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林,王傳超,代雪晶,徐文辰,李秀輝
(1.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 2.山東博物館,山東濟南 250000)
展覽是博物館重要的職能和服務公眾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館收藏、研究和教育等諸多功能的集中體現(xiàn),是博物館前臺與幕后業(yè)務(藏品征集和保存、科研、策展、釋展、社教、公眾服務)工作的交匯點[1]。博物館的展覽主題、展品、陳列設計之間,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何將三者相互契合、相互作用到展覽之中,是博物館相關人員必須考慮的問題。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屬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子項目“考古中國——海岱地區(qū)文明化進程研究”,其發(fā)掘最早可追溯到1952 年原華東文物工作普查隊普查工作,后經(jīng)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等單位或獨立或聯(lián)合調查、勘探、發(fā)掘,歷經(jīng)60 余載,被評為2021 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本文以“文明之光:滕州崗上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展”(以下簡稱“崗上遺址考古展”)為例,探討展覽主題、展品及陳列設計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對展覽相關問題進行一些思考和探究。
展覽主題是整個展覽的靈魂所在,通常需要滿足以下原則:符合國家、社會、公眾的需求和主辦方的理念;具有話題性和展開空間,能夠引起共鳴;必須具備最基本的科學內涵[2]。在策展之前確定好一個展覽的主題是至關重要的。
展覽主題可以源于普適大眾的話題、時事熱點、公共教育等方面。選定普適大眾的話題作為展覽主題,是由博物館“以人為本”的宗旨決定的。博物館的觀眾具有廣泛性,在觀看展覽時會受到自身的家庭背景、學歷學識背景、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博物館展覽在選題時要考慮到這些方面的影響,需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 確立貼近觀眾生活,引起觀眾興趣和能夠普遍適合大眾的話題作為展覽主題。
時事熱點話題也可以作為展覽主題。如今,新媒體層出不窮,信息傳播速度快,觀眾受時事新聞熱點的影響,會主動尋求相關信息及背景知識,進而影響人們觀展的目的和動力。以崗上遺址考古成果作為展覽主題,是在2022 年崗上遺址榮獲“202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契機下,即當時考古學界乃至社會層面的時事熱點,通過觀眾問卷調研印證了時事熱點話題所帶來的影響力。
展覽主題與公共教育接軌。博物館作為公共教育機構,其提供的學習內容多樣廣泛,學習方式更加靈活,更重視自主學習、自愿學習、體驗學習和同伴群體學習[3]。博物館的教育是對課本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可以豐富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單向思維學習向多向思維學習轉換[4]。崗上遺址考古展在全面呈現(xiàn)崗上遺址發(fā)現(xiàn)歷程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身份的轉換,感受考古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需要幾代考古學人的接續(xù)奮斗。
展覽主題的敲定是由一個個“問題”開始的,展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要達成的目標等,不僅跟博物館的宗旨息息相關,也與博物館展覽和教育策略、前沿學術、知識探索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等密切相關,落實到具體的展覽項目上,這些問題直接關聯(lián)著一家博物館的自我定位和觀眾對該博物館的期待[5]。綜合考慮,確定了“文明之光:滕州崗上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展”這個主題,也就確定了展品的選擇。
展覽主題的確定,決定了展品的選擇。展品不僅擁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還得是由民族的文化、習俗、精神凝聚而成的產物。只有特定指向性的展品才能夠詮釋特定的展覽主題,展品與展覽主題要和諧統(tǒng)一。展覽主題是整個展覽的骨架,展品則是骨架上的血肉,二者共同構成了整個展覽的體系。
“崗上遺址考古展”展品的選取基于整個展覽主題的基調,結合考古發(fā)掘的情況,從出土文物當中選取展品。在選擇展品時充分考慮了文物保存現(xiàn)狀、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可以詮釋展覽主題、是否可以和陳列設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效果等因素,最終確定主要以2020 年9 月—2022 年1 月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遺存與遺物為主。
展品是從藏品轉變而來,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從藏品到展品的轉化可視為意義生產的過程。從藏品轉化為展品是一個發(fā)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并契合展覽主題,依據(jù)展覽主題的導向賦予展品價值的過程。藏品依附展覽主題,從多角度、多方面向廣大觀眾揭示文物的文化內涵,展現(xiàn)華夏民族的文明成就[6]。
在博物館陳列中,單元是基本環(huán)節(jié),陳列體系則由若干單元組成,若干展品構成展覽單元,若干單元再構成完整的陳列體系,最終形成展覽的整體意義,即展覽主題,體現(xiàn)了陳列設計與展覽主題的關系。
博物館陳列設計要遵循突出展覽主題的原則,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是參與者、經(jīng)歷者,感受到設計者所表達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并且有所收獲,這是展覽的目的及意義[7]。展覽主題是一個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通過展覽主題,能夠直觀感受到一個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展覽的陳列設計要把圍繞展覽主題作為自己的核心,并且圍繞主題開展多方面的設計,進而讓觀眾了解該展覽的藝術特色及其包含的文化內涵,在參觀展覽及展品時能夠獲得獨具特色的文化與視覺感受[8]。展覽主題確定之后代表著對應的展覽陳列設計工作的開啟,它是展覽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整個展覽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展覽主題是否精確得當,對于后續(xù)陳列展覽、現(xiàn)場管理,以及風險防控等有直接意義[9]。
展品陳列的內容主要根據(jù)展覽主題、展品的基本屬性、陳列的主要目的而定[10]。展覽的陳列設計、用何種形式來展現(xiàn)主題和文物,需要考慮的問題和因素如下。
(1)展覽的主題特性。不同類型的展覽,所運用的表現(xiàn)形式,無論是展柜、展線還有燈光展牌的設計擺放,還有科學技術的運用都有所不同??脊懦晒愋驼?,強調的是氛圍感,無論是對文物擺放還是遺址復原都要求還原當時考古發(fā)掘的場景,整個展館的基調大多燈光比較昏暗,主體色調以泥土的顏色為主,運用場景復原、沙盤、圖版、實物、多媒體等方式展示,并注意形式和比重。
(2)在空間設計上,可以為觀眾指引展覽主題,設計專門的展示路線(見圖1),讓觀眾觀展時不走回頭路,同時讓觀眾的視線和路線完美地捕捉到策展人設計的展品和展板。靈活運用新穎的設計手段,多視角、多方面地展示展廳的空間,讓輔助展品與展品融合在一起,在突出主題、展示空間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皪徤线z址考古展”的展廳采用順時針展示路線,為觀者講述崗上遺址是如何一步步地考古發(fā)掘,最終獲得“202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歷程。展廳中間部分是整個展覽重點展示的對象,也是整個展覽著色最多的地方——四人合葬墓場景復原(見圖2、圖3),參照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1:1 復原墓葬模型,墓葬周圍設置屏障和高臺,觀眾以俯視的角度參觀墓葬,身臨其境般感受考古第一現(xiàn)場的氛圍,這是考古文物展的特點之一。對整個空間進行設計時,將燈光主色調設置為暗調,需要重點突出的部分和文物,例如,玉鉞、腳箱、枕木等采用明亮射燈照射,單獨凸顯出來,使陳列設計與文物、展覽主題相吻合相互協(xié)調。在中心展廳即四人墓的左右兩側以通柜將墓中出土的百余件隨葬陶明器成組排放,既彰顯墓主的身份,又能呈現(xiàn)大汶口文化時期高超的制陶技術和多元化的陶器類型。
圖1 “崗上遺址考古展”展示路線示意
圖2 “崗上遺址考古展”平面布局
圖3 “崗上遺址考古展”四人合葬墓展廳實拍
(3)要重視輔助展品,它們是陳列設計的必需品,是一個展覽的必備元素。在陳列中,展品是要展示出來的,以文物、標本為基礎的實物展品和輔助展品。輔助展品泛指以下3 類:一是科學性的,包括地圖、圖表、照片、拓片、模型、沙盤、景觀箱等;二是藝術性的,指根據(jù)陳列內容需要提供的素材,由造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繪畫、雕塑、景觀、創(chuàng)作排演錄制的聲像資料等[11];三是語錄、引文和文字說明,在序列標題牌或說明牌上處理的文字內容,分別為部分、單元、組的標題,各層次概要說明及重點展品說明和一般展品說明[12]?!皪徤线z址考古展”在第二單元——區(qū)域中心:最大之城中,為了更好地詮釋單元主題,大篇幅設計制作了崗上遺址周邊區(qū)域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圖、崗上城址遺址立體沙盤和城墻地層剖面立體示意圖、大汶口文化其他城址面積位置對比示意圖等,強調展示崗上遺址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大汶口文化面積最大的城址,也是同時期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城址,闡述我國史前城址——崗上城址的出現(xiàn)是聚落形態(tài)發(fā)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為探索海岱地區(qū)文明化進程和研究早期國家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
(4)在陳列設計中,要注重美學的應用,博物館展覽利用美學突出展覽主題、吸引觀眾。精品的文物和適當?shù)拿缹W裝飾相結合,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能感受到美,才能有最完美的展陳效果。打造一個精細的、全面的展廳環(huán)境,不僅只是簡單的陳列,加入藝術美學可以更好地表達展品信息。在“崗上遺址考古展” 場景色彩選擇與背景圖的配制上設計者進行了新的嘗試,充分利用展柜中的燈箱,以現(xiàn)代繪畫手法繪制史前生活場景,制作成裝飾布放置于燈箱內(見圖4)。進入展廳,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展柜上方色彩感強烈、生活氣息濃郁的史前先民生活場景,展柜背板選取較為熱情的偏紅色系,展廳入口處的吊頂燈箱里(見圖5),同樣采用放置先民生活場景繪畫的方式。這些做法既提高了展覽的亮度,又豐富了展覽的裝飾元素與生活氣息,為整個展覽增添美學的氣息。
圖4 “崗上遺址考古展”展柜上方燈箱
圖5 “崗上遺址考古展”吊頂燈箱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認為博物館陳列是:“以文物、標本和輔助陳列品的科學組合,展示社會、自然歷史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過程和規(guī)律或某一學科的知識,供群眾觀覽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盵13]“陳列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館的性質和類型,體現(xiàn)了博物館藏品、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館各項業(yè)務工作的綜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館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盵14]該定義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現(xiàn)代博物館陳列的概念。
是否能夠策劃好一個展覽,關鍵在于是否可以讓展品“活起來”,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展品信息,挖掘展品豐富的內涵,運用與現(xiàn)實社會緊密“鏈接”的展示手段[15],將展品實物充分展示在觀眾眼前,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展品并進行有序的設計安排。不同材質、性質、形狀、大小、薄厚的展品,所需要的燈光設計、展板展牌展柜的安排、音頻虛擬投影的處理等都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若是缺乏對展品的深入了解,設計達不到精細化,就會影響展品展出的效果。
在“崗上遺址考古展”中比較突出的展品展示方式,如:第一單元“漷河之畔,上下求索”中根據(jù)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動物種屬鑒定分析結果,定制揚子鱷、鴻雁、原雞、環(huán)頸雉等動物模型,向觀眾直觀地展示崗上遺址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特征、地理特征等。以發(fā)掘時間和領隊負責人為橫軸,以《山東崗上遺址考古簡報》 等著作為側重點,以多媒體視頻播放為聚焦點,向觀眾詳盡展示考古發(fā)掘歷程。用典型的陶尊、陶盆、鏤空陶豆、陶杯壺、陶鼎等大汶口文化早中晚期器物,為觀眾揭開了大汶口文化的序幕。第二單元“區(qū)域中心,最大之城”中將房址、生業(yè)經(jīng)濟(食器、酒器、儲藏器、水器)、石器、骨角牙器、玉器、甕棺葬等篇章串聯(lián)起來,反映崗上先民的生活日常。不同類型展品需采用不同的展陳方式,讓人值得注意和借鑒的兩組組合方式分別是兩件陶器標本以信息組團式的方式展示(見圖6),背景圖版展示器物組合使用方法,在展品擺放上還原水器的使用方法,讓觀者了解儲水器與飲水器的使用,更加直截了當?shù)刈層^眾捕獲到這些樸素陶器身上的生活氣息與靈動神韻;將綠松石串飾串聯(lián)成項鏈展示在脖頸狀的展架上,綠松石吊墜則以魚線穿引后懸掛于獨立展托上(見圖7),通過整合的方式更好地展現(xiàn)綠松石的內涵,如果只是簡單地把零散的綠松石擺放在展柜里,觀眾不僅不知綠松石的功用,也不會有任何的美學欣賞價值。第三單元“棺槨臻備,禮制濫觴”中也對玉鉞(見圖8)的展示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定制亞克力材質的手持柄,依據(jù)已有研究成果,將鉞綁在手持柄上,一改以往單純水平放置的做法。
圖6 儲水器與飲水器
圖7 綠松石吊墜與綠松石串飾串
圖8 玉鉞
博物館陳列、展覽所產生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陳列藝術設計水平。博物館的陳列設計,就是采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通過藝術性的設計進行精心創(chuàng)造,讓不同的展品展現(xiàn)宣傳主題,并以讓觀眾融入其中為目標,實現(xiàn)觀眾與文化的良好溝通[16]。
“崗上遺址考古展”雖為臨時展覽,但它的策展思路和方法仍可以提供不少借鑒與經(jīng)驗。緊扣“崗上遺址考古展” 的展覽主題,把握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時事熱點,關注和滿足觀眾群體的需求,緊急組建策展團隊,在兩個月時間內完成展覽的策劃與落地。無論是在宣傳教育方面,還是在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都充分闡釋了展覽主題、展品、陳列設計三者的關系。
在開展后,運用訪談的研究方法,對展廳觀展的觀眾進行了幾次觀后采訪調研,并設置了相關展覽主題、展品、陳列設計等方面的問題。許多觀眾在談及觀展目的時,一致表示來此是為了更多地了解崗上遺址考古的發(fā)現(xiàn)成果,他們是在社交媒體上獲悉崗上遺址被評為 “202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消息,恰逢其時山東博物館“崗上遺址考古展”開展,讓他們化興趣為行動,前來觀展。
該次展覽在展品選擇和設置上將微觀和宏觀層面納入考慮范圍內,以充分體現(xiàn)展覽主題。這一點由觀眾的反應得到證實,觀眾分享自己觀展收獲時,指向玉鉞這類器物,不僅認識到玉鉞這件文物本身的價值內涵,也對整個宏觀層面的文明有了全新的見解,感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在談話中,有幾位觀眾表示,對該次展覽印象最深和感到最震撼的部分當屬四人墓部分,可見該次的展覽重點不僅抓住了觀眾的視線,也撼動了他們的內心。整個場景的布局和背景藝術設計,糅合了歷史與藝術,將歷史的莊嚴與藝術的婉轉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展覽之中,展覽的核心內容成功地觸動了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
多數(shù)觀眾都在展覽中有所收獲,古為今用的文物帶人們走入時空交匯的空間,感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使觀眾從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力量,起到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成為該展覽稱道之處。
通過探討展覽主題、展品、陳列設計三者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博物館策展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產業(yè),可以加深對博物館展覽性質及其規(guī)則的認識,加深對博物館和博物館學的理解。通過三者相對關系的研究,在博物館展覽的空間里,以展覽主題為核心,用陳列設計手段打造物人關聯(lián)的展品,并通過展品鏈接自然與人文,鏈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為觀眾提供一個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習空間,進而提升觀眾的歷史、科學與藝術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