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銘沿 鄭燕青 徐毅瀧#
(1 福建省泉州市婦幼保健院 泉州 362000;2 福建省泉州市兒童醫(yī)院 泉州 362000)
變應(yīng)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接觸變應(yīng)原所導(dǎo)致,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及鼻癢等為主,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1]。目前,臨床對于變應(yīng)性鼻炎的治療以鼻用或口服激素、抗組胺、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為主[2]??匪崮姿杀菄妱┦浅R娭委熕幬镏?,可有效緩解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癥狀,但單獨使用容易復(fù)發(fā),且存在一定副作用,不利于患者預(yù)后[3]。作為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鈉可有效減輕變應(yīng)性鼻炎局部炎癥反應(yīng),近年來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顯示出較好的應(yīng)用前景[4]。但目前臨床上關(guān)于二者聯(lián)合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的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了聯(lián)合治療方案(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孟魯司特鈉)對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 例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100 例,男59 例,女41 例;年齡20~59 歲,平均(40.18±3.42)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度32 例,中度45 例,重度23 例;病程1~8年,平均(3.59±1.67)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16~34 kg/m2,平均(22.82±2.42)kg/m2。研究組100 例,男57 例,女43 例;年齡22~56 歲,平均(39.93±3.25)歲;病情嚴重程度:輕度29 例,中度53 例,重度18例;病程1~7年,平均(3.32±1.58)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17~33 kg/m2,平均(22.66±2.17)kg/m2。兩組資料(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病程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相比,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00125 號)。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變應(yīng)性鼻炎診斷標準[5]者;年齡20~60 歲者;依從性較好,配合完成各項檢查者;知情同意者;既往無鼻部手術(shù)史者。(2)排除標準:對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孟魯司特鈉等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入組前3 個月內(nèi)接受過抗組胺、白三烯拮抗劑、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治療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者;合并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國藥準字H20113481)治療,用法用量:噴鼻,初始劑量每側(cè)鼻孔噴1 撳/次,2 次/d,4 周后將劑量調(diào)整為每側(cè)鼻孔噴1 撳/次,1 次/d,共治療8 周。研究組在糠酸莫米松鼻噴劑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孟魯司特鈉(國藥準字H20183239)口服治療,10 mg/次,1 次/d,共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好轉(zhuǎn),治療后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70%;有效:癥狀有所好轉(zhuǎn),治療后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30%~70%;無效:癥狀未好轉(zhuǎn)或進展,治療后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30%??傆行轱@效與有效之和。(2)癥狀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 周后對兩組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及鼻癢等進行評分,每項癥狀根據(jù)嚴重程度評分為0~6 分,評分越低癥狀越輕。(3)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 周后采集兩組血清樣本,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對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進行檢測和計算。(4)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 周后采集兩組血清樣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對兩組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0(IL-10)、干擾素-γ(IFN-γ)水平進行檢測。(5)用藥安全性。比較兩組鼻腔出血、鼻腔干燥、聲音嘶啞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癥狀評分、CD3+、CD4+、CD8+、CD4+/CD8+、IL-4、IL-8、IL-10、IFN-γ 水平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用藥安全性指標等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兩組總有效率相比(85.00% vs 95.00%),研究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癥狀評分 兩組治療前各項癥狀(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及鼻癢)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8 周后各項癥狀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5。
鼻癢治療前治療8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鼻塞治療前治療8 周后打噴嚏治療前治療8 周后流鼻涕治療前治療8 周后100100 t P 4.65±0.654.82±0.681.8070.0722.74±0.45*1.62±0.33*20.0710.0003.85±0.823.97±0.851.0160.3112.33±0.53*1.24±0.37*16.8630.0004.32±0.574.21±0.551.3890.1672.19±0.46*1.15±0.32*18.5600.0004.29±0.574.43±0.601.6920.0921.98±0.34*1.01±0.24*23.3080.000
2.3 免疫功能 兩組治療前免疫功能中CD3+、CD4+、CD8+、CD4+/CD8+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8 周后CD3+、CD4+、CD4+/CD8+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更高,而CD8+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免疫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5。
CD4+/CD8+治療前治療8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CD3+(%)治療前治療8 周后CD4+(%)治療前治療8 周后CD8+(%)治療前治療8 周后100100 t P 37.82±3.1238.41±3.081.3460.18046.25±4.03*56.51±4.57*16.8390.00034.22±2.4534.51±2.310.8610.39039.65±3.25*43.14±3.37*7.4540.00033.36±2.2133.69±2.391.0140.31228.59±2.13*26.03±1.89*8.9900.0001.02±0.151.02±0.171.3230.1871.39±0.19*1.66±0.22*9.2880.000
2.4 炎性因子 兩組治療前炎性因子指標中IL-4、IL-8、IL-10、IFN-γ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8 周后IL-4、IL-8 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更低,而IL-10、IFN-γ 水平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性因子各項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炎性因子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5。
IFN-γ(ng/ml)治療前治療8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IL-4(ng/ml)治療前治療8 周后IL-8(ng/ml)治療前治療8 周后IL-10(mg/L)治療前治療8 周后100100 t P 32.52±3.5432.15±4.050.6880.49222.05±2.26*13.52±2.15*27.3460.00065.32±5.3664.75±5.290.7570.45045.36±3.89*36.02±3.06*18.8710.00011.36±2.0611.87±2.151.7130.08815.69±2.16*19.64±2.22*12.7530.00015.38±2.4314.92±2.271.3830.16820.85±2.65*26.73±2.81*15.2230.000
2.5 用藥安全性 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相比(2.00%vs 6.00%),兩組相當(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用藥安全性比較[例(%)]
作為臨床耳鼻喉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變應(yīng)性鼻炎發(fā)病率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逐漸上升,據(jù)調(diào)查,全球約有5 億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其發(fā)病率占耳鼻喉科全部疾病的10%~25%,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6]。變應(yīng)性鼻炎是指機體接觸過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dǎo)的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近年來該病患病人數(shù)不斷增多,且各個年齡階段均可患病[6]。雖然變應(yīng)性鼻炎不是十分嚴重的疾病,但其往往伴發(fā)慢性鼻-鼻竇炎、變應(yīng)性結(jié)膜炎、支氣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7]。由于變應(yīng)性鼻炎發(fā)病機制較為復(fù)雜,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多給予激素、抗組胺、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藥物緩解臨床癥狀[8~9]。
近年來,聯(lián)合用藥方案被廣泛應(yīng)用于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但不同的治療方案療效不同,選擇合理的用藥方案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給予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聯(lián)合治療方案(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孟魯司特鈉)進行治療,結(jié)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相比(85.00%vs 95.00%),研究組更高;兩組治療8 周后各項癥狀(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及鼻癢)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這表明該聯(lián)合治療方案可有效促進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癥狀好轉(zhuǎn),療效確切。分析原因在于:糠酸莫米松鼻噴劑是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常用治療藥物之一,可通過噴鼻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增強溶酶體膜和內(nèi)皮細胞的穩(wěn)定性,抑制炎性因子釋放,緩解炎癥反應(yīng),進而緩解癥狀[10]。但單獨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噴劑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對白三烯合成和釋放的抑制效果不理想[11]。作為一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鈉可通過與半胱氨酸白三烯受體相結(jié)合,進而抑制白三烯活性,減少白三烯的釋放,抑制白三烯導(dǎo)致的血管通透性升高,減輕炎性浸潤[12~13]。
臨床發(fā)現(xiàn),變應(yīng)性鼻炎的發(fā)病機制和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關(guān),通過檢測T 淋巴亞群水平,可有效掌握機體免疫功能的變化情況[14]。變應(yīng)性鼻炎屬于一種鼻黏膜炎癥性疾病,炎癥反應(yīng)在病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5~16]。IL-4、IL-8 屬于Th2 細胞分泌產(chǎn)生的炎性細胞因子,可通過作用于靶細胞上特異性受體,形成變態(tài)反應(yīng)和炎癥反應(yīng)。IFN-γ 一種由Th1 細胞分泌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可有效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yīng)和炎癥反應(yīng)。IL-10 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抑炎因子,可有效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反應(yīng),進而緩解炎癥反應(yīng)。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8 周后CD3+、CD4+、CD4+/CD8+、IL-10、IFN-γ 水平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更高,而CD8+、IL-4、IL-8 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這提示聯(lián)合治療方案(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孟魯司特鈉)治療變應(yīng)性鼻炎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增強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關(guān)。另外,本研究比較兩組用藥安全性,結(jié)果顯示,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相比(2.00%vs 6.00%),兩組相當(P>0.05)。這說明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治療方案,并未顯著增加不良反應(yīng),用藥安全性良好,有利于患者遵醫(yī)囑使用藥物,進而保證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變應(yīng)性鼻炎患者采用聯(lián)合治療方案(糠酸莫米松鼻噴劑+孟魯司特鈉)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可有效促進癥狀好轉(zhuǎn),增強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用藥安全性良好,優(yōu)勢較為明顯,可進一步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