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完善可以引導國家審計工作逐漸走向成熟。構建科學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充分掌握國家審計活動的規(guī)律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對于促進我國國家審計工作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構建國家審計理論體系,加快我國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發(fā)展進程,是當前我國國家審計理論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我國國家審計理論邏輯鏈的基礎是國家審計知識,同時系統(tǒng)性、科學性等也是其重要特點,簡單說就是在完善國家審計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構建系統(tǒng)性、科學性強的理論體系[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的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并為實踐指明方向。因此,國家審計必須在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加強實踐,用實踐來進一步豐富審計理論體系。由此可見,掌握審計理論知識,構建邏輯性、體系性較好的審計理論知識體系,對于推動思維認知的全面化、具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內容都與國家審計有關,而政治學則有利于發(fā)現隱藏在經濟現象背后的國家審計的實質[2]。國家審計的直接作用是監(jiān)督和約束國家的經濟運行,其本質在于促進公共資源依法高效分配使用和公權力規(guī)范高效運轉。由此可見,監(jiān)督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分配使用情況,約束、引導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行為,避免各種貪污腐敗、濫用職權行為,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是國家審計的主要內容和職責。
我國關于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的理論探索始于1980 年,其中探討的重點內容是國家審計的目的、程序、規(guī)范等[3]。然而,學術界一直未就該問題達成一致,建立國家審計理論的系統(tǒng)性體系,尤其是關于審計對象、目標、任務等問題,時至今日仍存在分歧,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因此,需要客觀總結目前學術界關于國家審計方面的大多數人能夠認同的問題,并根據求同存異原則,搭建起國家審計制度體系的框架。對于那些并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的問題,再繼續(xù)深入分析、總結,從而盡可能達成一致。
理論體系化是理論研究的最終目標。作為涉及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內容的國家審計理論,是否擁有成熟的理論體系,嚴格按照其內在的層次、結構等形成一個有序的組織和整體,進而發(fā)揮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是事關國家審計發(fā)展的關鍵一環(huán)。加強國家審計理論體系化建設,對于發(fā)揮國家審計理論的約束和監(jiān)督作用,促進審計實踐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最基本要素。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必須以人為本,立足我國國家審計工作實際,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和方向,不斷完善審計實踐模式,從而使審計理論更好地推動審計實踐的發(fā)展。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審計理論體系,還需要將社會發(fā)展趨勢作為切入點,突破既有理論框架的限制,立足審計實踐,全面、客觀而深刻地認識各種審計現象,從而全面解決國家審計實踐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國家審計的出現及快速發(fā)展,取決于國家治理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意識的前提和依據。所以,國家審計工作的開展,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確保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審計人員應恪守審計理論和審計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并將各種審計手段的優(yōu)勢進行綜合,全面提高國家審計的水平和質量。
1.基于客觀獨立堅持實事求是的國家審計原則
國家開展審計活動的初衷是監(jiān)督,因此要想充分發(fā)揮審計工作的功效,實現科學監(jiān)督,就必須堅持科學審計[4]。國家審計真正實現客觀獨立,才能使國家治理獲得客觀依據,才能真正發(fā)揮審計工作的監(jiān)督作用,立足于唯物論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也才能實現審計與唯物論的有機結合,從而堅持住國家審計的立場不變。審計活動是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抽絲剝繭找規(guī)律的過程,審計活動必須是客觀的。審計人員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基本審計原則,得出的審計結論也必須是客觀、理性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國家審計活動必須始終保持客觀、獨立,將實事求是貫穿審計活動之中,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國家治理現狀。
2.基于恪守道德底線堅持自發(fā)自覺的國家審計原則
國家審計活動的依據和基礎是相關審計理論和制度,但在實際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認知等會對審計活動產生各種影響[5]。因此,要想全面提升國家審計的成效,首先必須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他們的自律精神。當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較為系統(tǒng)的審計法律、法規(guī),但實際上并未實現對審計活動的全面覆蓋,仍存在一些漏洞。各類審計問題的解決,并不能完全依賴于審計法律。為了提高國家審計工作的質量,審計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審計意識,用審計職業(yè)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確保我國審計工作真正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
國家審計理論體系從出現到形成,整個過程都富含審計哲學。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事事存在、時時存在,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因此,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國家審計理論體系,就必須從聯(lián)系、矛盾和發(fā)展三個方面著手。
1.將聯(lián)系觀應用于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也存在客觀性。因此國家審計工作中需充分運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理論,重視抽樣審計的價值,既要看到事物聯(lián)系的客觀性,更要認識到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審計證據鏈條的作用[6]。同時,為了構建更加成熟、系統(tǒng)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應摒棄傳統(tǒng)的單一審計方法,重視審計證據的基礎性作用,將各環(huán)節(jié)、各程序中發(fā)生的審計證據作為審計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用審計證據鏈條來推動審計目標的實現,以確保審計結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根據聯(lián)系論,任何事物整體功能的發(fā)揮都是由事物關鍵要素的功能所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程度的提升使得國家審計活動不論是覆蓋面還是內容,都已經越來越豐富,審計活動的壓力也隨著加大。因此,為將聯(lián)系觀應用于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必須科學界定國家審計抽樣范圍,運用合理的審計抽樣方法,利用現代科技的優(yōu)勢和便捷性,提高審計效率,從而確保審計結論更加科學。
2.基于矛盾論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
根據唯物辯證法矛盾論,矛盾無處不在,貫穿事物發(fā)展的始終,審計工作也不例外。國家審計工作人員在審計實踐中既要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也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從而使國家審計活動更加具有中國特色[7]。國家審計工作的開展是為了加快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進程,為了更充分地發(fā)揮國家管理職能和效率。所以,要在區(qū)分國家治理和國家審計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指導作用,使國家審計更好地為國家治理服務,解決一些現實層面的問題。為了加快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發(fā)展進程,我們要對矛盾的普遍性有一個充分認識,切實提高國家審計的質量、效率。因此,站在唯物辯證法的高度全面認識國家審計工作,積極解決現存的及潛在的矛盾是提高國家審計工作成效的重要步驟。國家審計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矛盾、沖突,因此需要處理好各部門、各領域之間的協(xié)調溝通工作,需對審計溝通有深刻認識,及時、高效溝通審計問題背后隱藏的相關規(guī)律性問題,通過構建問題解決模型來為后續(xù)國家審計矛盾的解決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在深入探索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內容、流程時,牢記任何矛盾都是發(fā)展、變化的,要確保國家審計理論與時俱進,以便能夠跟上審計實踐發(fā)展的步伐。
3.基于發(fā)展論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
國家審計工作是隨著社會、經濟等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治理體系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當前我國審計工作正積極向服務職能轉變,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國審計的價值[8]。我國國家審計與國外審計二者之間存在的實質性差異,正是這種發(fā)展、變化的特性,推動著中國特色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慢慢走向成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舊的事物必然會被新的事物所取代。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國家審計工作,將新的審計技術應用于審計實踐,為審計理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構建完善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需要較長時間,且要不斷地在審計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可見,構建系統(tǒng)、成熟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需要經過一定量的積累,才能最終實現質的變化和提升。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規(guī)律性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密碼,因此從哲學視角深入探索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建設,能夠為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指明方向。國家審計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認識性活動,是審計人員分析、總結審計證據,進而得出審計結論、審計判斷的過程。由于認識水平的發(fā)展變化,國家審計正慢慢由淺入深,從片面逐漸走向全面。因此,立足于認識論的相關規(guī)律,分析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對于促進國家審計工作的發(fā)展意義重大。
1.從本質出發(fā)探究國家審計實踐的基本規(guī)律
根據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認識論,國家審計是審計人員通過審計證據來形成對審計對象的整體認識的過程。審計證據、審計理論、審計方法是審計的基礎,審計人員不能將個人想法摻雜其中。國家審計從本質上來說是以法定性主體為特定客體,并利用審計證據來形成具體認識的一個過程。根據我國審計相關法律,審計主體是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而審計客體則是既定事項,審計內容則是在審計實踐開始前確定,這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實。國家審計受限于審計方法、審計證據等因素,因此特定的審計活動可能會出現反復,最終確立審計結論。同時,國家審計實踐還要充分利用認識的規(guī)律性,在全面收集審計證據的基礎上,及時轉變審計模式,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審計工具和審計辦法,深入了解審計規(guī)律。
2.從認識的局限性出發(fā)客觀認知國家審計實踐結論
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證據等相關因素,直接影響著國家審計結論的真實性。因此,需要客觀接受認識的局限性,進而客觀認識審計結論,并實現對審計結論的精準應用。審計機關、審計人員必須嚴格遵循審計規(guī)律、審計規(guī)定等,以保證審計程序按照既定程序進行,既避免簡單化,又能確保審計程序的規(guī)范化。在具體審計工作中,審計工作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立足于審計準則的要求,從而確保審計結果是真實的、客觀的,以免被審計單位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審計結果總的來說就是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證據采用科學審計方法而得出的審計結論,但是其中涉及的因素較多,這必然會影響審計結果的科學性、嚴謹性。為了盡量彌補這個短板,降低審計中出現問題的概率,構建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國家審計理論體系已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在構建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作用,從而推動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構建過程中,重點應放在國家審計具體實踐,并根據國家審計的原理、立場、應用規(guī)范等相關內容,實現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全面優(yōu)化。國家審計還需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和方法,全面總結既往審計實踐經驗,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