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榮 趙麗華 趙海蓉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心臟及血管是高血壓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長期高血壓引起的心臟改變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擴大,最終可導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腦、腎組織缺血,甚至可能出現(xiàn)器官衰竭[1]。近年來,隨著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研究愈加深入,非藥物療法逐漸被業(yè)內學者所重視。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模式是新興起的一種省時有效的干預模式,主要由相應的高強度、周期時間短的運動與休息內容組成,因其所需的運動時間短,更容易被人接受與堅持[2]。本文探討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和心功能的影響。
收集在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接受治療的10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納入標準: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身體狀況能夠承受高強度訓練,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加入。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較差;伴心、腦、肝、腎等器官嚴重性功能異常;存在精神疾病、智力異常,無正常交流能力;合并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根據(jù)干預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
兩組均常規(guī)服用降壓藥,每次運動訓練前測血壓,體力活動不加限制,提倡低脂肪、低鹽飲食,戒煙、戒酒等健康生活方式。運動訓練前3天,由科室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應用改良Bruce方案檢驗兩組患者的分級運動負荷。起始速度2.5~2.7 km/h,坡度調整為10%,3分鐘為1個周期,注意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及心電圖改變。運動終止標準:① 因疲勞或其他因素患者要求終止;② 心電圖顯示ST段下降≥0.2 mV或運動訓練期間發(fā)現(xiàn)典型心絞痛癥狀;③ 存在腦缺血;④ 嚴重心律失常;⑤ 心電圖ST段下降≥0.1 mV,并持續(xù)時間≥2分鐘。運動訓練實施方法:在我院運動康復中心進行,使用NORAMCO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ST4600 HRT跑臺,完成第一次運動負荷檢驗的72小時后進行運動訓練,3次/周,共16周。進行一對一指導,每次訓練前給予充分熱身準備活動,運動訓練全程監(jiān)測患者心率,訓練完放松。
1.2.1 中等強度持續(xù)運動訓練
對照組:每次訓練30分鐘,心率控制在患者60%~65%的儲備心率水平,使用呼吸困難評分量表評價自我疲勞度,確保評分在11~13分,運動訓練時跑臺速度調至6.8~9.6 km/h,坡度調為6%~10%。
1.2.2 高強度間歇性訓練
研究組:在跑臺上跑步、步行各兩分鐘,交替進行,平板速度調為9.7~11.4 km/h,坡度調為11%~13%。運動訓練時心率達到患者80%儲備心率,使用呼吸困難評分量表評價自我疲勞度,確保評分在18~20分,間歇期跑臺速度最大調為35%,坡度調至0°,自我疲勞度評分下調至9~10分。
① 兩組訓練前后血壓穩(wěn)態(tài)情況。血壓穩(wěn)態(tài):使用同一個血壓計,選擇患者右上肢進行測量。測量前24小時內嚴禁煙酒、刺激性食物等,測量前靜坐20分鐘,連續(xù)測3次選平均值。② 兩組訓練前后心功能狀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對兩組患者心功能進行檢查,借助M模式計算公式對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內徑縮短率、每搏輸出量、每分輸出量進行計算[3]。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性別)以百分率(%)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BMI、靜息心率、最大心率等)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9例(58.0%),女21例(42.0%);研究組:男30例(60.0%),女20例(40.0%)。從表1可見,兩組年齡、BMI、靜息心率、最大心率、安靜時血壓接近。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
組 別例數(shù)年齡(歲)BMI(kg/m2)靜息心率(次/min)最大心率(次/min)安靜時收縮壓(mm Hg)安靜時舒張壓(mm Hg)對照組5054.0±1.426.1±3.183.4±10.2164.2±12.9146.1±18.594.6±10.4研究組5054.0±1.426.1±3.183.4±10.0164.2±12.6146.1±18.594.6±10.4
從表2可見,訓練16周后研究組收縮壓和舒張壓較前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8.25、11.93,P<0.01)。對照組訓練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85、0.64,P>0.05)。訓練前兩組收縮壓和舒張壓接近,訓練后研究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血壓降至正?;蜈呄蛘?。
表2 兩組訓練前后血壓比較 (mm Hg,)
表2 兩組訓練前后血壓比較 (mm Hg,)
組 別例數(shù)收縮壓舒張壓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對照組50161.3±11.6163.0±8.295.9±7.195.0±7.0研究組50161.3±11.6 140.1±14.095.9±7.282.0±4.0images/BZ_39_1476_2279_1506_2328.pngimages/BZ_39_1857_2279_1887_2328.png
組內比較:從表3可見,訓練16周后研究組左室內徑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shù)、每搏輸出量較前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5.18、3.89、2.55,P<0.01);每分輸出量較前略有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1.58,P>0.05)。訓練16周后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每分輸出量較前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3.08、3.99,P<0.01);左室內徑縮短率、每搏輸出量較前略有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82、1.18,P>0.05)。組間比較:訓練16周后研究組左室內徑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shù)、每搏輸出量均高于對照組,每分輸出量低于對照組。
表3 兩組訓練前后心功能比較 ()
表3 兩組訓練前后心功能比較 ()
組 別例數(shù)左室內徑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shù)(%)每搏輸出量(L)每分輸出量(L)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對照組5030.4±8.331.7±7.550.4±10.056.8±10.871.3±15.674.4±10.04.7±0.85.3±0.7研究組5030.3±8.438.9±8.250.4±10.058.5±10.871.2±15.680.5±20.54.7±0.84.9±0.4images/BZ_40_449_374_478_422.pngimages/BZ_40_889_372_930_421.pngimages/BZ_40_1335_374_1376_423.pngimages/BZ_40_1779_374_1824_422.png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預后與血壓水平、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及靶器官損傷程度有關,故穩(wěn)定患者血壓和改善心功能很重要。降壓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降低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發(fā)生率和死亡率[4-5]。高血壓治療除了生活方式干預和降壓藥物治療以外,尚需協(xié)同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護患之間保持良好溝通,參與制定滿意的治療計劃,鼓勵患者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
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在改善內皮功能、交感神經(jīng)活性及血管硬度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其他運動訓練措施[6]。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接受高強度間歇訓練干預,是經(jīng)過交替安排高強度訓練與正常強度訓練或者休息間隔,來完成在單一運動訓練期間達到較大的運動量[7]。高強度間歇訓練主要特點是運動強度較大,但持續(xù)時間短,患者很快會進入間隙期內的正常強度訓練或休息,兩者來回交替進行多個回合[8]。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夠通過患者神經(jīng)反射機制、體液循環(huán)機制,調節(jié)大腦皮質的興奮、抑制過程,促使皮質下血管運動中樞神經(jīng)功能恢復正常,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血管系統(tǒng)功能,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減輕心臟負荷的同時增強心肌,改善心功能,可作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康復干預的首選方式[9]。高強度間歇訓練可以使患者的血管平滑肌擴張,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毛細血管數(shù)量增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代謝,以此降低心臟后負荷,起到改善心功能作用。該訓練方式還可以提高尿鈉排泄,從而使血壓降低,減少心臟前負荷。本文結果所示,訓練16周后研究組左室內徑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shù)、每搏輸出量均高于對照組,而每分輸出量低于對照組。
高強度間歇訓練時心房利鈉肽和前列腺素E水平升高,導致患者鈉排泄加強,同時通過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來調節(jié)血壓。此外,長期規(guī)律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可以糾正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調節(jié)患者情緒,導致心血管應激水平降低,從而達到降壓效果。本文結果所示,訓練16周后研究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康復期間接受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有助于維持血壓穩(wěn)定,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