the regions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例8: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When the sun has set, no candle can replace it.
例9:人生最難是等待;人生最美是值得等待。
The worst part of life is waiting. The best part of life is waiting for something worth.
例10:此機會千載難逢。
The chance is like a blue moon.
“神”漢-英翻譯,之所以被稱為“神”翻譯,是因為它們貼近、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1. 文字講究簡潔、形象
例8 之所以被稱為“神”句,首先它簡潔明快地做到了中英雙語的精髓互譯,英語用“螢火之光豈能與日月爭輝”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本質。
2. 工整、對仗,體現(xiàn)中文原文的文體風格
例9 中,漢語句中“人生最難的是——”和“人生最美的是——”句式工整,英語也相應地使用了排比,一方面使得句子富有節(jié)奏感,另一方面通過句意的轉折對比,強調了后句,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3. 忠實原文,根據新語境的要求對譯文作適當調整
例10 里的“千載難逢”,是指非常難得、稀缺,按照漢語意思將其直接處理為to meet per thousand year,意思到了,但是少了地道的味道,我們可以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引入英語習語a blue moon,這樣表達會更加純正。
漢英教學中要使學生們充分地認識到漢-英思維的差異是導致語言層面表達不同的深層原因。
1. 漢語好整體,英語愛分析
中國人寫文章好用、善用動詞,有的句子甚至會出現(xiàn)幾個動詞連用的現(xiàn)象,且句中動詞無任何形態(tài)的變化。 究其原因在于漢語強調“天人合一”“精神與物質合一”“思維與存在合一”等整體思維。 而英語分析型思維認為如同一具靈魂只屬于一個人所有,事物的各組成部分須一一觀察和分析,以此來認識、了解其本質。 這就使得英語句中的動詞會出現(xiàn)各種形態(tài)的變化,為規(guī)避動詞形態(tài)句中時間狀語或特定語境等限制條件的制約影響,句子改為多使用名詞的策略。
我們在進行漢英翻譯時,可將漢語句子中的動詞轉變?yōu)閷挠⒄Z名詞,將詞性予以轉化,如:旅行和閱讀的確會開闊我們的視野。 句中的“旅行”和“閱讀”是兩個漢語動詞,轉譯成英語時,可以將其處理為名詞,這樣更加吻合英語者的思維表達習慣。 故本句的參考譯文為:Travelling and reading can surely expand our horizons。
2. 人為漢語主體,物為英語主體
漢語句子習慣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語。 這一語言上的外在表現(xiàn),深層原因在于中國人會以“人”為中心來觀察、思考周圍的萬事萬物,他們認為只有人類才是有意識、有目的動作的發(fā)出者,無生命的抽象名詞沒有資格作主語。 英語國家人士他們以物、大自然為主體來觀察、研究一切;英語句子喜用愛用無生命的抽象名詞作主語。 這就是漢英不同的主體性思維觀。 舉例而言:她在學習和體育上才華的增長,使她在學校廣受歡迎。 本句的參考譯文是:The growth of her talents in study and sports makes her a very popular student at school。 漢語句子的主語是“她”,翻譯成英語時句子的主語變成了“growth”,就是我們在考慮到“漢語以人為主體,英語以物為主體”之后做出的調整。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思維差異這個層面進行英語思維的訓練,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比漢英思維的差異,可以將英語思維的影響因素:俗語、習語、文學思想、哲學等知識滲透到教學實踐中,課堂上引入英語原汁原味的正宗表達,如例10 中a blue moon,使學生習得一些能體現(xiàn)漢-英思維差異的文化背景或民俗風情等人文常識。 同時也可進行漢英的聯(lián)系與比較,日常的漢英翻譯教學中,用具體事例尤其是考級真題的解析來闡述,做好兩者異同的對比,使學生領會漢英兩種語言在表達方面有著各自的特色,進而理解翻譯是一種涉及譯者復雜心理、思維的過程,期待他們在翻譯過程中能破迷開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增強翻譯的信心,加以合適翻譯技巧和方法的運用,定會更加得心應手。
正確解讀文化負載詞,平時要積累一些如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等這些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詞匯。 平時要欣賞、學習、領會漢-英語篇段落譯例,一定量的翻譯實踐必不可少。 遇到實在不會翻譯,那就退而求其次,進行解釋性翻譯。 翻譯始終處于研究和探討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在打磨的學術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