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禹
自16 世紀末以來,大提琴這種樂器走過了400 多年的歷史,它以渾厚豐滿的音色著稱,尤其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大提琴既是最常見的獨奏樂器之一,在交響樂隊中也擁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作為一種弦樂器,音準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大提琴的演奏和學習中亦然,許多大提琴學生時常會受到音準問題的困擾,必須設法破解之。
演奏大提琴時左手的手型應保持圓形,手指彎曲,猶如握著一個半圓形的球,手掌內(nèi)空如山洞。演奏時左手的指尖接觸琴弦,即指尖按弦。指尖按弦就是用手指頂端的肉墊部分按弦,不可過于靠近指甲,更不能讓指甲碰到琴弦;當然也不能用指腹按弦,那樣會使手指的第一關節(jié)癟下去。在練習按弦之初,學習者的指尖會有少許疼痛感,這是指尖與鋼絲琴弦摩擦所致,但是指尖的肉墊通過按弦的練習和刺激會逐漸長出一層繭子,增強指尖的肌肉和脂肪,爾后這種疼痛感便隨之消失。這也是大提琴學習者往往左手的肌肉比右手發(fā)達和強壯的原因。
為什么一定要用指尖按弦呢?因為用指尖按弦有諸多優(yōu)勢,其中最直觀的就是:動作有效,力量直接。我們的左手保持半圓形的狀態(tài),每個手指關節(jié)既不是松軟干癟的,也不是堅硬伸直的,而是保持自然地微微彎曲的狀態(tài),這樣在按弦時利用手掌和三關節(jié)的力量把手指打到弦上,手掌的力量會非常迅速而直接地傳導到指尖,并作用于琴弦上。如果用指腹按弦,那么手指的第一關節(jié)必然會有塌陷癟下去的動作,這就阻礙了力的傳輸,自然也會嚴重影響按弦的速度。再者,如果是G 弦、C 弦這樣的粗弦,是否也需要用指尖來按弦呢?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樣必須用指尖按弦,而且只要保持手型的準確,指尖的肉墊必然會按住粗弦。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必須掌握兩個要點。
首先,左手的1、2、3、4 這四個手指一定要放在行將演奏的音符的上方,搭好手指的架子,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音準的把握度。例如:當演奏大提琴A 弦第一把位時,1、2、3、4 指分別演奏的是B、C、C#、D四個音,那左手的四個手指都應該準確地放在這四個音位置的上方,做好按弦的準備。本來,這是個大家都應當知曉的常識性的要求,但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卻存在很多誤區(qū)。例如一些學習者喜歡將手指抬得很高,以為抬得越高按弦就越有力,實際上往往只顧著高抬指,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手指抬到什么地方去了,正因為沒有在音的確切上方指頭高抬,因此打下去的音也多半是不準的。還有些“害羞”的學習者,在演奏時會把手指藏在琴脖子后面,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這樣的做法,既費時費力,也讓人忍俊不禁。試想一下,當他在演奏一串音符時,每個手指都要歷經(jīng)從琴脖子后面移到前面、再按弦、又藏到琴脖子后面等一系列繁復的動作,這不僅使演奏的準確性大打折扣,而且演奏不了多久,手指就會產(chǎn)生倦怠感。
其次,不可隨意地把按在弦上的手指松開。例如:在演奏C 大調(diào)的上行音階時,C、D、E、F,指法是0、1、3、4,當演奏到E 時的手型應該是1、2、3 指分別按在D、Eb、E 的音上。然而許多學習者卻喜歡隨意地把1、2 指放開,有的微微離開琴弦,有的將手指抬得很高,遠離了所按音的位置。在按到4 指的時候,有的學習者則把1、2、3 指都放開,甚至把1、2、3 指悉數(shù)靠攏到4 指的位置,形成一個四指并攏在一起的怪異手型,這些都會對手指的穩(wěn)定性和音準造成直接的影響。在演奏下行音型時,問題就更加嚴重了:許多大提琴學習者會像彈鋼琴那樣,只按住要演奏的音,其它手指則全都放開并高高抬起。例如在演奏A 弦四把位G、F#、F、E 時,一些學習者在用4 指演奏G音時把1、2、3 指抬起來,直到演奏到F#的時候,才把3 指按在弦上,此時的1、2、4 指都處于懸空狀態(tài)。筆者認為,這種“手指舞蹈”的演奏方式無疑是災難性的。原因有二,一是無法保證良好的音準。如果一個學習者聽覺很敏銳并有音樂天賦,卻沒有解決好手型的固定問題,那么即使他很刻苦努力,但反復練習的卻是錯誤的按法,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無法達到所期望的良好的練習效果。二是浪費了許多手指力氣。如果學會演奏時保留手指,我們所用只是分別抬指的力量,比如4、3、2、1 指的順序,我們只是分別把4 指、3 指、2 指抬起來;而如果不保留手指,那就需要增加一個額外的按指力量,同樣是4、3、2、1 指的順序,要把4 指抬起并同時按下3 指,然后再把3指抬起并按下2 指,最后把2 指抬起并按下1 指。試想,如此做法豈不是要花上比保留手指的技法多一倍的力氣嗎?!
筆者再次強調(diào),保留手指對大提琴演奏,尤其是對音準的把握是極其重要的。
在大提琴的教學與演奏中,大多數(shù)人認為高把位的訓練是重點和難點,如果能把高把位的音準練好,那么低把位音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然而筆者認為,無論是一至四把位的換把,還是高把位,最關鍵的問題仍然是第一把位,最難拉準的也是第一把位,在學琴之初,一定要解決好一把位的問題。
一把位之所以構成大提琴學習與演奏的難點,就在于不管是成人用琴還是1/4 的兒童小琴,一把位的手指間距離都是比較大的,須充分打開手指才能拉準;然而從生理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在自然條件下,在人的五個手指中,食指與中指之間是可以輕松打開的,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則難以打開較大的距離。可是在大提琴的一把位中,二、三指的距離是很大的,如果按人手自然機能來演奏,音準的概念就是空談。因此,大提琴學習者一定要學會把中指和無名指充分打開;但是在練習這樣一種違反生理特征的動作的初期,學習者會感到自己的二、三指之間有些撐,不太舒服。為解決好這個不適應的問題,筆者建議在學習大提琴的初級階段,就必須讓左手多做手指的輔助伸張操,將指關節(jié)之間的韌帶拉松,從而讓中指與無名指指尖可以隨心自如地開合,從而破解中指與無名指的伸張問題。通過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練習,再演奏一把位上二、三指位置的音,就會如履平地,輕松愉快。
在大提琴的演奏中,需要特別注意弦面的角度問題。在大家通常認知的右手持弓弦面關系中,一般會分出10 個弦面,分別是A、D、G、C 四個單弦面,AD、DG、GC三個雙弦面,ADG 和DGC 兩個三弦弦面,ADGC 一個四弦弦面;在每個弦面中都要慮及弓與弦的角度關系,以及右手手腕、小臂、肘、大臂的角度。
筆者認為,大提琴的左手按指同樣也有十個弦面,在演奏時一定要使左手的手掌、手腕和小臂保持一條直線的狀態(tài)。手腕切不可向上拱起,也不能凹陷下去,這樣才可以讓力量暢通,順利地傳達到手掌和手指上,同時必須保證左手手型正確。例如:演奏A弦時,左手的肘部整個角度較低,無需抬得很高,也不能過低,大臂和肘部不可抵在腰側,肘部要稍稍放松并微微抬起,要保證左手按弦正常,注意左手拇指繞琴脖子不可太緊,搭住一點點即可,同時一定要保持左手拇指的彎曲;當從A 弦移動到D 弦時,整個左手肘部須相應地稍微抬高,這樣可保證左手手指在琴弦上方移動時,按弦位置仍保持標準的狀態(tài);演奏G 弦時,左手角度應抬得更高一些;演奏C 弦時,左手角度將達到最高值,整個左手小臂幾乎處于水平的狀態(tài),那是因為我們必須留有足夠的空間來演奏C弦,使左手手指能在C 弦的上方自如地起落指。如果此時手肘位置過低,就會使手指離C 弦的位置較遠,手指無法做到自如地按弦,左手手型也無法形成半圓形,手指會癟下去,這樣必然大大影響音準和發(fā)音。
因此,左手在演奏大提琴的單弦面、雙弦面、三弦面乃至四根弦的時候,切不可單純靠手指去夠,而必須注意手掌、手腕、小臂、肘的角度,充分發(fā)揮它們的靈活性。
1.換把的速度問題
很多大提琴學習者在換把速度的問題上持這種認識:換把速度有快有慢,而且換把速度與演奏作品的速度相關,即在演奏快速的樂曲時采取快速的換把,演奏較慢的作品時則換把速度比較緩慢。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大提琴換把的關鍵要領就是要快,而且與作品速度毫無關聯(lián)。快速換把可以使得聲音干凈、清晰和流暢,并且適用于各種不同速度的作品要求。因此,筆者建議,在大提琴換把練習之初,就要學會快速換把,這樣在日后才能達到換把的了無痕跡。
2.換把的滑音問題
正確的換把應盡可能避免滑音的出現(xiàn)。這里筆者逐一分解一下?lián)Q把動作,就不難理解上述觀點了。例如:A 弦從一把位4 指的D 音,換到四把位1 指的E 音,換把是一個整體性的動作,即在一把位迅速換到四把位的過程中,整個左手的手掌、手腕、小臂都是一起運動的,在換把過程中左手手指虛按,但并不離弦,從一把位換到四把位后,迅速地將1 指按到四把位的E 音上,完成整個換把的動作過程。這里應特別注意,在換把過程中手指按弦是虛的。也就是說,在換把時既不能按得很實很死,也不能讓手指離弦跳躍換把。因為如果按實換把,手指難以迅速地移動,導致?lián)Q把的整個過程緩慢笨重,而且不準確,那樣必然導致滑音的出現(xiàn);另一種離弦換把是左手離弦,這種動作其實已經(jīng)不能叫換把,而應該叫跳把位了——左手的手指像跳遠那那樣從一個把位跳到另一個把位。可想而知,這樣做既沒有把握,也換不準,跳把會讓左手離開琴弦本身的軌跡,因此筆者主張換把必須是虛按換把。
3.換把的丈量問題
音樂教育家林耀基先生在小提琴教學中總結出一個口訣:“內(nèi)心歌唱預先聽,兩手動作預先量?!惫P者認為這在大提琴學習中同樣適用:在換把位時要想把音換準,事先一定要丈量各把位之間、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并做到對這些距離了然于心,并形成手指習慣。筆者曾經(jīng)見過一位學習者練習長距離換把動作,從A 弦一把位4 指的D 音,換到高一個八度拇指把位3 指的D 音,這位同學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練,仍然錯多對少,換的音絕大多數(shù)都不準確,他自己也覺得郁悶和心煩。其實對于這位學習者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做到提前量好換把距離,算好音與音之間手指的距離關系,并牢記在心。比如可以事先找到拇指把位的A、B、C#、D,第一步是如何準確找到拇指把位的A 音。眾所周知,四把位是E、F、F#、G,而G 音下面一個音就是A,因此可以先用拇指找準A 音,也可以借助A 音具有泛音的特質(zhì),找A 的泛音,找準A 音后再分別用1、2、3 指按在B、C#、D 音上面,注意保留手指,鞏固好這個手型后,再來練這個長距離換把;換把時一定不能只注意一把位4 指和高把位3 指的音,而要注意一把位和高把位所有手指按弦的位置,特別是一把位換到拇指把位時,一定要抓住拇指A音的位置,也就是說拇指A 音位置弄準了,3 指B 音基本上也不會有大的偏差,如此練習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再如從A 弦一把位1指的B 音,換到七把位3 指的B 音,這個長距離換把同樣需要把距離量好。可以先找準七把位1、2、3 指的音,分別是G、A、B 音,1 指的G 音應該按在原來四把位4 指按弦的位置,因為四把位4 指和七把位1 指是同音;2 指的A 音,可以借助泛音來找準A 音,也可以借鑒拇指把位按A 音的位置,注意1 指和2 指的音是個大二度關系,量一下大二度關系的距離,左手1、2 指是要打開按弦的;3 指的B 音,也需要量好2 指和3 指的距離,因為也是一個大二度關系。2、3 指同樣要打開按弦的手型,量好七把位手型距離后,就可以練習換把了。此時要注意從一把位換到七把位每一個手指的音都要按準,手型的架子一定要堅持擺好。
此外,在換把時很多大提琴學習者喜歡將手指擠作一團,這是個不好的習慣。他們在初學換把時,一般在換把前加了一個準備動作,把手指擠在一起,盡量靠近要換把的那個音,以期可以縮短換把的距離。但是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隨著樂曲的篇幅增大、換把的次數(shù)增多,這樣的換把就會變成累贅,多余的動作構成音準不穩(wěn)定的因素。試想,當把手指擠成一團時,那個按弦手指的音準勢必受到影響,因為手指任何多余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按弦手指的穩(wěn)定性。倘若再遇到一首速度較快、換把較多的樂曲,所有的預備換把動作必將阻礙演奏的速度,因為額外的預備換把動作多占用了樂曲演奏時間,這樣就會拖延整個作品的速度。因此筆者認為在學習換把過程中,一定要逐步脫離預備換把的動作,使換把成為一個干凈而迅速的整體動作。
一直以來,大提琴的音準都是學習者遇到的非常棘手的問題,無論是在獨奏、重奏抑或樂隊演出中,拉不準大提琴的音始終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現(xiàn)象。筆者希望上述探討能給廣大的大提琴學習者、演奏者、愛好者帶來一些學習和掌握音準的啟示,通過自身的思考與練習,順利解決大提琴的音準問題,進一步提高大提琴的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