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熙,邢春艷(江蘇省宜興九如城康復醫(yī)院,江蘇 宜興 2142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之一,有很高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腦部血運出現(xiàn)障礙,繼而損傷腦組織[1-2]。腦卒中患者一般會伴有肢體障礙,其自理能力以及日?;顒幽芰@著下降,增加家庭負擔。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上肢活動受限、伸展肌肉緩慢乏力、屈肌痙攣等。上肢功能在患者日?;顒又蟹浅V匾虼诵枰M快幫助患者康復,通常發(fā)病后前3個月內的恢復速度最快,之后可能由于一系列綜合征而延緩恢復進程,尤其是手部功能活動[3-4]。基于此,對治療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選擇有效的康復方法尤為關鍵。鏡像療法是一種新型康復治療技術,通過視覺錯覺而激活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對患肢可產(chǎn)生積極影響,效果較為明顯[5-6]。本文現(xiàn)對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應用鏡像療法治療并觀察其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7月-2022年12月期間在我院醫(yī)治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數(shù)字隨機方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22例、18例,年齡介于30-70歲之間,平均(50.00±6.67)歲,疾病類型:腦梗死19例,腦出血21例;觀察組中男、女分別為18例、22例,年齡介于31-69歲之間,平均(50.00±6.3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0例,腦出血2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均符合診斷標準,經(jīng)診斷后確診為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③配合度較高。排除標準:①處于腦卒中急性期;②伴有嚴重認知障礙、意識障礙;③伴有心、肝等其他重要器官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作業(yè)治療,包含擺放良肢位、步行訓練、肌力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等,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采取鏡像療法,具體如下:在訓練之前,選擇比較安靜的康復治療環(huán)境,對患者出現(xiàn)的異常姿勢進行糾正。輔助患者在桌子前坐直,在桌子上垂直于兩上肢方向放置一面35cm×35cm的鏡子。鏡子的正面面向健側,背面面向患側。讓患者對鏡中前臂和手的運動成像專注觀察,想象患肢的運動,隨后要求患肢做的動作與健側一致。如不能夠達成,則應由治療師協(xié)助完成。動作包括拇指外展、手指抓握和伸展、前臂旋后,每次20min,每天3次,每周5次,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 顯效:患者肌張力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肌張力已降低2個級別,但未恢復正常;無效:患者肌張力降低1個級別或無變化??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患者總例數(shù)×100%。
1.3.2 分析關節(jié)活動度、上肢運動功能、手指精細活動 關節(jié)活動度是以患者實際主動活動角度測量為準,評估其前臂旋后角度、近端掌指關節(jié)活動情況。上肢運動功能采用簡式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中上肢功能評定項目評估,滿分為66分,分值越高說明功能恢復越好。手指精細活動采用簡易上肢功能評價(STEF)量表評估,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功能恢復越好。
1.3.3 自理能力 通過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自理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表示上肢運動功能等數(shù)值變量,通過t進行檢驗,使用[n(%)]表示治療效果等計數(shù)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使用的軟件工具為SPSS26.0。
2.1 分析治療效果 相比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FMA、STEF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各項關節(jié)活動度、FMA、STEF指標均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FMA、STEF比較(±s)
表2 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FMA、STEF比較(±s)
組別例數(shù)關節(jié)活動度FMASTEF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010.51±1.42 31.76±9.50 24.32±10.35 35.73±9.23 29.87±4.68 41.53±8.88觀察組4010.68±2.01 58.67±7.49 24.49±9.89 54.03±10.64 30.31±5.01 51.92±10.23 t-0.43714.0680.0758.2170.4064.851 P-0.663<0.0010.940<0.0010.686 <0.001
2.3 兩組患者MBI、ADL評分對比 治療后相比于對照組MBI、ADL評分,觀察組均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MBI、ADL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MBI、ADL評分比較(±s)
MBIADL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 4049.37±13.7270.23±14.5845.55±10.5265.82±12.63觀察組 4047.46±12.3384.01±13.4246.73±11.0178.31±10.20 t-0.6554.3980.4904.866 P-0.514<0.0010.625<0.001
腦卒中后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對其日常生活產(chǎn)生嚴重影響,降低生活質量。常規(guī)作業(yè)治療對于患者恢復上肢運動功能效果雖然比較明顯,但因訓練過程較為枯燥,無法調動患者積極性,較難達到康復目的[7-8]。因此,對患者采取簡單易行且讓其注意力集中的治療康復方法尤為重要。鏡像療法基本原理是激活大腦區(qū)域的鏡像神經(jīng)元,鏡像神經(jīng)元是一種特殊神經(jīng)元,不僅會在做出特定動作時興奮,而且當看到其他同類做出相同或類似的動作時也會興奮[9-10]。所有分布在大腦不同區(qū)域的鏡像神經(jīng)元構成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可以很好地統(tǒng)一動作感知和動作執(zhí)行。鏡像療法用正常肢體鏡像代替受影響肢體的治療方法,基于平面鏡反射的相等物體圖像和距離,也被稱為鏡像視覺反饋,其康復的目標是恢復運動功能或消除異常感覺[11-12]。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通過平面鏡觀察健側肢體成像時,在激活大腦中具有特殊映射功能的神經(jīng)元后,能夠有效發(fā)揮對動作和行為意圖的理解、模仿和學習等功能。
運用鏡像療法訓練偏癱手功能時,患者將雙手放在鏡子的兩側,健手在反射的一側,身體稍微向健側傾斜,以便清晰地看到健手的反射鏡?;际直荤R子擋住,無法進入患者的視野。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被指示控制自己的雙手,做同樣的動作,在這一點上,健手可以完成而患手不能。醫(yī)務人員鼓勵患者多次頻繁地移動患手,并把看到的健手鏡像想象成患手。利用“錯覺”提供的視覺反饋,使大腦“錯誤”認為同時在控制自己的雙手,從而對控制患手運動的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激活反應,促進重組大腦功能[13-14]。從上述研究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相比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更高,差異顯著(P<0.05)。充分證明鏡像療法治療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效果顯著。觀察組關節(jié)活動度、FMA、STEF指標均比對照組更高,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自理能力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提示在實施鏡像療法之后,患者不僅關節(jié)活動度增大,而且上肢運動功能、手指精細活動、自理能力均增強。有研究[15]表明,在治療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時采取鏡像療法效果明顯。本次研究結果與其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應用鏡像療法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癥狀,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