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廉潔文化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各單位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資源,但實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實踐中我們對廉潔文化存在一些認識偏差:重視物質層和思想層的廉潔文化建設,而忽視行為層和心理層;將廉潔文化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體系,忽略了反腐需求的原動力作用;廉潔文化建設缺乏系統(tǒng)思維,內部生態(tài)與外部環(huán)境不能協(xié)調改進。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廉潔文化建設的成效。因此,必須明確廉潔文化建設的重點,在深刻理解廉潔文化建設機理的基礎上,從公眾的反腐需求出發(fā)加強廉政制度建設,實施全生命周期廉潔教育,促進廉潔行為和廉潔心理的形成,以經濟社會發(fā)展作為廉潔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并合理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廉潔文化建設,廉政制度,廉潔行為,廉潔心理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3)04-0068-07
腐敗是一個極其復雜和頑固的社會現(xiàn)象,不僅與反腐敗制度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且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價值觀念的差異,會導致人們面對權力和規(guī)則的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的不同,從而造成權力運行規(guī)范程度的落差。例如,Husted認為權力距離、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偏好、不確定性規(guī)避、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對一個國家的腐敗程度有重要的影響〔1〕。文化不僅會直接影響人們參與腐敗或反對腐敗的行為,還會作用于反腐敗制度的執(zhí)行效果,進而左右腐敗的程度。這也就解釋了一項反腐敗制度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而在另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就失靈的奇特現(xiàn)象。因此,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廉潔文化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政策資源和人財物資源。例如:2010年初中央紀委等六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①;2022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2〕69。由此可見,中央高度重視廉潔文化建設。然而客觀地評價,當前我國廉潔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理想。嚴峻復雜的反腐敗形勢和民眾對腐敗的高容忍度表明,廉潔文化并未在黨政機關內部和社會群體中普遍開花結果,廉潔文化建設對反腐敗斗爭的推動作用依然發(fā)揮得不夠充分。相反,腐敗文化依然頑固地存在著。廉潔文化建設高投入、低回報的現(xiàn)象值得學術界和實踐部門認真反思。應該說,這背后的原因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對廉潔文化內涵和本質的把握不準確,直接導致對廉潔文化形成機理的錯誤認識,從而導致廉潔文化建設策略出現(xiàn)偏差。因此,有必要對廉潔文化的基本內涵、形成機理和建設策略展開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一、廉潔文化的基本內涵
(一)廉潔文化的界定
討論廉潔文化,必先分析廉潔的內涵?,F(xiàn)代漢語詞典對廉潔的解釋是:不損公肥私、不貪污〔3〕806。在國外反腐敗研究文獻中,廉潔的英語表達是“integrity”,亦有誠實、正直之意。由此可見,廉潔的核心價值是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因此,廉潔文化應該與公私分明、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模式緊密相關。我們應從狹義角度理解文化,而不應將文化放大到包含制度的范疇。正如亨廷頓所言:“文化若是無所不包,就什么也說明不了。因此,我們從純主觀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義,是指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tài)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4〕3因此,廉潔文化也應限定在廉潔認知、廉潔意識等主觀概念之內,這樣更利于深入分析廉潔文化與廉政制度、廉潔行為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廉潔文化作出了不同的界定。鄯愛紅認為,廉潔文化是人們長期形成的奉公自律、不謀私利的價值理念、行為規(guī)范、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的總和〔5〕;袁越興等認為,“廉潔文化是廉潔的理論和行為方式及其相互關系的文化總和”〔6〕;沈其新將廉潔文化界定為,“關于廉潔的知識、理論、信仰和與之相適應的表現(xiàn)形式、行為準則、價值取向以及相互關系的文化總和”〔7〕5;唐凱麟對廉潔文化的界定是“一個國家在廉政建設中所形成的理論觀念、行為規(guī)范、政策制度及其實踐活動的總稱”〔8〕。由此可見,學術界就廉潔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共識:一是廉潔文化涉及的人群不僅限于公共部門的公職人員,還包括普通社會大眾。即廉潔文化突破了廉政文化只指向公共部門的局限,這與腐敗概念由公共權力的濫用轉變?yōu)槲袡嗔Φ臑E用相一致,順應了腐敗由公共部門向私營部門和社會延伸的趨勢。二是廉潔文化包含了物質、思想、行為、心理四個方面的元素。然而,理論界極少對廉潔文化的四方面元素展開進一步的分析,特別是沒有明確核心元素,對廉潔文化的理解是平面式的,缺乏層次感和立體感。理論研究的不深入,導致實踐中廉潔文化建設常常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方向。許多單位和部門將主辦廉潔書畫展覽、宣傳廉潔榜樣等作為廉潔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但基本上沒有產生理想的效果。
本文認為,廉潔文化是以社會大眾的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心理為內核,以相關物質、精神和行為等為形式的價值觀與實踐的綜合體。
(二)廉潔文化的層次
我們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不同視角來理解廉潔文化。宏觀的廉潔文化包括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指可感知的事物,如有關廉潔的繪畫、書法、雕塑、紀念館等藝術形式。二是思想層面。社會精英的學術觀點,主要是權力監(jiān)督和廉潔奉公方面的思想。三是行為層,指官員和普通公眾處理與廉潔相關問題的行為方式。四是心理層,指社會大眾的廉潔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中觀的廉潔文化,只包括行為層和心理層。微觀的廉潔文化范圍更小,聚焦社會大眾的廉潔心理,是廉潔文化的核心層(見圖1)。
目前,理論界和實踐部門多使用宏觀層面的廉潔文化概念,這就導致廉潔文化建設出現(xiàn)了理念偏差和實踐誤區(qū)。宏觀的廉潔文化包括與廉潔相關的物質、行為、思想和心理,理論界也沒有對這四個層面的不同地位和重要性進行深入闡釋。正因為如此,廉潔文化建設實踐往往偏離了廉潔心理塑造這個重心。一些地方廉潔文化建設主要是在物質和思想層面做文章,比如宣傳廉潔書畫作品、廉潔故事、古代廉潔楷模、廉潔格言、反腐理論等。當然,這背后還有物質層面和思想層面的廉潔文化資源相對豐富且比較容易在短期內取得顯性成果的原因。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廉潔文化元素,比如載有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等廉潔思想的歷史典籍和石刻等資源,有包拯、于成龍等廉吏,但這些不是廉潔文化的核心和重點,而只是外在形式或出現(xiàn)頻率較低的個案。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擁有的真正意義上的廉潔文化資源是十分有限的。鑒于此,應更多地使用微觀層面的廉潔文化概念,關注和培養(yǎng)社會大眾的廉潔心理。
(三)廉潔文化的特征
廉潔文化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1)普遍性。廉潔文化是社會大眾內心崇尚廉潔、行為表現(xiàn)廉潔的氛圍和狀態(tài),是某一國或某一地區(qū)的普遍現(xiàn)象。從本質上看,廉潔文化不是少數(shù)社會精英的學術觀點,不是執(zhí)政者的反腐宣誓,也不只是少數(shù)官員的兩袖清風,而應該是整個官場的廉潔氛圍,官員的廉潔意識,社會大眾對腐敗的不容忍。正所謂“獨木不成林”:某地出現(xiàn)一兩個官員的廉潔事跡,并不能說明該地區(qū)具有良好的廉潔文化氛圍,只有絕大多數(shù)官員清正廉潔,社會公眾普遍抵制腐敗,才能表明廉潔文化的存在。(2)相對穩(wěn)定性。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一旦形成就會持續(xù)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廉潔文化亦是如此。廉潔文化是廉潔意識和廉潔行為規(guī)范在較長時期內相對穩(wěn)定的存在,僅僅在一段較短時期內存在的廉潔意識和廉潔行為規(guī)范,并不能稱為廉潔文化。(3)實踐性。廉潔文化不能停留在理論上、故事里、書畫中,而必須落實到社會大眾的廉潔意識和廉潔行為上來,落實到廉潔政治、廉潔政府、廉潔社會的具體實踐中去。這也是中央高度重視以廉潔文化建設促進一體推進“三不腐”的重要原因。因此,實踐性是廉潔文化極其重要的特征。(4)發(fā)展性。與腐敗的定義在不斷變化一樣,廉潔的內涵也在日益更新,廉潔文化自然也具有動態(tài)發(fā)展的特點。廉潔文化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廉潔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衡量標準不盡相同,它會隨著廉潔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衡量標準的變化而發(fā)展。
二、廉潔文化的形成機理
探討廉潔文化的形成機理,就繞不開廉政制度與廉潔文化的關系。理論界和實踐部門認為廉政制度與廉潔文化之間存在著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但是,廉政制度與廉潔文化之間并非像“雞”與“蛋”的關系一樣,撲朔迷離、難以厘清。相反,廉政制度與廉潔文化之間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具體來說,廉政制度對廉潔文化的作用是原發(fā)性的,廉潔文化對廉政制度的反作用是繼發(fā)性的。
那么,廉政制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廉政制度的形成并非空穴來風,有一種深層次因素在推動制度的建立,那就是實踐需要,或稱實踐需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制度是一定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產物。“在人們的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薄?〕477古希臘浩渺無際的生存環(huán)境,形成了自主性和獨立性較強的生存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民主制度,進一步形成了反權威的民主文化。而中華文明以黃河中下游為發(fā)祥地,地理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四周封閉、內陸廣闊的顯著特點,表現(xiàn)為一個連續(xù)的有機整體,這種整體性促進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就催生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中封閉、集體主義的文化基因??梢姡F(xiàn)實的生產生活需要促進了制度的形成,制度約束和規(guī)范人的行為,行為規(guī)范就逐步內化為人的心理,這就是文化的形成過程。與此相適應,中華民族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的彼此依賴、互相幫助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對我國人情社會的形成、裙帶關系的流行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也是我國廉潔文化的內核——廉潔心理難以普遍形成的重要原因。當然,人們的實踐需求是發(fā)展變化的。隨著工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對文化的影響會逐步減弱,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訴求普遍提高。當下,被人情社會浸潤了幾千年的中國要克服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中固有的人情、人治因素的負面影響,在追求公正廉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其難度可想而知。
反腐需求推動廉潔文化的形成和演變是一條基本規(guī)律。具體來說就是:反腐敗的現(xiàn)實需求推動了廉政制度的形成,廉政制度的建立改變了公職人員和社會大眾的行為,公職人員和社會大眾行為的改變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廉潔心理,并進一步鞏固成為廉潔文化,廉潔文化的發(fā)展提升了社會公眾的廉潔意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反腐敗需求,如此循環(huán)升級。具體來說,反腐需求、廉潔文化、廉政制度之間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作用的閉環(huán)鏈條(見圖2)。
(一)反腐需求催生廉政制度
中國廉政制度的產生主要有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施壓和自上而下的自我革命兩種方式。前者基于民生邏輯,針對腐敗給民眾切身利益帶來的不利后果;后者基于政治邏輯,針對腐敗給黨的長期執(zhí)政造成的風險挑戰(zhàn)。監(jiān)督施壓和自我革命兩種方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而且前者對后者具有原發(fā)性和決定性意義,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與保持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具體體現(xiàn)。不論是被動的監(jiān)督施壓還是主動的自我革命,最后都要落實到反腐敗主體拿出巨大的勇氣推動廉政制度革新。問題的關鍵在于,反腐敗主體能否準確把脈并高效回應反腐需求特別是民生方面的反腐需求。民眾中的腐敗受害者或者容忍度較低者,對腐敗危害的感知或認知較強,對反腐敗有需求;民眾中的腐敗受益者或容忍度較高者,對腐敗危害的感知或認知較弱,對反腐敗無需求。多數(shù)民眾有反腐需求,并直接參與或間接支持廉政制度的建立和創(chuàng)新,少數(shù)民眾沒有反腐敗需求,他們對建立廉政制度的態(tài)度或是主動抵制,或是被動接受(見圖3)。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有反腐敗需求的民眾,是廉政制度建設的推動者。
(二)廉政制度促成廉潔行為
制度、法律的頒布和實施是一種外部規(guī)約,這種規(guī)約和他律必然對人的行為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10〕。廉政制度的建立是實現(xiàn)事實上廉潔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廉政制度能否規(guī)范權力運行、廉潔行為能否產生,取決制度本身和制度執(zhí)行的情況,主要包括內容是否清晰、執(zhí)行是否公平、懲罰是否確定、懲罰是否及時。一是廉政制度的清晰度。廉政制度的文本表述對權力制約的要求越明確,規(guī)定越具體,得到有效執(zhí)行的可能性就越大〔11〕。條款非常明確,沒有模棱兩可的表達,就是《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能夠有效治理公款吃喝、文山會海等中國官場“老大難”問題的重要原因。二是廉政制度執(zhí)行的公平性。廉政制度執(zhí)行越公平,就越能產生廉潔行為。制度執(zhí)行并非易事,充斥著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用韋伯的話說,“這是一種并施熱情和判斷力,去出勁而緩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12〕277。法紀面前人人平等,是廉政制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障。然而,制度執(zhí)行的困境往往并不是“對”與“錯”,而是“真實”與“忠誠”、“個體”與“集體”、“短期”與“長期”、“正義”與“仁慈”之間的“兩難困境”〔13〕。在廉政制度執(zhí)行中如何平衡眾多沖突的價值標準,體現(xiàn)綜合性的“善”和相對“公平”,考驗著每一位執(zhí)紀執(zhí)法者的智慧。三是懲罰的確定性?,F(xiàn)代社會,刑罰嚴厲性在犯罪預防中所起的作用不斷被削弱〔14〕。刑罰確定性已代替刑罰嚴厲性承擔刑事政策的威懾功能,犯罪治理通常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而非“殺一儆百”。遷移到反腐敗領域,廉政制度的威懾力并不主要來自懲罰的嚴厲性,而是懲罰的確定性。這就從理論上解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反腐態(tài)度的重要價值。“四種形態(tài)”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嚴而不厲”的懲腐思路,當然懲治的確定性還有提高的空間。四是懲罰的及時性。對違反廉政制度行為的懲罰必須及時,懲罰越及時,懲治腐敗產生的威懾力就越大。邊沁認為:“刑罰應該盡可能緊隨罪行而發(fā)生,因為它對人心理的效果將伴隨時間間隔而減弱。”〔15〕220然而,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增強了腐敗的隱蔽性,打擊腐敗力度的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腐敗變異升級,腐敗潛伏期(腐敗分子首次腐敗到腐敗行為被發(fā)現(xiàn)之間的時間段)越來越長,在廉政制度建設和廉政制度執(zhí)行中必須高度重視并盡快扭轉這一趨勢。
(三)廉潔行為培育廉潔心理
心理是人對客觀環(huán)境的一種主觀能動反映,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認知,指人對于客觀事物的感覺、知覺和表象;情感,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意志,指人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愿望自覺地調節(jié)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活動。具體到反腐敗領域,廉潔心理就是人們對腐敗的危害(或者廉潔的價值)的感知和認識、對反腐敗的積極態(tài)度以及參與反腐敗的愿望。廉潔心理超越了“不敢腐”與“不能腐”,體現(xiàn)為“不想腐”的心理狀態(tài)。一個人在行為上表現(xiàn)廉潔,并不一定意味著其內心排斥腐敗,因為其廉潔行為可能是被迫作出的:或由于強大的懲治威懾而“不敢腐”,或由于嚴密的制度約束而“不能腐”。在整體廉潔度不高的社會,這種“不情愿的廉潔行為”更為普遍。廉潔行為推動廉潔心理形成的過程主要有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促使不敢腐和不能腐的行為轉變?yōu)椴幌敫男袨?。通過扎緊制度的籠子和廉潔教育,促使不敢腐的行為向不想腐的行為轉化;通過強力懲治和廉潔教育,促使不能腐的行為向不想腐的行為轉化。于是,不想腐就成為普遍現(xiàn)象,至少達到了廉潔心理的第一層次——廉潔認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促使廉潔認知向廉潔情感和廉潔意志轉化,實現(xiàn)廉潔心理的升級。通過物質激勵,促進反腐態(tài)度的積極轉變,即由認知上升到情感;通過精神激勵促進反腐意愿的提升,即由情感上升到意志(見圖4)。至此,廉潔文化的核心元素——廉潔心理就已初見雛形了,當廉潔心理逐步在社會大眾中持續(xù)強化并穩(wěn)定發(fā)揮作用時,就形成了廉潔文化。
三、廉潔文化的建設策略
綜上,廉潔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對廉潔文化基本內涵的認識不全面,對廉潔文化形成機理的把握不深刻,是導致我國廉潔文化建設缺乏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從廉潔文化的內部生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兩個視角展開系統(tǒng)治理,是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策略。
(一)廉潔文化四層次協(xié)同推進
廉潔文化的物質層、思想層、行為層和心理層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應有重點地協(xié)同推進。必須改變重物質層和思想層、輕行為層和心理層的現(xiàn)狀,更加關注廉潔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更加重視廉潔自律心理的培育。應當將新時代有效管用的廉潔制度融入廉潔主題公園、廉潔教育展廳等物質形態(tài)的廉潔文化建設中,用生活和工作中對公正廉潔的物質回報引導和激勵人們崇廉拒腐。應當將宣傳新時代豐富多樣的廉潔實踐與學習古代的廉潔思想精華相結合,用現(xiàn)實社會對廉潔誠信的價值弘揚回應歷久彌新的學術主張,激活人們對公正廉潔的高度向往和自覺維護。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制度而言,人的可靠性較低〔16〕?,F(xiàn)實生活中的人通常是不完美的、多面的、多變的,一個“清官”的背后可能藏有暫不為人知的腐敗行為,一個官員一段時期的廉潔,也不能代表其長期的不腐。因此,廉潔文化建設在宣傳清廉官員應將更高的注意力放到有效遏制腐敗的制度建設上,多傳播當下中央和地方廉潔創(chuàng)新的實踐。
(二)以經濟社會發(fā)展帶動廉潔文化建設
物質決定意識。文化與經濟水平、社會發(fā)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文化建設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fā)展,單兵突進。因此,廉潔文化建設也不應只限于文化領域,而應該跳出廉潔文化的圈子,站在更加廣闊的視野看待和培育不貪不占、誠信公正的人格心理和價值理念。一方面,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可以為廉政建設提供保障,也為社會大眾提升公民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奠定物質基礎?!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就國際而言,世界上廉潔程度較高、廉潔文化深入人心的國家,大多是發(fā)達國家;就國內而言,經濟發(fā)展對地區(qū)清廉水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7〕。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xiàn)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另一方面,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可以從源頭上大規(guī)模地削減腐敗機會。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務,是新加坡廉潔文化建設成功重要經驗,大大減少了公共服務權力尋租的機會,促進公職人員“不能腐”。同時便捷的公共服務也大大降低了公眾支付“加速費”“融通費”的意愿,促進了新加坡市民“不想腐”。我國應構建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相適應的現(xiàn)代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透明化、高效化,讓公民在享受公平公正公開的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不參與腐敗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排斥腐敗、不容忍腐敗的心理品質。
(三)政治文化建設向社會文化建設轉化
當前,腐敗正從公共部門向私營部門乃至全社會蔓延的事實逐漸被官方、學術界和社會大眾所接受,廉潔文化建設已經不再只是政治文化建設,而是覆蓋全社會各個領域的社會文化建設。一方面,要以公共部門的廉潔文化建設引領社會廉潔文化建設。具體說,就是應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黨風的狀況直接決定政風的走向,也是整個社會風氣的風向標。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等公共部門應發(fā)揮表率作用,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以廉潔行為和誠信意識影響與之打交道的企業(yè)家和普通公眾。另一方面,要以回應民生問題為著力點推進社會廉潔文化建設。社會廉潔文化建設必須與公眾的民生訴求緊密結合起來,在解決公眾急難愁盼的過程中傳播廉潔理念,這樣更容易被公眾所認同。當前,一些地方看病要給醫(yī)生送紅包,農村還存在“人情保”“關系?!钡鹊捅N⒏瘮?,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痛點,極大地影響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治理醫(yī)院紅包問題和農村微腐敗問題,讓公眾深切感受到廉潔、儉樸、務實帶來的效用和福利,就是培育社會廉潔文化、降低腐敗容忍度的重要突破口。
(四)實施全生命周期廉潔教育
當前我國廉潔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體制內的成年人,更具體地說是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在職黨員干部,忽略了其他年齡段的社會大眾。事實上,一個人在青少年、壯年和中老年等各年齡段都有可能聽聞甚至親歷腐敗,都有可能受到腐敗的刺激和誘惑,因此廉潔教育應該覆蓋人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塑型的青少年,更應接受系統(tǒng)的廉潔教育。在這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均應承擔重要的職責。一是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建立完整的廉潔教育體系。學校統(tǒng)一設置課內廉潔教育必修課程,鼓勵開設課外廉潔教育課程。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尤其要用靈活多樣、結合實際、情景模擬、啟發(fā)互動的教學方式開展教育。通過制度化的學校廉潔教育讓公民從小就知曉腐敗的巨大危害,理解廉潔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崇廉拒腐的觀念。二是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司法解釋,明確監(jiān)護人的廉潔教育責任。建議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監(jiān)護人對被監(jiān)護人實施廉潔教育的具體責任,包括:配合學校對被監(jiān)護人進行廉潔教育,引導被監(jiān)護人培養(yǎng)廉潔意識,做好被監(jiān)護人的廉潔誠信榜樣,等等。三是國家應建立起媒體、公益機構、社區(qū)等組織對青少年廉潔教育的社會支持機制。充分運用現(xiàn)代網絡傳媒技術,建立廉潔文化資源開發(fā)、教育、建設、時政信息發(fā)布等網站、網頁、專欄,形成當代廉潔文化建設的網絡基地〔18〕。政府應建立廉潔教育宣傳的長效機制:要求報刊、廣播電視臺、公共交通傳媒、主流網絡、短視頻平臺等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投入一定的經費,提供常態(tài)化的廉潔教育公益廣告或宣傳服務;要求公益慈善組織安排專項經費保障長期開展青少年廉潔教育活動;要求社區(qū)定期組織具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親子游戲、廉潔文化展演等針對青少年的廉潔教育活動。
(五)立足本土與放眼國際相結合
在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有一種崇洋媚外的思潮,很多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言必稱希臘”。黨的十八大以后,在黨中央的倡導下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現(xiàn)階段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文化自大”的趨勢,有的領域甚至走向了一味排斥外來文化的極端。廉潔文化建設首當其沖的是堅持本土化策略,必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從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社會發(fā)展階段、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具體實際出發(fā),探索中國式廉潔文化建設道路。這既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堅持文化自信不應全盤否定國外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不應非理性地排斥外來文化,而應當以包容的心態(tài)、學習的姿態(tài),合理借鑒國外廉潔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由于國情的差異,我國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由政治制度決定的廉潔文化建設體制機制,但是完全可以借鑒他國在管理層面或技術層面的有效做法。例如,對腐敗嚴而不厲的處罰,實施長期的全面廉潔教育,注重誠信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等等。
理論和實踐都反復證明:一國要取得反腐敗斗爭的徹底勝利,廉潔文化建設是繞不過的彎。在腐敗極端嚴峻的形勢下,采用西醫(yī)的“手術療法”,“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重拳懲治貪官,是在短期內快速控制腐敗“病情”的有效途徑。而在“病情”得到基本控制,腐敗存量大幅減少之后,就應轉向重點采用中醫(yī)的“治未病”療法,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黨員干部及社會大眾的廉潔意識,鏟除腐敗的思想根源。此時,廉潔文化建設就成了構建腐敗治理長效機制的必然選擇。這也就解釋了在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不斷鞏固之后,黨的十八大開始的治標優(yōu)先的高壓懲治策略逐步轉向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預防策略的原因。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高層領導在不同場合強調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表明黨中央對反腐敗規(guī)律的認識更加深刻,將從更寬泛的視野、以更充分的耐心同腐敗現(xiàn)象作長期艱苦的斗爭,廉潔文化建設必將成為筑牢反腐敗思想根基的重要手段,在全國上下大規(guī)模展開。
然而,廉潔文化建設的熱情必須建立在對廉潔文化建設的理性認識之上才能取得預期成效。只有準確把握廉潔文化的基本內涵,深刻理解廉潔心理的重要意義,才能找準廉潔文化建設的關鍵和要害,避免蜻蜓點水式的面子工程;只有深刻認識反腐需求、廉政制度、廉潔行為、廉潔心理與廉潔文化之間層層推進的內在聯(lián)系,才能把握廉潔文化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避免盲目跟風式的無效努力;只有將系統(tǒng)思維貫穿始終,才能形成全面協(xié)調的廉潔文化建設方略,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片面發(fā)展??傊挥兄匦抡J識廉潔文化的基本內涵、形成機理與建設策略,客觀、理性、全面地看待和推進廉潔文化建設,才能實現(xiàn)中國廉政建設的高質量發(fā)展。
注釋:
①2010年初,中央紀委、中央宣傳部、監(jiān)察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動“廉政文化進機關、社區(qū)、學校、農村、企業(yè)、家庭”。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部署廉政文化建設,強調將廉政文化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的全過程,為反腐敗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Husted B W.Wealth, Culture, and Corrup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1999(02):339-359.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鄯愛紅.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J〕.紅旗文稿,2023(08):45-48.
〔6〕袁越興,汪太理.廉潔文化: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N〕.人民日報,2004-12-16(09).
〔7〕沈其新.中華廉潔文化與中華先進性建設〔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8〕唐凱麟.繼承與弘揚中華廉潔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J〕.政治學研究,2014(04):29-3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李斌雄,江小燕.公職人員“想腐敗”之動機及其矯治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4):110-117.
〔11〕杜治洲.廉政政策的類型、執(zhí)行模式與行動策略〔J〕.學術界,2017(03):179-191.
〔12〕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錢永祥,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3〕李德國,蔡晶晶.制度執(zhí)行的復雜性、行為策略與擔當激勵〔J〕.南京社會科學,2022(01):83-90+163.
〔14〕邱興隆.從一元到多元:一般預防論的流變〔J〕.法學評論,2000(05):39-48.
〔15〕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6〕劉俊杰.堅持用制度管理黨和國家〔J〕.科學社會主義,2012(02):27-30.
〔17〕倪 星,劉 霏.政府規(guī)模、財政分權、官員特質與地區(qū)清廉水平——基于333個地級市數(shù)據(jù)的定量分析〔J〕.江漢論壇,2020(10):39-45.
〔18〕李康平.論蘇區(qū)廉政經驗在當代廉政文化建設中的運用〔J〕.政治學研究,2010(02):116-125.
責任編輯 陳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