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秀玉
北京市朝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至今已有150 多年的傳承歷史。張氏家族幾代傳承人,歷經北京天橋撂地賣藝、合伙籌建私營團隊,后應吉林省文化局的邀請組建省內專業(yè)國營雜技表演團體,成為正式在編的演職人員。張氏家族的表演技藝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淀,吉林省的雜技工作者對其多有繼承和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技藝項目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專家、學者們對其研究還較少。近日,筆者在“知網”以“雜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有相關文章6 篇。比如,2018 年,發(fā)表在《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6 卷1 期的《湖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只是在體育研究的表1 列出“武漢雜技”等項目名稱,未涉及雜技的相關研究。2020 年,發(fā)表在《新聞研究導刊》的論文《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研究——以武漢雜技的傳播為例》簡述了武漢雜技的歷史,用網絡問卷的形式,分析新媒體時代武漢雜技的傳播現狀,提出新媒體時代雜技傳播的問題及雜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傳播策略。2021 年,發(fā)表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2020年度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報告》在基本理論與體系部分只涉及了雜技相關的傳統文化“舞獅舞龍”的記載,在整體保護與發(fā)展部分涉及雜技“高空走繩”等項目的敘述及雜技文化傳播進入校園等探討。這些文章為筆者對北京市朝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傳承與發(fā)展的研究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系張氏家族祖孫四代傳承人在150 年間傳承的民間雜技表演節(jié)目。
第一代傳承人張玉山,1870年出生,擅長表演“彈弓”,被北京天橋觀眾稱為“彈弓張”。他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彈弓”技藝,并將其用表演的形式引入北京天橋撂地,晚清民初時期在雜技民間撂地表演的興起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代傳承人張寶忠,1897 年出生,他對“舉刀”表演技藝及所使用的道具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作了拉弓、舉刀等雜技動作。在道具使用上改為鐵刀,把雜技表演以技藝的形式展示出來。
第三代雜技傳承人張英杰,1929 年出生,被稱為“中國的大力士”,創(chuàng)作了舉世聞名的雜技節(jié)目“舉刀拉弓”。他曾經擔任過中國雜技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歷經從北京天橋撂地到組建私營團隊,再到建立國營雜技表演團體的全過程,對張氏家族的雜技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中國雜技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四代雜技傳承人張少杰,1949 年出生,他不僅繼承了“舉刀拉弓”這一技藝,還是張氏家族第一位入職北京國營劇團的雜技傳承人。2006 年,他將張氏家族祖孫四代傳承的雜技“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申請雜技非遺傳承人項目,并獲得批準(項目編號:11010508100030,項目類別:民間雜技·雜技,所在區(qū)域:北京市朝陽區(qū)),并于同年進行了北京市朝陽區(qū)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登記。一直以來,張少杰都在為雜技的傳承和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氏家族“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是中國北派雜技、吉林省地域文化的雜技的代表作品,該節(jié)目結合了力量和健美的形體動作,用舉刀拉弓的雜技造型,展示拼搏向上、勇于進取的中國精神。
張玉山從小練習武術,喜歡舞弄棍棒,擅長玩耍和使用彈弓。1895 年清末時期,張玉山因武功技藝超群,曾當過官差。后因局勢的不斷變化,張玉山為了生存,挑起了扁擔籮筐,帶著家人來到了北京城,居住在北京牛街。為了讓一家人能過上溫飽的生活,張玉山考慮用自己擅長的武術、彈弓賺錢養(yǎng)家。他攜帶舞弄多年的“刀槍”和玩耍多年的“彈弓”來到北京天橋的廣場,找了個空地打掃干凈,用彈弓敲打銅鑼吸引觀眾,等人們過來圍觀,便即興表演掄刀耍槍、長拳短打、少林武功、通背拳等技藝。
張玉山表演的雜技動作有舞動刀槍、耍弄北拳南拳、搗劈掄轉棍棒、投拋打碰彈弓等。他表演的“彈弓”可以在地面拋扔,在半空投打,也可以在高空碰彈,這種從小玩耍的技藝經過訓練熟能生巧,使他能以站、側、橫、坐、蹲、仰、臥等不同的姿勢指哪兒打哪兒,各種彈弓玩法樣樣精通。后來,張玉山表演的彈弓技藝名聲大振,在天橋撂地賣藝的圍場附近,人人都知道張玉山的“彈弓”技藝又穩(wěn)又準。東漢《吳越春秋》收錄的《彈歌》,用“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短短的八個字描述了中國古代人類從制作工具到狩獵完成的全過程。張玉山表演的“彈弓”技藝,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視野中都能夠尋找到《彈歌》的足跡,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張玉山的技藝表演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借鑒了地域的表演文化,創(chuàng)作了雜技“彈弓”與“刀槍”的技藝融合,使雜技表演逐步在北京天橋一帶興起。慢慢的,“彈弓”絕技不僅得到了家族繼承和繁榮,還增加了多種表演形式,受到天橋一帶觀眾們的歡迎。
張玉山的兒子張寶忠繼承了張氏家族的弓、刀、棍、棒、鞭、劍等表演技藝,創(chuàng)作了拉弓、舉刀等雜技動作,將雜技表演以一種力量型的健美技藝展示給觀眾。民國初期,張寶忠和父兄一起在北京天橋賣藝,他們把自家表演技藝的場地設置成擂臺,哥倆一邊練武玩耍,一邊比武打擂,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后來,經過了保定、張家口、呼和浩特等多地的輾轉,1926 年,張寶忠正式接替了父親在天橋撂地賣藝,靠著“弓”“刀”等表演技藝賺錢養(yǎng)家。當時,北京通縣的一位武舉人,連續(xù)幾日到天橋觀看張寶忠的演出,感覺他人品好,技藝高超,就送給張寶忠一柄100 多斤鐵鑄的大刀。從此,張寶忠就把原有的銅刀、片刀技藝表演轉換為以力量型為主的雜技動作,如舉刀、掄刀、耍刀等。他把大鐵刀舉過頭頂時穩(wěn)如泰山,掄刀行走時快步如風,耍刀變換動作時刀不離身。
張英杰是張氏家族雜技傳承人中的佼佼者,他不僅傳承了張氏家族的傳統雜技技藝,還在表演中融入了體育、戲曲等多種元素。在北京天橋撂地表演雜技時,他還組建了一個私營表演團體,在國內進行巡回演出。后來,他應邀在吉林組建了國營雜技表演團體。張英杰對張氏家族雜技的創(chuàng)作表演和交流傳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帶領劇團把撂地的雜技表演搬到了劇場等正式演出場所,也是最早登上舞臺表演雜技“舉刀拉弓”的人。1963 年,張英杰因表演“舉刀拉弓”被選調到北京雜技團,并赴日本演出100 多場,被譽為“中國大力士”,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1964 年,張英杰回到吉林省的國營劇團,將“彈弓”表演技藝動作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張英杰接任長春市雜技團團長后,自1982年起帶領雜技團遠赴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20 多個國家進行友好訪問和商業(yè)演出,展示了“舉刀拉弓”的風采,使這一雜技節(jié)目走向了世界。
“舉刀拉弓”是力量型的雜技節(jié)目,演員需要把200 斤重的刀舉過頭頂,表演旋轉背花、雙人抱頂等技巧。拉弓是靠雜技演員的力量表演懸叉拉硬弓、力開五張弓等動作,展示雜技表演的力量和健美造型。張英杰很多年一直活躍在雜技舞臺上,并為“舉刀拉弓”這個傳統的雜技節(jié)目培養(yǎng)接班人。
張少杰作為“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有以下貢獻:一是創(chuàng)作表演了“舉刀拉弓”的高難度技巧“力開八張弓”等,并與助演三人共同完成“舉刀三人起頂”等創(chuàng)新雜技動作;二是創(chuàng)作了兩人合作表演“舉反汗水嘴打彈”“牙咬架上腳射箭”等技巧;三是繼承了“彈弓箭弓”的技藝,把“彈弓”表演搬上了劇院舞臺,創(chuàng)作表演了“展弓飛彈”等精彩的雜技節(jié)目;四是以北京天橋為題材創(chuàng)編了雜技民俗晚會;五是使“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入選北京市朝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級項目名錄。多年來,張少杰一直為雜技藝術的傳播和民間雜技的傳承工作不懈奮斗。
如今張少杰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了,但他仍在指導徒弟練習雜技,致力于傳承“舉刀拉弓”“展弓飛彈”“中幡”等民間雜技技藝。張少杰接收的徒弟雖然不是張氏家族成員,可他依然不遺余力地口授身傳,將徒弟培養(yǎng)成為舉刀拉弓表演技藝的接班人、非遺項目的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積淀,在雜技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雜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對實踐一線的關注較多,但對如何傳承則關注較少;申報的項目雖多,但深入研究的較少……諸如此類,會導致對雜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存在局限性。目前,雜技非遺傳承發(fā)展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未形成體系,很多方面有待于開發(fā)和補充補錄相關的資料。所以,開展雜技非遺傳承研究還需要加快前進的腳步。
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領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現在已經成立,這對雜技非遺的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把吉林省雜技品牌“大弓張”舉刀拉弓表演技藝作為雜技非遺傳承研究的個例,既是記錄非遺傳承項目的相關資料,又是補充補錄雜技傳承和保護的發(fā)展現狀,同時也能帶動雜技非遺傳承工作的開發(fā)、研究和推廣,帶動吉林省雜技非遺傳承研究等工作的前進步伐,從而使雜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穩(wěn)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