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婷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北京 100081)
演員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通過行動來表達生動、準確的角色情感,繼而創(chuàng)造角色的精神生活。通過對人物心理行動線的梳理,將分散在劇中各個部分的角色行動有機結(jié)合,形成一條清晰的、富有情感邏輯的線索,緊緊抓住人物之間的糾葛、矛盾,使人物關系具體化。演員在心理行動線的尋找過程中,能逐步完善角色的各個性格側(cè)面,從而鮮明、生動地塑造出完整的角色形象。角色心理行動線的建立,需要演員不斷深挖、補充規(guī)定情境,熟知角色在劇中的最高任務,而且這條奔向角色最高任務的線必須是持續(xù)不斷的,并始終貫穿在角色的情感中,還需要角色在每場戲中找尋行動目的,組織起準確的動作邏輯與順序。挖掘準確的心理行動線是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階梯。在尋找心理行動線的過程中,要求演員不斷對角色進行分析和構(gòu)思,從人物關系和舞臺事件中挖掘出一條具有邏輯的角色心理行動線。
演員在表演時,主要通過行動來展現(xiàn)角色的精神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行動只應簡單地分為心理行動和形體行動兩種。他還說:在舞臺上,需要行動-內(nèi)部行動和外部行動……可以一動不動,卻是真正在動著不過不是外部的動-形體的動,而是內(nèi)部的動-心理的動?!盵1]演員在規(guī)定情境的制約下能夠準確地找到人物心理行動,而心理行動線的準確梳理,可以調(diào)動演員的想象,進一步認識角色,使角色的心理任務更加清晰,進而揭示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
1.心理行動
對于心理行動的定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行動只應簡單分為心理行動和形體行動兩種。戲劇家李世敏是這樣解釋心理行動的:“指在人的內(nèi)心里,產(chǎn)生一定的愿望和目的,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花費一定的勞動和精力的行動?!?/p>
心理行動是角色為了達到內(nèi)心的目的和愿望,受內(nèi)在動力的驅(qū)使所產(chǎn)生的具體的心理活動。心理行動需要借助形體和言語等手段加以實現(xiàn)。連貫的心理行動使演員在表演中能夠有序地、熱情地、有目的地創(chuàng)作人物,而且會使形體和言語表達更加準確、生動。
2.心理行動線的定義
心理行動線包括人物思想的線、情感的線,這些線組織在一起,最終賦予人物以血肉。這種從心靈深處生發(fā)出來的內(nèi)在的線,充滿著角色應有的情感與動機。這一概念首先是由康士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簡稱“斯氏”)從貫穿行動理論中提出的,他認為:“對演員來說,貫穿行動的心理生活意向的線的直接的繼續(xù),而這些線是來自從事創(chuàng)作的演員的智慧、意志和情感的?!盵2]戲劇家傅柏忻對此種理論的解釋為:“其實不斷的線實質(zhì)上就是心理-形體動作貫穿線,不過斯氏在這里著重從內(nèi)在動力方面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盵3]美國導演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曾說:“要評判一部戲劇,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動作找出來;不要用臺詞來衡量,要看動作,動作必須由臺詞來表達?!盵4]我國戲劇教育家葉濤、張馬力在著作中論及心理行動線時說:“所謂‘線’當然是貫穿著的;或稱‘鏈環(huán)’,當然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目的就是把似乎分散在劇中各處的這個角色的行動有機地連貫起來,形成一條線索,一根鏈環(huán)?!盵5]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心理行動線就是貫穿行動中的一條心理的內(nèi)驅(qū)動力的線,它不間斷且隨著與對手的交流發(fā)展變化。演員創(chuàng)作過程中,如果角色思想的線不連貫,他就不會真正理解扮演角色時所說臺詞的真正含義,如果說角色情感線中斷,演員就會失去對角色真實的體驗。斯氏認為:“演員的注意力要不斷的從一個對象轉(zhuǎn)另一個對象上,這樣經(jīng)常變換注意的對象也就造成一條不間斷的線,假如演員只抓住一個對象,在一整幕或一整出戲里都死抱住它不放,那就不會有什么動作線了,即使有,也不過是精神患者的線?!盵2]
所以,心理行動線就像行動的鏈條一樣,是驅(qū)使角色從一個任務往另一個任務前進的動力,也是貫穿行動的內(nèi)在精神,將角色的意志、情感、智慧、目的等因素串聯(lián)起來,最終走向角色的最高任務。
心理行動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欲望、目的、意識、智慧等一切心理活動,而心理行動線是若干個心理行動組織而成的一條不間斷的發(fā)展變化的因果線。他們之間是點(心理行動)和面(心理行動線)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不可分離。
1.心理行動制約心理行動線的走向
心理行動是演員塑造角色時意志的結(jié)果,是角色思想情感的依據(jù),需要借助言語、形體這些外部手段加以實現(xiàn)。心理行動是帶有明確目的的意志性的行動,并引導與制約著角色思想情感的發(fā)展變化。心理行動線相對于心理行動來說較為復雜,由角色心理鏈條中的諸多因素組成。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復雜的情緒做出精準深刻的描繪,根據(jù)角色的意愿,通過一系列的心理行動線,完成心理行動的整個過程。
2.心理行動線推動心理行動的發(fā)展
角色的心理行動線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受到客觀刺激后的瞬間感受。角色在行動過程中,既要理性地分析角色的心理行動,又要不斷地以角色的身份自居去思想、判斷、感受。演員在表演時,更多是從感性方面來認識、體驗角色。緊緊依靠角色思想、情感的線與演員本我的情感不斷交織,才能推動角色心理行動的發(fā)展與變化。
建立清晰、準確的心理行動線是演員塑造角色的內(nèi)心動力,所以,組織連續(xù)不斷的心理行動線對演員表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斯氏所說:“我們的藝術需要有不斷的線,所以我說,只有當動力意向的線連接起來,也就成了不斷的線的時候,才可談到創(chuàng)作?!盵2]
1.實現(xiàn)舞臺行動的心理依托
戲劇表演藝術是通過舞臺行動來塑造人物形象,斯氏曾說:“在舞臺上需要動作。動作、活動——這就是藝術的基礎?!盵2]演員通過對角色心理行動線的挖掘,能夠清晰地獲得組織舞臺行動的依據(jù),而舞臺行動的組織離不開內(nèi)部行動(心理行動)和外部行動(形體行動和言語行動),一個演員想要在舞臺上真實有機地行動,就必須得清楚地知道人物的行動目的——上場任務。
《靈魂拒葬》是一部表現(xiàn)主義戲劇,劇作家歐文·肖巧妙運用隱喻,對殘酷的戰(zhàn)爭進行有力的抨擊。劇中,筆者飾演瓊·柏克一角,她是戰(zhàn)死士兵萊維的情人。全劇的最高任務是奉將軍之命勸六位死去的戰(zhàn)士接受被埋葬的命運,才有了瓊與萊維見面這場戲。瓊與萊維相見時,是快速奔向?qū)Ψ竭€是遠遠看著,是欣喜、悲傷還是其他心理狀態(tài),需要我們從角色的心理行動一層層挖掘分析。如果角色的心理行動線在上場之前沒有理清,就無法將角色的思想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所以,筆者在排練時反復揣摩角色上臺前應有的思想與情感,瓊是帶著任務來勸萊維的,可她真正的動機是想問萊維是否真的愛她。在明確角色的行動線索后,瓊來找萊維的動機就更加清晰,并為來找萊維找到了準確的心理依托。
2.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源泉
挖掘角色的心理行動能夠調(diào)動演員對角色情感的想象,劇作家所寫的角色并不是角色的全部生活,演員通過想象建立角色完整的心理行動線。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過程中對角色心理行動線的尋找,能夠準確勾勒出角色的性格,進而塑造完整人物形象。如果演員對所扮演角色的心理行動線模糊不清,在表演時,角色的總體感覺不穩(wěn)定,情感會斷斷續(xù)續(xù),出現(xiàn)跳進、跳出不連貫的表演結(jié)果,同時觀眾也不會被演員的表演帶入劇本的規(guī)定情境中去感受角色的真情實感。這樣會導致演員的信念感受到打擊,創(chuàng)作上受到阻礙。試想,演員在塑造角色過程中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去感染觀眾,讓觀眾與角色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呢?盡管演員在舞臺上動了起來,那也只是習慣地、機械地、盲目地動作,而并非有機的角色心理行動線的發(fā)展過程。
話劇《靈魂拒葬》中,瓊已經(jīng)答應嫁給上校,為什么還要來戰(zhàn)場勸其埋葬,因為她心里一直愛著萊維,瓊的心理行動線是:想來見萊維最后一面,想從他的嘴里獲取最想要的答案:在這么多女人中萊維是不是最愛她,并為自己的情感畫上句號。在準確把握角色的心理行動線后,瓊上場后看到萊維的靈魂,用她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探求萊維對她的愛。
3.奔向角色最高任務的橋梁
表演藝術是行動的藝術,演員離開行動就無法在舞臺上有機地生活。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要不斷尋找和確定所扮演角色的最高任務,再通過劇本的規(guī)定情境等進行人物的行動性分析和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獲得對所扮演角色的初步印象。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形象,其最高任務是塑造鮮活的人物性格。建立起準確連貫的心理行動線,深入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和判斷,最后獲得在舞臺上化身為角色的能力。例如,話劇《茶館》中飾演王利發(fā)的已故表演藝術家于是之,他精準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行動線,將那個八面玲瓏、逆來順受的王掌柜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王掌柜始終琢磨著如何“改良”,于是他一連串的心理行動如察言觀色等,都是為了完成角色的最高任務——想平平安安地做茶館生意。然而,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最后也逃不過悲劇的命運。
演員剛接觸到劇本時,對角色心理行動線的認知是不連貫的,但隨著演員不斷地熟悉劇本和與對手交流的過程中,這些瞬間認知越來越清晰、穩(wěn)定。演員需要把這些零散的心理活動組織成一條完整的角色心理行動線,自由、真誠、有機、自然而然地,從角色的角度出發(fā)在劇本所規(guī)定的情境中大膽創(chuàng)作,最后結(jié)合自身的情感和對人物的理解,在心理行動線的指引下便有了外部行動的呈現(xiàn),與角色融為一體。
演員只有調(diào)動充沛的情感,才能毫無保留地奔向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為演員完成角色的最高任務保駕護航,也為演員塑造豐滿、立體、多面、準確、生動的人物形象提供心理依據(jù)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反之,在創(chuàng)作中就像是失了魂魄的木偶,只是機械地在舞臺上為了動作而動作,這樣的表演即使是呈現(xiàn)出來了,也無法打動觀眾。正如斯氏所說:“在舞臺上,如果內(nèi)在的線斷了,演員將不再理解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也不再有欲望或情感。演員和角色,與這些連續(xù)的線生死攸關。這些線賦予生活和動作以內(nèi)容。線斷,生命停止;線完好,生命繼續(xù)。”[2]
總之,心理行動線就像一根連接零散珠粒的線,將人物情感的諸多元素串聯(lián)起來,最終導向角色的最高任務。它是舞臺行動的內(nèi)在靈魂,也是演員塑造角色的“內(nèi)心標尺”,在表演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
演員在初讀劇本時,對所塑造的角色印象是模糊的,需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理清角色的行動線索,建立人物行動的總譜。下面,筆者將以話劇《靈魂拒葬》中瓊·柏克這一角色為例,探究角色心理行動線的挖掘與體現(xiàn)的過程。
演員建立角色行動線是有意識的并帶有一定目的,建立角色的心理行動線需要深刻挖掘劇本的思想內(nèi)容,以角色的名義自居體會角色的情感,還要借助豐富活躍的想象分析人物關系。
話劇《靈魂拒葬》改編自美國作家歐文·肖的《陣亡士兵拒葬記》。講述的是六個懷著愛國熱情的士兵被自己人的炮彈炸死,他們還有未了的心愿,未盡的夢想,他們拒絕死亡,他們的靈魂拒絕被埋葬。六組不同的人物關系,從六個士兵靈魂拒絕埋葬這樣一個怪誕的事件,開始了六段有關愛情、親情和信仰的對話,以此控訴戰(zhàn)爭的殘酷現(xiàn)實。
1.調(diào)動行動性的想象力
演員塑造角色的心理行動線要通過具有行動性的想象來挖掘。具有行動性的想象能夠推動和激發(fā)角色心理的內(nèi)心活動。它不僅包含在表演過程中,還包括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演員如果缺乏行動性的想象力,其塑造的角色就會顯得空虛無力。在生活中,當有人講述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時,頭腦里會產(chǎn)生一系列流動的畫面,心中會產(chǎn)生某些積極的思想,引領觀眾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流動的畫面就是演員創(chuàng)作過程所需要的行動性的想象,能產(chǎn)生不斷的心理行動線,進而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瓊是一個舞女,在和萊維跳舞比賽時,跳了一段飽含濃濃愛意的舞蹈。筆者與對手在排練時總覺得只是在跳舞中機械地完成動作,后來在導演的幫助下,經(jīng)過反復排演,筆者心里想的是萊維已經(jīng)死了,這是與他跳的最后一支愛情之舞。有了人物清晰的心理行動線后,筆者在形體表演中融入了具有行動性的想象,將瓊對萊維濃烈的情感通過形體動作酣暢淋漓地展示出來。這樣,在舞臺表演時就不會簡單地呈現(xiàn)幾個舞蹈動作,而是全身心地以角色的情感為依托,賦予形體動作以靈魂。那場戲的表演,筆者甚至能感覺到彼此的呼吸都是那么的融洽,有幾個瞬間能夠找到如魚得水的感受。
瓊和萊維既是舞伴又是情人,在劇本中并沒有更多的舞臺提示,需要演員尋找角色情感上的線索。兩個人的出場是以互相挖苦、試探、嘲諷的對話開始的,鮮明地揭示了兩個人的人物關系。如果沒有梳理心理行動線,只看字面和說臺詞,是無法感受到他們心中深埋已久的情感的,演員將無法準確完整地呈現(xiàn)角色的精神生活。只有建立起這條心理行動線,才能準確表達臺詞背后真正的含義,積極調(diào)動想象力,將其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為演員服務,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2.從人物練習中探究
人物練習是演員在做案頭工作時,通過與對手之間或獨自運用即興表演的方法,建立具體、特定的人物關系并尋找角色自我感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梳理人物心理行動線的過程,就是在不斷深挖角色的精神世界。蘇聯(lián)戲劇家克尼別爾在他的著作中,對此種方法有所評述:“這些小品練習好比一層層的臺階,它們漸漸引導演員創(chuàng)造性地掌握劇本的臺詞,也就是引導演員掌握作為舞臺形象主要手段的作者語言?!盵6]
人物練習的排演方法,是尋找角色的有效途徑,在排練時筆者會和對手組織相關人物練習,使人物關系立體生動。例如瓊和萊維在“舞會上相識”“我們的約會”“萊維上戰(zhàn)場前的離別”等練習。我們還曾做過這樣的練習:假設在舞會上萊維是個有風趣帥氣的男生,用他的舞蹈吸引了很多別的女生,引來了瓊的嫉妒。所以,瓊經(jīng)常會裝出不在乎的樣子,與別的男人故作親熱,希望引起萊維的注意和關心。真正進入劇本所規(guī)定的情境,以情感線作為心理依托,角色的所思所想便會沿著這條清晰的心理行動線進行下去。
萊維生前深愛著瓊,他渴望生命,渴望得到愛情。筆者在與扮演萊維的對手排練時總是找不到這種濃烈的情感。一次排練中,導演要求我們即興組織一段人物練習,來揭示萊維生前與瓊之間具體的人物關系,當時,筆者和對手經(jīng)過短暫的商榷,表演了萊維準備上戰(zhàn)場之前,瓊為他送行的一場戲。在即興狀態(tài)下,我們彼此緊抓上場任務——強忍悲痛與最愛的人告別。那一次人物練習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筆者看到對手眼中充滿淚花,為了不讓心愛的人看到筆者的傷心之情,筆者默默把頭低下,這時,飾演萊維的演員緊緊抱住筆者。就在那一剎那,筆者找到了人物應有的情感體驗。
因此,通過人物練習的方法,可以讓人物心理行動線更清晰,進而能夠深刻地捕捉角色應具備的情感體驗。
演員在創(chuàng)作中需要捋順人物的心理脈絡、行動目的,再根據(jù)劇本的規(guī)定情境按照邏輯順序,有目的地把人物的行動線準確連接在一起,使之成為一條不間斷的角色心理行動線,為演員創(chuàng)造出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提供心理依據(jù)。
1.從對手之間鮮活交流中體現(xiàn)
起初,演員找尋的心理行動線只是一些零散的點,隨著與對手的交流,逐漸形成了一條清晰的線,有了這條線才能讓演員在舞臺上行動起來。如果沒有心理行動線作依據(jù),演員將猶如提線木偶,只是機械地在舞臺上為了動作而動作,離角色的最高任務越來越遠。
演員在充分理解了人物情感后,最主要的是在實踐中去檢驗并完善人物的情感,這就需要與對手進行鮮活的交流,在每一次的交流和適應中都有新的感受和變化。就拿瓊的最高任務來說,瓊并不是有著較高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yōu)越,學識廣博的女性,而是一個為了生存經(jīng)常出沒在舞廳的交際花。雖然她走上了舞女的道路,但她的內(nèi)心深處仍懷揣對愛情的向往。我們在與對手的交流中,通常會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經(jīng)歷,找到與角色類似的情感,才能準確把控角色情感的邏輯。
劇中有兩場跳舞的戲,第一場是開場時瓊與萊維參加一次拉丁舞比賽,兩個相愛的人在舞臺上跳一段熱舞,舞蹈結(jié)束后時萊維跟瓊說:親愛的,我們贏了?。▋扇藫肀г谝黄穑?。而第二場舞蹈是瓊和萊維的告別之舞,飽含著愛意和悲傷。最后萊維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打仗嗎?因為我要掙很多的錢,將來好回家娶你。便從瓊的眼前消失了。筆者在表演時,緊緊抓住瓊的最高任務展開心理行動的探索,用形體動作表現(xiàn)出對萊維的不舍之情,雖不說話卻飽含激情,眼中充滿濃濃的愛意。那一刻筆者仿佛真的和角色的情感融為一體,心理的那條行動線索逐漸清晰起來。這種連貫的行動線索是和對手通過真實的交流獲得的。
2.從角色的言語行動中體現(xiàn)
心理行動線主要通過言語行動和形體行動表現(xiàn)出來,而言語行動在表演中是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正如斯氏所說:“言語動作是演出中的主要動作,是實現(xiàn)作者思想的主要方法?!盵2]
言語行動的體現(xiàn)并不是靠機械的背臺詞來完成,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暴露出演員蒼白的表演。感人至深的言語表達需要演員在情感飽滿的狀態(tài)下,沿著合情合理的心理行動線自然流露。筆者在此劇中飾演瓊·柏克這一角色,她跟萊維以前是舞伴,他們內(nèi)心其實很相愛。但是,劇本中描繪出來的萊維是個很風趣的男人,身邊經(jīng)常有很多女人圍著。瓊和萊維有一段臺詞體現(xiàn)了兩人之間微妙的情感:
萊維(猛然發(fā)現(xiàn)瓊的左手):他(上校)向你求婚了?
瓊:這跟你有什么關系?
萊維:對,對,這跟我有什么關系,我已經(jīng)是個死人了。
瓊:是的,他是向我求婚了,可是那又怎么樣?至少我能夠得到我想要的東西,而你呢?那個喬莉絲,還有那個拋媚眼的珍妮特,我說過什么嗎?你已經(jīng)死了,沒有女人在愛你了。
從這段話中能看出兩個人心理情感線的層次和變化,明明兩個人都很在乎對方,可是語言卻是相反的。當最后跳完舞后,萊維突然站在遠處大聲說,“你知道為什么我要去打仗嗎?因為我想掙很多的錢,將來好娶你?!惫P者把瓊的最高任務定義為:瓊想來知道答案,萊維是不是真的愛他。瓊之所以找到上校也有對萊維情感上的一種寄托,因為他們都是軍人。瓊問過萊維一句話,“你告訴我——在你所有的那些女人中——你最愛的是我,是不是?”雖然整個戲的最高任務是圍繞著如何勸萊維接受靈魂被埋葬這一事實進行著的,但是,瓊的最高任務是以問萊維是不是最愛我進行的。所以,瓊的心理行動線是始終想著萊維,一直深深地愛著萊維,想要跟萊維的愛情畫上句號。結(jié)合角色的心理行動線,我們在語言呈現(xiàn)的時候就不會只是簡單的對話,而是因愛而產(chǎn)生種種情感的變化,更多的是眼神和情感上的交流。瓊對萊維看似半開玩笑半挖苦的話,實際上是以故作輕松來掩飾自己心里悲傷痛苦的情感,因為瓊不確定萊維對她的情感是否是真的。筆者在上場看到已死去的愛人時心情很難過,但筆者牢牢抓住“在心愛的人面前與他訣別”這條心理行動線,理清行動脈絡過后,接下來的表演就會沿著這條心理行動線順暢地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
3.從準確的形體行動中體現(xiàn)
在舞臺行動中心理行動和形體行動不可分離、相互依存,角色的心理行動是外部形體行動的依據(jù),外部形體行動是內(nèi)部行動的必然結(jié)果。演員在深入挖掘角色的心理行動線后,就要組織一系列的形體動作來體現(xiàn)角色的精神生活。演員在表演時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有內(nèi)在的邏輯作為支撐,并且心理行動線的梳理與形體行動的表達是同時進行的。劉宗佑教授說過:“形體(語言)行動的意義完全在于完成心理行動所給予的使命,全在于能夠證明,體現(xiàn)心理行動。”[1]
瓊與萊維是在戰(zhàn)場上見面,瓊看見了萊維,并不是像正常情人一樣給對方一個熱烈的擁抱或是親吻,而是一上場就互相冷言冷語,說些挖苦諷刺的話。直到萊維拿起一顆手榴彈扔在地上對瓊說,“哈哈,這東西跟我一樣,廢了!”然后轉(zhuǎn)過身痛苦地望著遠方,瓊才下意識地走過去想抱著她最愛的萊維。因為此刻瓊的心里像刀割了一樣,一滴一滴地在流血。她心疼這個男人,她愛這個男人,可他卻已經(jīng)死了。但她快走到萊維身邊時,突然想起萊維生前對她的種種傷害,于是當萊維轉(zhuǎn)身的那一瞬間,她迅速地收回了手,沒好氣地說,“萊維,你為什么總是這樣。”這一系列肢體動作的變化深刻揭示了角色的情感世界,豐富而生動。而最后那段告別的舞蹈,他們在心理行動線的指引下,慢慢打開了心結(jié),一步一步朝著最高任務走去。那段舞蹈他們仿佛是用靈魂在舞動,彼此用眼神和肢體告訴了對方想要的答案。最后萊維在瓊的面前消失了。突然,一束追光打在萊維身上,他對瓊說,“我最親愛的瓊,你知道我為什么要來當兵嗎?因為我要掙很多的錢,將來回去好娶你?!边@時,兩個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達到了高潮。原來兩個人是如此相愛!即使是在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背景下,在生死都沒有選擇的無奈環(huán)境下,純真的愛是如此的珍貴和偉大,愛情的光輝照進了所有人的心里。
演員對所塑造角色心理行動線的探尋和梳理,是表演創(chuàng)作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幫助演員準確把握行動脈絡的重要支撐,而行動性的想象是表演過程中演員做出種種行為的依據(jù)。演員弄清楚人物的心理行動線,會感受到充實的人物情感并能找到準確鮮明的外部表現(xiàn)方式,既充滿熱情又能做到恰到好處,能夠按照行動的邏輯與順序,淋漓盡致地在舞臺上展現(xiàn)完整的人物形象,而心理行動線的獲得,需要從與對手的鮮活交流中體現(xiàn),從角色的言語行動中體現(xiàn),從準確的形體行動中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