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真,尚雪嬌,郭娜娜
放化療治療為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措施,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為其主要的化療靜脈通道,但是化療后病人易出現(xiàn)機體免疫力下降,加上穿刺點皮膚長時間暴露于敷貼等因素,易導致接觸性皮炎的發(fā)生,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非計劃拔管,影響病人治療效果[1-2]。臨床通常予以PICC常規(guī)導管固定,雖可直觀觀察病人穿刺點有無滲液、出血等情況,但因透明貼膜不具備良好的透氣性,易造成局部皮膚潮濕,出現(xiàn)皮疹、糜爛等情況,導致治療療效欠佳[3-4]。疊加敷料粘貼法為一種新型的固定方式,利用無菌紗布將導管及皮膚間的空隙填滿,同時采用雙重固定的方式,能有效減少細菌的進入,減少局部感染及皮炎的發(fā)生[5],將其用于該類病人中可能更有效,基于此,本院采用疊加敷料粘貼法用于導管固定,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89例非小細胞肺癌PICC置管接觸性皮炎病人資料,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00633),按照不同導管固定方法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40~80(54.64±7.26)歲;PICC置管時間3~8(5.71±1.15)個月;皮膚損傷程度:輕度24例,中度16例,重度4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1~79(54.57±7.23)歲;PICC置管時間3~9(5.74±1.21)個月;皮膚損傷程度:輕度25例,中度15例,重度5例。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接觸性皮炎的診斷標準[6];2)均為首次發(fā)生PICC置管接觸性皮炎;3)均進行化療治療者;4)意識清楚且生活能自理者。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分裂癥者;2)對治療藥物過敏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4)未定期維護PICC置管者。
兩組病人入院后進行健康宣教,同時由經(jīng)過考核取得PICC資格證的護士進行定期導管維護,維護用物均采用同一廠家所生產(chǎn)的靜脈維護包,每班床旁交接管道,若未到達維護時間出現(xiàn)貼膜卷邊、滲液等情況應立即更換。兩組均觀察至出院,每月至門診進行導管維護,期間無一例遺漏。
1.3.1 對照組
PICC常規(guī)導管固定,采用75%乙醇棉簽清潔穿刺點周圍皮膚,消毒時以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的方向消毒3次,且避開穿刺點,消毒范圍大于10 cm,待皮膚晾干后涂抹地塞米松軟膏涂抹于患處,自然干后將無菌紗布覆蓋于皮炎區(qū)域,用膠布固定,導管托盤采用蝶形交叉固定法固定,一般于置管24 h后更換,然后每7 d維護1次。
1.3.2 觀察組
予以疊加敷料粘貼法導管固定,可將75%乙醇更換為生理鹽水棉簽進行清潔皮膚,消毒及涂藥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首先待干后利用無菌剪刀將水膠體透明敷料沿中線剪開至1/2處,將導管嵌入水膠體貼膜剪口處,與皮膚貼合。然后采用留置針貼膜將擺放于水膠體貼膜之上的“S”形擺放導管固定,取1條無菌膠布經(jīng)導管以高舉平臺法固定,第二條膠布蝶形“Y”字形固定,第三條與第一條固定方法相同,且不直接接觸皮膚,維護時間及頻次與對照組相同。
1.4.1 接觸性皮炎療效
記錄兩組病人接觸性皮炎治愈時間、換藥次數(shù)(記錄第1次接診至皮炎完全痊愈期間的換藥次數(shù))、舒適度[采用舒適狀況量表[7](GCQ)進行評價,該量表共5個維度,30個項目,分值為30~120分,得分越高病人的舒適度越高,該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2]。
1.4.2 導管固定情況
記錄兩組病人住院期間導管脫出及導管回縮情況。導管輕度脫出:脫出長度小于5 cm,5 cm≤脫出長度≤10 cm為中度,10 cm<脫出長度≤20 cm為重度。導管脫出率=(輕度脫出+中度脫出+重度脫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記錄兩組病人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局部感染、新發(fā)皮炎)。
表1 兩組病人接觸性皮炎療效比較
表3 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單位:例(%)
非小細胞肺癌具有惡性程度高、腫瘤發(fā)展快的特點,因其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導致絕大多數(shù)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增加治療難度[8-9]。放化療是臨床常用綜合性治療,PICC置管為目前化療病人常用的靜脈通道能有效減輕病人疼痛,且留置時間最長可長達1年,能最大程度降低因反復靜脈穿刺導致靜脈血管破壞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11]。但是由于化療藥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易導致機體內(nèi)環(huán)境改變,降低病人自身免疫力,加上長期消毒劑及貼膜的刺激,引發(fā)PICC置管接觸性皮炎,嚴重者可出現(xiàn)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增加導管維護及換藥次數(shù),降低舒適度[12-13]。目前臨床常用PICC常規(guī)導管固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換藥次數(shù),提高病人舒適度,但是透明貼膜直接接觸皮膚,去除難度大,加之汗液、消毒劑長期刺激局部皮膚,易出現(xiàn)皮膚紅疹、瘙癢等癥狀,進一步加重接觸性皮炎[14-15]。相關研究表明,導管材質(zhì)、汗液等相關因素均可導致接觸性皮炎的發(fā)生,疊加敷料粘貼法導管固定通過改良固定方式,避免皮膚與膠布直接接觸,且采用無菌敷料與水膠體透明敷料雙固定的固定方式,避免因細菌通過導管而進入穿刺點,降低導管感染率,將其用于該類病人中可能會彌補PICC常規(guī)導管固定的不足之處[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愈時間較對照組短,換藥次數(shù)較對照組少,舒適度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將疊加敷料粘貼法導管固定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病人PICC置管接觸性皮炎病人中能提高治療效果。首先疊加敷料粘貼法能有效減少敷料與皮膚之間的空隙,進而降低細菌進入穿刺點的可能,也可避免導管下殘留的消毒劑與皮膚直接接觸,同時局部涂抹地塞米松軟膏能通過抑制炎性活性物質(zhì)的形成,如前列腺素等,延緩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而減少滲出液,緩解皮膚腫脹,達到抑制過敏反應的目的[17]。其次利用生理鹽水消毒皮膚,可減少消毒劑對皮膚的刺激,且水膠體敷料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保持局部皮膚干燥,緩解病人瘙癢、疼痛,增加病人舒適度,縮短皮炎愈合時間。最后該敷料為透明膜,可使護士直接觀察病人皮膚情況,根據(jù)具體情況隨時進行換藥,避免了因盲目更換敷料而導致?lián)Q藥次數(shù)增加,與張燕等[18]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導管脫出率(6.66%)、導管回縮率(4.44%)均低于對照組的22.72%、20.45%,說明將疊加敷料粘貼法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病人PICC導管固定可有效降低導管脫出率,提高固定效果。水膠體敷料具有良好的密閉性,且黏性強,易于塑性,吸收能力好,可與皮膚完全貼合,形成密閉的環(huán)境,減少了因貼合不佳使導管與貼膜之間的空隙增大進而出現(xiàn)導管移位、卷邊等情況,也可保持局部皮膚干燥,減少因汗液的刺激導致局部皮膚發(fā)癢等情況的發(fā)生,進而降低導管脫出率,提高導管固定效果[19],與蘇玉鋒[20]研究結果相似,因此觀察組導管固定情況更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2.22% vs 18.18%)(P<0.05),說明將疊加敷料粘貼法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病人PICC導管固定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疊加敷料粘貼法是一種新型固定方法,利用無菌剪刀將水膠體透明敷料沿中線剪開至二分之一處,將導管嵌入水膠體貼膜剪口處,與皮膚貼合,再利用留置針貼膜將導管固定于水膠體敷料上,能有效避免皮膚與導管接觸,減輕局部組織壓迫,且減少醫(yī)用膠貼與皮膚的直接接觸,降低因反復移除醫(yī)用膠貼而導致皮膚損傷,增加病人疼痛及過敏的概率。同時將乙醇棉球更換為生理鹽水,可減少清潔皮膚時乙醇對皮膚的刺激,降低新發(fā)皮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與王佳等[21]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
筆者認為疊加敷料粘貼法導管固定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病人PICC置管接觸性皮炎病人能提高固定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但是,本研究中的樣本量較小,影響統(tǒng)計性及數(shù)據(jù)準確性,仍需進行大量臨床試驗及研究來支撐臨床應用的數(shù)據(jù)。
綜上所述,將疊加敷料粘貼法導管固定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病人PICC置管接觸性皮炎病人中能有效提高接觸性皮炎治療效果,降低導管脫出率及回縮率,提高病人舒適度,且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