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善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長課文教學都倍受關注,“長文短教”已成為不少語文教師的共識。筆者以為,小學語文中的長課文既要“短教”,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也要“長學”,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同時,引導學生加強文學積淀,形成閱讀習慣,涵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大家普遍將篇幅較長和閱讀難度較大的課文稱為“長課文”。朱旭光認為,“第一學段長課文20 篇(325 字以上),主要為童話故事;第二、三學段長課文分別為25 篇和22 篇(分別在582 字、1154 字以上),主要為記敘文(敘事類)、童話故事、小說?!保?]長課文篇幅長、內容多、情節(jié)復雜、藝術手法多樣,學生閱讀難度大,受課時所限,教師須“短教”才能完成任務。然“短教”亦有不足,學生整體閱讀不夠,文本感知淺淡,難以享受含英咀華的閱讀樂趣。教師要厘清“短教”與“長學”的關系,整合課內外資源,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如牛進食,既享受“朵頤”的痛快,也在“反芻”中滋養(yǎng)。
長課文教學最大的矛盾就是內容多但課時緊,有限時間內難以將全文內容按部就班講授完。如統(tǒng)編六上《少年閏土》共4 頁1240 字,文中敘事紛繁、手法多樣,且寫作時代相對久遠,學生理解難度大,整體感知耗時長。兩三課時內,教師只能挑選重點和精彩片段“短教”,其他內容以及原文《故鄉(xiāng)》等就需要師生用好課外時間,在“長學”中深入感悟和拓展延伸。
深度學習強調學習者將知識向能力轉化,將能力向素養(yǎng)發(fā)展。課堂是深度學習的場所,特別是對于長課文,教師更應變“課堂”為“魚塘”,精心“短教”授以“漁”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漁”的能力。但這只是深度學習的前奏,學生還應將獲得的方法和能力自覺用于日常閱讀,在“長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形成核心素養(yǎng)。如統(tǒng)編四下《挑山工》一課,一課時的教學只能側重了解外貌、動作和語言等描寫方法,培養(yǎng)學生感受人物性格的能力。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課后“長學”,在大量閱讀中使用上述方法“讀文”“識人”,形成人物類文章的閱讀素養(yǎng)。
有限的課堂倒逼教師對長課文精挑細選,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但教學效率不等于學習效果。教學中更應引導學生把習得的知識、能力轉化為語文素養(yǎng)。轉化的過程,離不開學生自覺有效的“長學”。仍以《少年閏土》為例,“短教”能讓學生初步認識閏土的活潑能干、機智勇敢。筆者通過補充閱讀《故鄉(xiāng)》,讓學生閱讀比較少年和中年的閏土,分析變化,探究原因,既加深了人物印象,激發(fā)了情感共鳴,也進一步訓練了閱讀方法,提升了閱讀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把握好“短教”與“長學”關系的基礎上,根據(jù)班情和學情,積極調優(yōu)“短教”和“長學”的實施策略,更好地服務學生對長課文的學習。
教師只有明確二者各自的任務,才能有所側重,進而各得其所。筆者以為,長課文“短教”的任務側重知識的積累、方法的習得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長學”應在方法運用、能力強化、習慣培養(yǎng)和素養(yǎng)培育上多發(fā)力、求實效。
如對統(tǒng)編四下《小英雄雨來》一課,筆者設計了兩課時,包括“讀寫、理解本文生字”等知識積累任務,“列小標題”“歸納主要內容”“賞析人物描寫和景色描寫”等方法訓練,“速讀”“默讀”“概括”等能力訓練。課文篇幅較長,且有大量人物和景色描寫,“短教”只能挑選片段進行賞析并教授相關方法,更多內容還需課后“長學”。因此,第一課時后筆者布置閱讀強化型任務,引導學生獨立運用列小標題、寫主要內容、賞析語言描寫等方法,強化默讀、概括、分析能力。第二課時后則布置能力拓展型任務,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通過分角色朗讀、編寫小劇本、情境表演等,形成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短教”在課堂,“長學”重課外,如何把“短教”的“活水”不斷引入“長學”的“小池”,成就“一泓清泉”,相對固定的時空和便捷的形式就是暢通二者的有效渠道。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依托課后延時服務,抽出30 分鐘,家長嘗試周一至周五晚七點半至九點間抽出20 分鐘,學生周末固定40~60 分鐘,用于小組閱讀、親子閱讀或個人閱讀,地點可相對固定在班級、校圖書館、家中書房或陽臺等,形式包括主題閱讀沙龍、“悅讀”分享會等。相對固定的時空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堅持閱讀的習慣,也能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規(guī)定的閱讀量落到實處;不同的閱讀形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分享、創(chuàng)新等意識和能力,并在課外閱讀中強化課堂所學的方法,實現(xiàn)長課文“短教”和“長學”的銜接融合,以及文章的延長閱讀和衍生學習,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方法是“砍柴”的“刀”。長課文“短教”在實踐中已探索出很多有效方法,如吳德梅在長課文教學中“借助段落劃分,使‘長課文’成為幾段既有獨立性又相互關聯(lián)的‘短課文’,降低學習難度”[2]。陳先云強調長課文教學要“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聚焦關鍵問題”并“重視用好思考練習題,實現(xiàn)教學目標”[3]等。筆者以為,教師更應關注“長學”的方法指導。
小學長課文多為敘事類,筆者認為要突出培養(yǎng)學生六類學習方法,包括工具書使用的方法、主題歸納的方法、人物分析的方法、精彩語段賞析的方法、做閱讀筆記的方法、材料查閱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外也能會學、善學,進而愛學、篤學,和書本結為好朋友。磨刀不誤砍柴工,方法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以統(tǒng)編五上《父愛之舟》的教學為例,學生運用不同方法均能較好地進行主題歸納,如生1用課題拓展法得出“夢到父親用小船送‘我’去無錫師范考試,考上后又用小船送‘我’去上學,船里裝著父親對‘我’的愛”。生2 用段意整合法得出“夢到父親帶‘我’住船、帶‘我’逛廟會、背‘我’上初小、湊錢送‘我’上高小、用船送‘我’報考無錫師范和上學等幾件事,寫了家庭的艱辛以及父親深深的愛”。
有效的反饋有利于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調整。因此,教師要注重對長課文學習的反饋,尤其是對學生“長學”結果的反饋,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我評價,積極調整學習方式,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長學”的反饋形式有哪些?以統(tǒng)編三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在學生完成相關自學或小組學習任務后,筆者探索了多種類型的反饋形式,包括知識梳理型,以填空的形式回顧課文內容,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概括和識記情況;能力訓練型,出示任務:童話的最大特點是想象,但不能憑空亂想,就如小女孩看到的一切都是內心需求的表現(xiàn),若你在夜晚看到流星劃過,會想到什么,寫一寫,說一說,再評一評;文本拓展型,如:你對丹麥有哪些了解?安徒生還有哪些代表作?講給大家聽聽?我國童話作家有哪些?推薦給大家;其他類型,如學習分享會、莎士比亞小劇場等,多形式引導學生個性化再現(xiàn)文本,拓展能力,形成素養(yǎng)。
綜上,無論“短教”還是“長學”,都是提升長課文學習實效的重要方面。教師應厘清二者關系,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堂掌握方法,在課外積極閱讀全文或整本書,實現(xiàn)“短教”“長學”齊步走,課內課外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