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星瀾
心理學者曾做過一個很“反直覺”的實驗:他們請大學生在實驗中完成很多項簡單乏味的重復性操作,大概40分鐘左右才能完成。之后,實驗人員付給學生參與實驗的報酬。將學生完全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學生得到了比較豐厚的報酬,另一組只得到了象征性的一點錢。最后,再讓所有學生都填寫一個問卷,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次實驗是否有趣?”要他們對有趣程度進行評分。
讀到這兒,你可能想當然覺得那些得到豐厚報酬的學生會對實驗有趣的評分更高,然而實驗結果正相反!那些僅僅得到一點錢的學生給出了更高的分數。
認知失調效應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簡單來說,當我們內心中存在兩種不一致的想法或信念(即“認知”)時,會產生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即“失調”)。為了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感受,我們會自發(fā)地調整自己的認知。
在這個實驗中,得到豐厚報酬的學生在完成乏味任務后,他們“完成了乏味的實驗”與“得到了足夠多的報酬”存在一致性。然而,得到象征性報酬的學生卻是處于失調狀態(tài)的。為了減輕這種認知失調,他們只得通過為這個任務評更高的分,以此使他們的認知保持一致,即“我完成了比較有趣的實驗”與“得到了一點象征性的報酬”保持一致。
更通俗一點來說,得到豐厚報酬的學生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實驗很無趣,因為他們得到了足夠多的錢;而那些只得到很少錢的“倒霉人”,如果他們也認為實驗很無趣,那結果只能是自己心情很糟糕了。神奇的是,這個心理過程雖然可以這樣來解析,但實際上這個過程并不被我們有意識地知曉,而是在拿到報酬的那一刻,我們的大腦已然自動做出判斷了。因此,這也可以看作是我們心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這個實驗巧妙地揭示了認知失調效應對我們的神奇影響,而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下面就讓我?guī)阋黄鹑タ匆豢础?h3>自我認知與欺騙術的博弈
你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有的人在經歷詐騙后,即便反詐民警已經上門勸阻,仍然很難阻止這位受害者給騙子轉賬。當然,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是由于騙術中包含了大量心理學效應,這些也可在后續(xù)的文章中為大家一一揭曉,但這次我們著重說說認知失調效應在其中的作用。
簡單來說,在我們的“人腦”這套高級認知系統(tǒng)里,保持“自我認知的一致性”有著很高的優(yōu)先級。當人們在上當受騙后依然相信自己沒有被騙,這是為了保護對自己智商和判斷力的正面評價。顯然,“我被騙了”這一信念會打破原有的認知平衡,帶來認知失調。承認自己被騙會給人帶來尷尬和自責的情緒,為了避免這種內心的不適,他們選擇無視事實或尋找其他解釋。這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對自我形象的一致性,并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怕麻煩對方而不敢尋求幫助,然而有研究證實,有時候更多地讓對方付出一些,反而會讓他們更喜歡你。這也可以從認知失調效應的角度解釋。
當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付出較多,但得到的回報相對較少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為了減輕這種不一致感,他可能會開始給予對方更多的正面評價,認為對方是值得擁有的、有價值的伴侶。這樣做可以幫助他們保持一致性,即他們付出了很多,因此對方必須是值得這樣對待的。
此外,當一個人付出了較多的努力并且經歷了一些困難或挑戰(zhàn)時,他們可能更容易對親密關系投入更多的情感和努力。這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認知失調,因為他們通過對親密關系的投資來保持一致性,即他們所做的努力必須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策略只在某些情況下適用,并且不應當成為建立和維護健康親密關系的基礎。長期而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需要建立在相互平衡、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地讓對方付出更多來獲得好感是一種操控行為,可能對關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建立關系時,我們應該注重平等和互惠,并努力維護一個健康的親密關系。
再舉一個認知失調效應在心理健康領域的例子。當你陷入抑郁的時候,你可能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了興趣,雖然醫(yī)生和家人告訴你要出門散散步,但你既懶得去,也覺得散步一點也沒有趣。此時,如果你可以先放下你的主觀評判,什么都不要多想,只是去做,去實踐,在行為上做到,當你真的去散步之后,你會發(fā)現其實并沒有如你最初設想的那樣,你在散步中感受到了一些很好的體驗。
你感到散步很無趣,你不去散步,這兩者存在一致性;而你感到散步無聊,但你去散步了,這就產生了不一致,認知和行為的不一致。為了打破這個不一致造成的不適感,你自然而然地會調整對于散步這件事的態(tài)度。在這個思維的錯覺里,你覺得你的想法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不容置疑的—— “我就是這么覺得嘛!”但實際上,它會因為你行動上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
認知失調效應是一個有趣而重要的心理現象,它揭示了人們?yōu)榱司S持認知一致性而進行的評價調整和行為改變。通過了解認知失調效應,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決策、行為和人際關系中的一些奇特現象,并在實踐中運用它們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