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娣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 211500
聲帶息肉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良性增生性病變,多由發(fā)聲不當或過度發(fā)聲所導致,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聲音嘶啞、失聲等。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近年來,聲帶息肉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對患者正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1]。手術為治療此病的首選手段,可有效切除聲帶息肉,治療療效明顯,但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引起焦慮、恐慌不安等情緒,影響手術效果[2]。行為計劃理論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的行為理論,主要將個人信念與行為緊密連接,以行為計劃為理論基礎與導向,經行為意向影響態(tài)度,最終促使轉變行為,有效維護患者身心健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3]。但目前臨床關于基于行為計劃理論的護理干預對聲帶息肉術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鮮見報道。基于此,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聲帶息肉術患者88例作為探究對象,展開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聲帶息肉術患者88例,遵循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30~62歲,平均年齡(46.00±5.59)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0±2.12)年;實驗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32~61歲,平均年齡(46.50±5.55)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50±2.10)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
1.2 相關標準 (1)診斷標準:參考《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標準》第2版[4],經喉鏡檢查確診為聲帶息肉。(2)納入標準:已明確確診;具有聲音嘶啞、失聲等癥狀;臨床資料完整;知曉且自愿參與本研究。(3)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合并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具有惡性腫瘤疾病;喉部腫瘤疾病;聲帶息肉手術禁忌證;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病史;臨床資料缺失;依從性差。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簡單對患者健康宣教,進行入院評估及術前評估,叮囑手術必要性及應注意事項,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并及時給予語言疏導,術后1周可指導患者進行相關嗓音訓練,叮囑定期到院復查。實驗組給予基于行為計劃理論的護理干預:(1)建立行為態(tài)度:入院后,醫(yī)護人員第一時間向其發(fā)放健康手冊、卡片、播放視頻、講解PPT等,詳細告知聲帶息肉病因、癥狀、危害、手術方法、術后注意事項、嗓音訓練方法等知識,使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知識認知更清晰, 增加疾病認知程度。以最簡單易懂的語言與其溝通交流,以問答形式解答患者疑問,溝通中糾正其錯誤認知,使患者建立正確的行為態(tài)度,實行行為重建。出院時,從飲食、生活、作息、運動等方面使患者建立良好的行為態(tài)度,增強患者術后康復信心,引導樹立正確、積極的主觀意識及行為態(tài)度。(2)主觀規(guī)范:患者入院期間,全面評估其身體狀況、病史、病情狀況、心理狀態(tài)等,耐心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疑問,并詳細解答,給予心理支持?;颊咔榫w異常時,可播放輕松舒緩音樂、講勵志故事、開展病友交流會等,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與疾病觀;還可指導深呼吸、冥想等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不良情緒;并以激勵性語言鼓勵患者合理作息、合理飲食、合理運動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與態(tài)度。出院時,邀請患者及其家屬加入醫(yī)院微信交流群、關注公眾號,提醒出院后日常生活中自我護理事項,使其做好主觀規(guī)范。(3)知覺行為控制:患者正性的行為態(tài)度及良好的主觀規(guī)范,可促使規(guī)范自身行為?;颊咴敿氄J真記錄每日自我護理事項,并由患者家屬上傳至指定的微信交流群,醫(yī)護人員依據(jù)相關標準打分,對其中錯誤行為予以糾正,對良好的行為予以支持與獎勵。(4)行為意向:評估患者對采取術后規(guī)范行為的主觀率,結合患者采行意愿加強引導。(5)行為:使行為意圖逐步轉變?yōu)樾袨楦淖?出院后,醫(yī)院責任人員以微信、電話等形式對患者持續(xù)隨訪,耐心詢問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行為、心理情緒變化、康復情況等,若主觀意識較差,及時給予引導并幫助解決問題。每日定時發(fā)送聲帶息肉術后康復要點的相關鏈接,強化患者健康意識,促使保持正確的行為改變。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的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量表,共20個條目,主要分為積極應對(1~12個條目)、消極應對(13~20個條目)2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制,0分不采用,1分偶爾采用,2分有時采用,3分經常采用,分值越高相應應對方式越強烈[5]。(2)比較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主要有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4項,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應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值越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6]。(3)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主要有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命活力、健康狀況8個維度,每項分值0~100分,各維度轉換分數(shù)之和為總分,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7]。
2.1 兩組應對方式比較 護理前,兩組積極、消極應對方式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積極、消極應對方式評分均較護理前改善,且實驗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應對方式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兩組ESCA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ESCA各維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均較護理前改善,且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聲帶息肉是由于不同原因超負荷發(fā)聲損傷喉黏膜,導致黏膜組織水腫、增生及滲出,以固有層改變?yōu)橹饕鸬南⑷鈽痈淖僛8]。患者癥狀主要為持續(xù)性的聲音嘶啞,息肉大者嘶啞嚴重,還可堵塞聲門,導致吸氣性喉喘鳴、呼吸困難,威脅患者身體健康。手術可有效切除息肉,緩解患者癥狀,改善疾病,但多數(shù)患者會擔憂術后影響發(fā)聲,且對手術具有恐懼感,依從性不佳,影響手術效果[9-10]。因此,對聲帶息肉術患者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必要。
計劃行為理論是由Lcek Ajzen提出的,主要包括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行為5個要素,并認為人的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的結果。曹紅等[11]研究認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護理模式可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建立良好的行為,提示該護理模式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應對可調節(jié)應激事件,調節(jié)與事件有關的軀體和情感反應,個體的應對方式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積極的應對方式對采取健康行為有正性影響。本文結果表明,護理后,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積極應對評分更高,消極應對評分更低(P<0.05),提示基于行為計劃理論的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應對方式。主要是因為,該護理模式采取健康手冊、卡片、播放視頻等方式加強宣教,可增加患者疾病知識認知度,規(guī)范患者行為態(tài)度,通過播放輕松舒緩音樂、講勵志故事、開展病友交流會等進行心理疏導,可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使保持積極態(tài)度,引導積極應對。
良好的自我護理能力對病情的盡快康復有積極作用。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ESCA各維度評分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認為基于行為計劃理論的護理可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分析原因:態(tài)度是指患者個人對相應行為所持有的正面/負面的感覺,建立行為態(tài)度階段可使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識,增強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主觀意識及行為態(tài)度,從而有助于規(guī)范不良行為。主觀規(guī)范是個人對是否采取某項特定行為而感受到的社會壓力,通過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引導合理作息飲食運動等,有助于增強患者主觀規(guī)范意識,從而可使患者自覺采取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行為。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個人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詳細記錄自身每日護理事項,有助于總結護理經驗,依據(jù)標準打分支持良好行為,糾正錯誤行為,可引導患者規(guī)范自身行為,提高自護能力。
聲帶息肉患者會影響患者發(fā)音與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本文中,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均較護理前改善,且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行為計劃理論的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主要是因為,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可增強患者健康意識,提高依從性,知覺行為控制可規(guī)范自我護理行為,對促進病情好轉意義重大?;颊咝袨橐庀蛟綇?對采取健康行為的意愿越強,有助于促進病情的盡快好轉。行為是指患者實際采取的行動,本文中持續(xù)對患者隨訪,并評估其出院后自我護理行為,及時解決護理問題,發(fā)送聲帶息肉術后康復要點的相關鏈接等,有助于患者采取正確的術后護理行為,加強嗓音功能訓練,改善聲帶功能,進而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2]。
綜上所述,對聲帶息肉術患者,應用基于行為計劃理論的護理干預可促使積極應對,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與患者生活質量,價值高,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