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 濮陽 457000)
皰疹性咽峽炎(HA)是一種由病毒引發(fā)的急性、自限性疾病,主要包括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A 型,7 歲以下兒童的發(fā)病率最高,檢查可見患兒咽部充血,在咽腭弓、懸雍垂等處有灰白色的皰疹,以高熱、咽痛、厭食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2]。HA 易散發(fā)或小流行,近年來于我國多個城市暴發(fā),嚴重威脅患兒身體健康[3]。現(xiàn)階段臨床并無治療HA 的特效藥,西醫(yī)治療以抗病毒和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重組人干擾素α2b 是一種抗病毒藥物,能夠抑制病毒復制,通過免疫調(diào)節(jié)等多種途徑發(fā)揮抗病毒作用,但單獨使用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yīng),影響其治療效果[4]。中醫(yī)認為皰疹性咽峽炎屬“口瘡病”范疇,由風火熱毒侵入導致,治療關(guān)鍵在于疏風散熱、解毒利咽。藍芩口服液是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中成藥,具抗炎、抗病毒、抗細菌等藥理作用[5]。本研究選取醫(yī)院收治的80 例HA 患兒為研究對象,探究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的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0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醫(yī)院收治的80 例HA 患兒分為兩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27 例;體溫38~40℃,平均(39.10±0.26)℃;病程1~3 d,平均(1.78±0.19)d;年齡1~7 歲,平均(3.70±1.16)歲;體質(zhì)量15~33 kg,平均(23.98±3.21)kg。研究組男14 例,女26 例;體溫38~41℃,平均(39.25±0.33)℃;病程1~4 d,平均(1.73±0.22)d;年齡1~6歲,平均(3.74±1.05)歲;體質(zhì)量16~35 kg,平均(24.11±3.19)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0YFJ-1324)。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 年版)》[6]中的診斷標準:咽部、軟腭、懸雍垂及扁桃體等存在不同程度灰白色皰疹,伴有發(fā)熱、咽痛、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同時局部淋巴無腫大;患兒家屬簽署治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呼吸道細菌感染;1 周內(nèi)使用過其他抗病毒、抗細菌藥物;伴有呼吸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嚴重疾?。缓喜盒阅[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话橛懈邿狍@厥;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存在精神智力異常;合并腦干腦炎、無菌性腦炎等嚴重并發(fā)癥。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維生素B6、維生素C、退熱、補液等對癥治療,同時指導家屬給予患兒保持清淡飲食及充足的睡眠。對照組在上述基礎(chǔ)上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國藥準字S20030028)治療,用藥前清潔患兒口腔,將藥物噴至咽喉部皰疹處,噴完后盡量含漱一段時間吐出,噴藥后15 min 內(nèi)禁食、禁飲,1~2 噴/次,3~5 次/d。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藍芩口服液(國藥準字Z20063795)治療,5 ml/次,3 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 周,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兒精神及飲食狀態(tài),積極預防并發(fā)癥。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2 d 內(nèi),患兒體溫下降至正常水平,4 d 內(nèi)皰疹全部干燥結(jié)痂,且未出現(xiàn)新的皰疹,相關(guān)癥狀消失,為顯效;治療4 d 內(nèi),患兒體溫下降至正常水平,6 d 內(nèi)皰疹干燥結(jié)痂,且無新皰疹出現(xiàn),相關(guān)癥狀好轉(zhuǎn),為有效;治療4 d 后,患兒體溫下降至正常或仍未能恢復正常,6 d 后皰疹干燥結(jié)痂,甚至有新皰疹出現(xiàn),癥狀改善不明顯,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患兒發(fā)熱消退、皰疹消失、流涎消失、充血消失等癥狀消失時間。(3)中醫(yī)證候積分:主要證候咽干、咽痛、異物感、分泌物多、咽部紅腫、皰疹數(shù)目等,按照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 個等級,分別記為0、1、2、3 分。(4)炎癥介質(zhì)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 反應(yīng)蛋白(CRP),雙抗體夾心法檢測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5)免疫功能指標: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6)觀察治療期間兩組患兒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包括胃腸道反應(yīng)、皮疹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38/4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0%(31/4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165,P=0.023)。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臨床各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 n 發(fā)熱消退 皰疹消失 流涎消失 充血消失對照組研究組40 40 t P 3.78±1.33 2.34±0.71 6.041 0.000 4.55±1.42 2.91±1.23 5.521 0.000 3.84±2.31 2.55±1.40 3.021 0.003 3.36±0.55 2.81±0.52 4.596 0.000
2.3 兩組炎癥介質(zhì)水平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的CRP、TNF-α、IL-10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zhì)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zhì)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IL-10(p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CRP(ng/L)治療前 治療后TNF-α(ng/ml)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15.52±2.33 15.63±2.41 0.208 0.836 8.21±1.13*5.11±0.85*13.866 0.000 21.06±3.44 21.11±3.41 0.065 0.948 14.85±2.66*12.33±2.44*4.415 0.000 34.65±5.44 34.61±5.43 0.033 0.974 25.69±3.77*22.31±3.61*4.096 0.000
2.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的 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s)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IgG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IgA治療前 治療后IgM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0.81±0.10 0.79±0.08 0.988 0.326 1.30±0.14*1.55±0.16*7.437 0.000 0.83±0.13 0.88±0.11 1.857 0.067 0.99±0.11*1.27±0.22*7.200 0.000 7.63±0.84 7.74±0.85 0.582 0.562 9.03±0.85*9.96±0.89*4.779 0.000
2.5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40 40 t P 15.46±3.21 15.38±3.18 0.112 0.911 7.59±1.29*5.33±0.88*9.153 0.000
2.6 兩組不良反應(yīng)比較 對照組出現(xiàn)3 例胃腸道反應(yīng)、3 例皮疹,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5.00%(6/40)。研究組出現(xiàn)2 例胃腸道反應(yīng)、3 例皮疹,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2.50%(5/40)。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174,P=0.677)。
HA 是兒科常見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兒身體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機體抵抗病毒侵入能力較差,易受柯薩奇病毒、皰疹病毒、腸道病毒感染致病??滤_奇病毒可導致患兒免疫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異常,還可引發(fā)炎癥風暴[7]。腸道病毒感染后會在咽部黏膜上皮及其周圍淋巴組織進行增殖,增殖到一定階段,侵入血液引發(fā)病毒血癥,表現(xiàn)發(fā)熱等中毒癥狀;在局部增殖可對宿主細胞的核酸及蛋白質(zhì)產(chǎn)生影響,使其出現(xiàn)溶細胞作用,引發(fā)黏膜充血、皰疹及潰瘍[8]。正常情況下,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處于動態(tài)平衡,腸道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這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9]。HA 雖然為自限性疾病,機體生成大量的特異性抗體后病毒會被清除,但部分患兒仍有可能發(fā)展為重癥疾病,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0]。西醫(yī)治療HA 的主要措施為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有阿昔洛韋、干擾素等,干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并可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重組人干擾素α2b 與靶細胞表面受體結(jié)合后,誘導產(chǎn)生多種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蛋白質(zhì)的合成,抑制病毒核酸的復制和轉(zhuǎn)錄;此外,干擾素誘導蛋白可介導其他干擾素誘導蛋白形成大的蛋白復合物,從而隔離病毒基因組,對抗病毒感染,以顆粒霧化噴出后,高濃度進入咽部的病灶部位,可直接與病毒組織接觸,具有起效時間短、操作簡單的特點,可同時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仍存在一定的復發(fā)率[11~13]。
中醫(yī)認為HA 屬“口瘡、喉痹”范疇,由熱毒之邪犯心經(jīng)、肝經(jīng)以致心火熾盛,引動肝風,發(fā)為口瘡、驚風,治療關(guān)鍵在于清熱解毒、瀉心肝之火。藍芩口服液屬中藥制劑,由黃芩、梔子、板藍根、胖大海、黃柏等中藥制備而成,其中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可瀉火涼血、清熱利濕;板藍根可解毒利咽、涼血消腫;胖大海和黃柏亦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故諸藥相合,共奏利咽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既往用于急性咽炎與緩解肺胃實熱導致的咽部灼熱、疼痛癥狀效果顯著[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免疫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可有效增強患兒機體免疫力,緩解患兒臨床癥狀。藍芩口服液成分中的板藍根含有靛玉紅成分能夠降低病毒T 細胞形成速度,實現(xiàn)免疫活性調(diào)節(jié);黃芩中的黃芩苷可提升巨噬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功能,多糖成分可加速免疫并促進抗體形成,從而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其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聯(lián)合可有效提高HA 患兒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縮短癥狀緩解時間[15~1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炎癥介質(zhì)、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治療HA 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yīng),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且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17],板藍根可阻斷柯薩奇病毒B4吸附細胞,抑制病毒進入細胞后的復制增殖,從而實現(xiàn)對柯薩奇病毒的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噴霧劑治療兒童皰疹性咽峽炎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yīng),提升機體免疫力,且不良反應(yīng)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