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若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1848)以畫作的形式來贊揚哈德遜河及其河畔的風景,也有一些作家對哈德遜河情有獨鐘,其作品與哈德遜河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可謂緊密相連。所以,哈德遜河也堪稱是一條作家之河。
《神圣的風景》(Sanctified Landscape)一書主要介紹兩位十九世紀上半葉頗為重要的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及納撒尼爾·帕克·威利斯(Nathaniel Parker Willis,1806-1867)。因為,他們的作品都與哈德遜河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兩者都居住在能俯瞰哈德遜河的宅邸之中,與這條河休戚與共,一脈相連;兩者都傾心于描繪哈德遜河的風景及日常生活;兩者的生涯都成為哈德遜河本身的充分體現(xiàn)。
歐文一七八三年出生于美國的曼哈頓,其父母為蘇格蘭及英格蘭移民。歐文很早就對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年輕時,他就在“睡谷”(Sleeping Hollow)中游玩,聽當?shù)厝酥v述哈德遜河的傳說。歐文并沒有接受太多的正規(guī)教育,只是斷斷續(xù)續(xù)地自學法律,同時為一些刊物撰稿,后來在霍夫曼事務所學習。但是,他對法律并無興趣,坐在事務所里,想的、讀的都是文學。在這之前,他愛上了霍夫曼法官的那個天生麗質(zhì)的女兒—馬蒂爾達·霍夫曼(Matilda Hoffman),并如愿與其訂婚??晌创苫椋R蒂爾達就猝然離世,這令他悲痛欲絕。歐文以寫作來驅(qū)走內(nèi)心的哀思,結(jié)果便是于一八○九年面世的《紐約外史》(History of New York)。此書以“迪德里?!つ峥瞬┛恕保―iedrich Knickerbocker)為筆名出版,用詼諧的筆調(diào)展現(xiàn)了紐約在荷蘭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范·威克·布魯克斯《華盛頓·歐文的世界》(The World of Washington Irving)一書對“迪德里希·尼克博克”這位歐文虛構的人物有如下描述:“這位舊日紐約的收藏古董的老人,上身一件陳舊的黑上衣,下身一條橄欖綠絲絨褲子,頭上一頂小號的翹邊帽子。這位老大爺所剩無多的頭發(fā)束成一條辮子拖在背后,腳上有方的銀鞋扣,一對褡褳掛在肩下面。他的模樣像個鄉(xiāng)下老師,他的歷史是他獻出畢生精力的全部事業(yè)。”(林曉帆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54頁)
在《紐約外史》中,歐文生動地描寫了哈德遜河及其兩岸的風景。那里的自然環(huán)境,對他的性格及人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他曾這樣描述哈德遜河:“這條巨河的兩岸皆是充滿野性的雄偉壯觀;耕種之手尚未觸及那幽暗的森林,尚未馴服大地風景之特色;也沒有時常的土地買賣打破那古老悠久、深沉靜穆的孤寂?!保ā渡袷サ娘L景》,作者譯,原著第50頁)就是在這種自然及心靈的背景之下,歐文創(chuàng)作了哈德遜河的故事、傳說及歷史,為十九世紀的美國人闡明了哈德遜河的寓意。歐文的才華在《紐約外史》這本書里脫穎而出,盡顯其高雅的文學才華,使得這本書成為他在美國出版的第一本佳作。有人評述,歐文將哈德遜河擬人化,賦予它以精神及人性,并從哈德遜河的溪谷、河畔的山巒及起伏的鄉(xiāng)村風景中汲取了豐富的想象力?!杜=蛎绹膶W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稱此書為“首部由一位美國人所撰寫的、帶有喜劇色彩的文學巨著”。
不過,令歐文享有國際聲譽還是他的《見聞札記》(The Sketch Book)。此書由《瑞普·凡·溫克》(Rip Van Winkle)及《睡谷的傳說》(The Legend of Sleeping Hollow)等三十多篇散文、人物速寫、隨筆及短篇小說構成?!兑娐勗洝分械奈恼麓蠖嗍且怨逻d河一帶的歷史與傳說為依據(jù)寫就的。盡管《瑞普·凡·溫克》及《睡谷的傳說》顯然是取材于德國的民間傳說,但卻帶有哈德遜河流域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的色彩。比如《瑞普·凡·溫克》的開端便是:“但凡曾經(jīng)沿哈德遜河而上的人,必然會記得卡茨基爾山脈。它們屬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一支斷脈,遠在河的西岸,巍然屹立,高聳入云,一覽周圍的鄉(xiāng)村?!保ā度A盛頓·歐文作品集》[Washington Irving: History, Tales and Sketches],作者譯,原著第769頁)歐文繼而描述,居住在山脈遠近的好主婦們會將山巒奇幻的色彩及形態(tài)變化作為絕妙的晴雨表,航行的旅客則會留意到淡淡的炊煙從一個村落裊裊升起。而這個村落里曾經(jīng)住著一淳樸善良、懶散無能、名叫瑞普·凡·溫克的荷蘭人。為躲避強勢兇悍的妻子,他逃至卡茨基爾山谷之中,由于喝了仙酒而沉睡了二十年。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妻子已故,住房已成廢墟,人世間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睡谷的傳說》中的睡谷,則是一個與世隔絕、幽靜偏僻的山村。在這篇小說中,歐文以富有詩意的語言描寫了寧靜鄉(xiāng)村的理想生活和村民們淳樸、善良、幽默的性格。當然其中也含蓄地批評了社會現(xiàn)實,以幽靜的鄉(xiāng)村反襯喧囂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哈德遜河畫派之父托馬斯·科爾也曾造訪過“睡谷”,只不過在那里,他喝的是清泉,而非讓瑞普·凡·溫克沉睡二十多年的仙酒。
不妨說,通過歐文的作家之手,卡茨基爾山谷及哈德遜河變成了一種人與自然的結(jié)合體。誠如《美國文學的周期》(The Cir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所記述:“它(《見聞札記》)既取材于書本,又取材于生活;既有當時的所見所聞,又有孩提時代的往事?!珪錆M令人陶醉的友好情意,使它的魅力經(jīng)久不衰,為世人所普遍欣賞?!保_伯特·斯匹勒《美國文學的周期》,王長榮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6頁)《見聞札記》堪稱是第一部享有國際聲望的美國文學作品,而華盛頓·歐文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不過,美國十九世紀作家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1823-1911)在他所著的美國十九世紀著名詩人朗費羅的傳記《朗費羅傳》(Life of Longfellow)中評述道:“不是歐文給哈得孫河(即哈德遜河)添上許多故事,而是哈得孫河給了歐文靈感?!币驗?,如同《華盛頓·歐文的世界》書中所述“一八○○年,華盛頓· 歐文首次乘船沿哈得孫河溯流而上,這種種傳說故事早已流傳在這一帶?!?/p>
《見聞札記》不僅深受讀者的喜愛,也成為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及喜愛的素材。美國十九世紀畫家約翰·奎多(John Quidor)的大約三十五幅油畫中,有十七幅取材于華盛頓·歐文的小說,其中包括《瑞普·凡·溫克》、《瑞普·凡·溫克歸來》(The Return of Rip Van Winkle)等。亨廷頓(Daniel Huntington)、肯塞特(John Frederick Kensett)等美國十九世紀中葉哈德遜河派畫家也都為一八六四年版的《睡谷的傳說》繪制過插圖,而羅杰斯(John Rogers)等美國雕塑家則分別創(chuàng)作了瑞普·凡·溫克的雕像。還有諸如英國的鮑頓(George H. Boughton)、莫澤(Barry Moser)等藝術家,都曾為歐文的作品供圖?!兑娐勗洝分械墓适逻€以話劇、歌劇以及電影的形式面世。比如,《睡谷的傳說》就于一九九九年及二○一三年分別被拍成電影及電視連續(xù)劇。與此同時,由于人們反復傳述《見聞札記》中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形成了哈德遜河流域獨特的方言。
雖然歐文深愛著哈德遜河流域的山水,但與熱愛美國清新大自然的愛默生及梭羅不同,歐文所鐘情的是那漸漸消失的歐洲傳統(tǒng)文化及精神。誠如他在另一部作品《布雷斯布里奇田莊》(Bracebridge Hall,1822)中借助其主人公杰弗里·克雷楊之口所說:“我的祖國充滿了年輕人的希望”,“而歐洲則有著時代積累下來的豐富寶藏”(《美國文學的周期》,第26頁)。歐文在歐洲居住了十七年,深受英國及法國上流社會的推崇,并與歷史小說作家司各特、詩人拜倫及哲學家喬治·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等人結(jié)為朋友。在歐洲期間,歐文先后游歷了德國、法國及西班牙。在英國,他完成了《見聞札記》《布雷斯勃列奇田莊》;在德國,他發(fā)表了故事集《游客談》(Tales Traveller,1824);在旅居西班牙期間,他出版了傳記《哥倫布的生平和航行》(The Life and V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828)。一八二九年,歐文的著作《攻克格拉納達》(The Chronicles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問世,此書敘述了十五世紀末伊斯蘭摩爾人與基督徒長達十余年的戰(zhàn)爭,最終退出他們在西班牙最后的王國格拉納達統(tǒng)治的歷史故事。同年,歐文曾到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宮—阿爾罕伯拉游覽,后來出版了游記、隨筆和故事集《阿爾罕伯拉》(Tales of the Alhambra,1832),堪稱西班牙版的《見聞札記》。在歐洲期間,英國皇家學會向歐文頒發(fā)了勛章(1830),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831)。
一八三二年,歐文回到美國,出于了解祖國變化的愿望,他曾到新開發(fā)的美國西部進行考察,寫了《草原游記》(A Tour of the Priries,1835)。一八四二年,歐文出任美國駐西班牙公使,并于一八四六年回國。他的晚年是在自己曾經(jīng)描寫過的“睡谷”附近的住所—“向陽宅”(Sunnyside)里度過的。他稱“向陽宅”為“哈德遜河畔的小巢,那世間最愜意的地方”。他在那里會見當時著名的作家、詩人及政治家。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是三部傳記:《哥爾德斯密斯傳》(The Life of Oliver Goldsmith,1850)、《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Mahomet and His Successors,1849-1850)和五卷本《華盛頓傳》(The 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1855-1859)。
一八五九年十一月,歐文因心臟病在“向陽宅”與世長辭,后被安葬于紐約的睡谷墓地(The Sleepy Hollow Cemetery)。歐文的一生堪稱是哈德遜河的化身。他用筆墨頌揚了哈德遜河流域的山水,創(chuàng)作了哈德遜河流域的歷史及傳說,并在那里建造了與哈德遜河融為一體的“向陽宅”。誠如歷史學家培根(Edgar Mayhew Bacon)所述:“可以說,歐文幾近發(fā)現(xiàn)了哈德遜河。他發(fā)現(xiàn)了一條美麗奇妙的河流,富有歷史的素材。然而,那美麗還不曾被歌頌,那歷史還不曾被記載。”(《神圣的風景》,作者譯,原著第57頁)歐文的去世,不僅是一個成功的職業(yè)作家的離世,也意味著美國失去了一位用豐富的想象力來創(chuàng)造哈德遜河谷之傳說的奇妙之人。另外,《美國文庫》在出版《華盛頓·歐文作品集》時曾如此評介歐文:華盛頓·歐文的早期作品贏得了諸如霍桑、愛倫·坡、柯爾律治、拜倫、司各特以及狄更斯等文學人物的敬慕。因此,他無愧于“美國文學之父”之稱。
本文要講述的另一位生活在哈德遜河流域并描寫它的作家,是納撒尼爾·帕克·威利斯。威利斯比歐文小二十多歲。在歐文于哈德遜河東岸修建“向陽宅”十六年之后,威利斯在哈德遜河西岸北部距“向陽宅”約五十六公里的地方也修建了一所住宅—“野趣宅”,與“向陽宅”相映成趣,交相生輝。
威利斯一八○六年生于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波特蘭。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他已經(jīng)漸漸淡出公眾的視線。但在生前,他卻堪稱當時美國最多產(chǎn)、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作為牧師的兒子,威利斯在學童之時,就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寫詩投稿,后來他在耶魯大學時期一直保持著對文學的愛好。繼而,他邊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邊創(chuàng)辦并經(jīng)營了數(shù)個文史期刊。與此同時,他在歐美文學界嶄露頭角,結(jié)交摯友,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多彩多姿。
威利斯堪稱美國第一位精明敏銳、頗有遠見的雜志出版商。他曾擔任旨在推進美國文學藝術的刊物《紐約鏡報》(New York Mirror)的聯(lián)合出版商,之后,又編輯了集文學、藝術、戲劇評論、時尚創(chuàng)新為一體的刊物《冒險家》(The Corsair),并攜手美國編輯、詩人和作家莫里斯(George Pope Morris,1802-1864)創(chuàng)建了關于美國生活風格的雜志《家居生活》(The Home Journal,1846-1901)。他所主辦的多個刊物,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新穎獨特、妙趣橫生。他還是一位創(chuàng)新者,旨在慧眼識英才的同時,喚起讀者獨特的興趣。他有意將自己的個性注入所編寫的文章中,并以一種親切閑談的語氣來寫文章,宛若與讀者進行私下聊天。難怪有人評述道:“事實上,威利斯已成為評判其他雜志刊物的標準?!彼救艘渤闪水敃r美國最成功的雜志出版商,以及被人們談論最多的作家。
利用雜志出版商及美國文學專家的地位,威利斯竭力推動文學的發(fā)展。一八四五年,威利斯和莫里斯攜手出版了《歐美散文與詩歌選集》(The Prose and Poetry of Europe and America),其中不乏詩歌及散文之瑰寶。他們還發(fā)表文章介紹并推薦至今仍被視為精品的文學之作,比如梭羅的《瓦爾登湖》及霍桑的《福谷傳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等。威利斯曾與多位著名的美國作家合作,包括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等。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威利斯與到他的雜志工作的愛倫·坡成為好友,并協(xié)助后者發(fā)表詩作,其中包括其代表作之一《烏鴉》(The Raven)。在坡去世一年后,威利斯又協(xié)助編輯出版了他的作品集。
威利斯才華橫溢,著述頗豐。從詩歌、散文到戲劇小說,再至回憶錄及游記無所不能。他曾出版詩集、兩部劇本及十六本散文集,并編輯了多本文采斐然的書籍以及歷史文學年刊。在將近二十年間,身為幾個文史期刊主編的他,每周同時為多個刊物寫文章,而且所有他的文章都富有對現(xiàn)實世界及生活的洞察力,都經(jīng)過反復推敲,堪稱完美。他的散文集中包含了他為各種期刊所寫的文章。威利斯還與當時閱歷頗豐的英國畫家巴特利特(William Henry Bartlett,1809-1859)合著了《美國風景》(American Scenery,1840)一書。巴特利特曾游歷了巴爾干半島和中東,四次訪問北美,一八三五年首次訪問美國,繪制美國東北部各州的建筑、城鎮(zhèn)和風景。這位英國畫家將這些關于美國的作品—共一百二十一幅版畫匯編成冊,而威利斯則應邀為書中的每幅畫作配文。此書可謂圖文并茂,精彩紛呈。不妨說,當時的威利斯是紐約文學界一張亮麗的名片,是一位將哈德遜河及其流域生動地展現(xiàn)于讀者前的成功作家。
同為生活在哈德遜河畔并以哈德遜河的自然風貌、鄉(xiāng)土人情作為寫作對象的作家,威利斯散文的風格顯然受到了華盛頓·歐文的影響,但是,他的作品之風范又獨樹一幟。比如他為《美國風景》所配的文字就堪稱精品。首先,他在書的前言中一語道出了全書的主題:美洲新大陸獨一無二的自然之新?!芭c歐洲那些古老的國家相比,”他寫道,“這里的植物是如此豐盛茂密、爭奇斗艷,如此輪廓分明,青翠欲滴。湖泊及河流是如此般波光粼粼,碧水悠悠,又是如此般波瀾壯闊”,以至于從舊世界來的過客會以為美洲大陸是“剛從汪洋大海之中拋出來的一片伊甸園”。此書的第二個主題是新舊世界之對比。因為威利斯曾作為《紐約鏡報》駐歐洲的編輯及記者,每周向美國國內(nèi)投稿,對歐洲的情況了如指掌,所以他在寫新舊世界對比時,就愈發(fā)得心應手。在歐洲,他認為,“每一幅圖景中最奪目耀眼之處無非是昔日的廢墟遺址”;而在美國,人人都著眼未來,投身于源源不絕的經(jīng)濟、人口增長以及藝術的發(fā)展之中。此書的第三個主題,是歷史的重要性,盡管美國是如此年輕的一個國家。威利斯解釋道,他旨在“盡力收集那些歷史尚未歸納成形、文學尚未收錄其中的美國故事—那些傳聞逸事,那些在獨立戰(zhàn)爭,印第安歷史中艱難時刻的重大事件”(《神圣的風景》,作者譯,原著第59頁)。
威利斯在《美國風景》中顯示出他對美國風景之意義的獨到眼光。他在描述從美國東海岸的蒙特霍利約克(Mount Holyoke)放眼望去的景色時,贊嘆道:“它堪稱美國最美妙的景色,有著田園及富饒之美。”在提及尼亞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內(nèi)的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時,他稱之為“絕對是大自然中最宏偉壯麗的景色”。他對謝南多厄河谷(Shenandoah Valley)更是贊賞有加,這條長約兩百四十公里,寬約四十公里的河谷,涵蓋九個縣,始于美國東南部的西弗吉尼亞州,止于最終流入大西洋的詹姆斯河(James River)。威利斯將謝南多厄河谷中的美景娓娓道來,說它是“美國山脈、河谷及溪流最和諧完美的組合”(《神圣的風景》,作者譯,原著第60頁)。
除了對美國自然風景的觀察及描述,威利斯還在《美國風景》中,加入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及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及傳說等內(nèi)容。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美國風景》中有多于四分之一的圖文是展現(xiàn)哈德遜河谷及卡茨基爾山脈的。這些圖文堪稱是美國國家風景的體現(xiàn)。威利斯將哈德遜河描述為:“我們的河流中最優(yōu)美的河流?!彼麑ⅰ稄奈鼽c眺望的風景》一圖形容為:“美國最為狂放灑脫、美麗壯觀的河流風景區(qū)”,并宣稱:“在這個忙忙碌碌的世界中,鮮有比這些景點更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他稱贊:“西點對面的印第安瀑布(Indian Falls)是一處與世隔絕、妙趣橫生的自然景觀。它隱蔽于巖石及林木之中,在其野性之中,又不乏優(yōu)雅及高貴,令人產(chǎn)生置身于某個皇家園林之美妙景色中的錯覺?!痹诮庹f巴特利特的《兩湖與山莊》一圖時,威利斯不僅描述了水碧山青的景色,而且還簡述了從上、下觀望卡特斯基爾瀑布(Kaaterskill Falls)的兩幅圖景。他以文字形式描述了那瀑布從懸崖上飛舞著、一層層地落入溪谷底部的靈動畫面,再現(xiàn)了美國當代浪漫主義詩人布賴恩特(William C. Bryant)的詩作《卡特斯基爾瀑布》(Catterskill Falls)中的絕美佳境??傊?,威利斯與巴特利特聯(lián)手創(chuàng)作的《美國風景》,令我們感受到,由美國哈德遜河養(yǎng)育身體,滋潤心靈的作家、詩人及畫家攜手向世人展現(xiàn)出哈德遜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堪稱是集壯麗及優(yōu)美于一身的畫卷。
由于病魔纏身,威利斯在哈德遜河畔建了一所幽雅恬靜、可以修身養(yǎng)性的房子—“野趣宅”(參見程虹《旅者之河》,《書城雜志》2023年4月號)。威利斯晚年出版的散文集《“野趣宅”野景拾趣》(Out-doors at Idlewild: Or,the Shaping of a Home on the Banks of the Hudson)一書,就是將他在哈德遜河畔建房、生活及寫作的經(jīng)歷記述并編撰成書。這些記述他生活的散文,寫于一八五三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堪稱他最富有魅力的散文作品。首先,它記述了他修建房屋并營造其周邊風景的經(jīng)歷,包括他如何將房子建在層層疊疊的臺地上,然后在小溪上筑壩,形成了幾道瀑布,珠璣四濺,水靄蒙蒙。小溪上還筑建了幾座鄉(xiāng)間風格的小橋,并鋪了人行道及車道。此書同時以散文詩似的語言,描述了哈德遜河畔與高地(the Highlands)以及四季更迭的優(yōu)美風光。當然,書中也有鄉(xiāng)村生活的平凡瑣記,比如養(yǎng)豬的經(jīng)歷,以及在“野趣宅”附近家養(yǎng)的和野生的動物。有人評述道:威利斯或許是講述日常生活的能手—朋友來訪、與當?shù)鼐用竦拈e談、乘馬車去附近的城鎮(zhèn)購物等,無不信手拈來,瀟灑自如。
但在“野趣宅”居住的后期,威利斯的創(chuàng)作力遠不如以往,只寫了一部—也是創(chuàng)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類自傳體小說《保羅·法內(nèi)》(Paul Fane,1857),以及一部散文集《康復者》(The Convalescent,1859)。由于積勞成疾,久病不治,威利斯于一八六七年一月二十日過世,當日正值他六十一歲生日。
盡管威利斯不如歐文那么聲名顯赫,然而卻是一位才華橫溢、文采飛揚的作家。他巧妙地捕捉到了哈德遜河谷的歷史,及其對美國文化及文學所產(chǎn)生的重大意義??胺Q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的范·布魯克(Van Wyck Brooks)將威利斯描述為:“一個天生的作家,一個對他并不上心的國度不應當忘記的作家?!绷硪晃蛔骷液N值拢‥dward F. Hayward)則在美國歷史文學刊物《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撰文,聲稱威利斯將“作為一個最優(yōu)美亮麗的人物久遠地活在我們的文學中……”(《神圣的風景》,作者譯,第68頁)還有一些頗具影響力的報刊評論道:“納撒尼爾·P.威利斯是一位值得與費尼莫爾·庫珀(James Fenimore Cooper,19世紀著名小說家)和華盛頓·歐文比肩的人物。美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并珍愛曾與兩位大師攜手耕耘于文學之領地的納撒尼爾·P.威利斯?!?/p>
在威利斯的葬禮那天,當?shù)厮袝觋P門以示敬意。他的扶柩人包括美國十九世紀著名詩人朗費羅,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外交家、評論家羅威爾(James Russell Lowell),醫(yī)生、詩人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Sr.),以及著名出版商菲爾茨(James T. Fields)。
華盛頓·歐文與納撒尼爾·威利斯是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前享有盛名的兩位作家。他們或許是美國最早的、通過寫作謀生的作家。兩人都對文學的職業(yè)化頗有貢獻,都是借助于他們在讀者中的聲望并通過其不懈的努力建立了國際版權法。當然,歐文在兩人中,聲名更為顯赫,因為除了《紐約外史》《見聞札記》之外,他還著有諸如《華盛頓傳》《哥倫布的生平和航行》等多部傳記,及赴美國西部考察的游記。當他過世時,被公認為美國震鑠古今的文學巨匠。盡管威利斯不如歐文那般享有國際聲望,但他的詩作及散文在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前深得人心。他以一種委婉的方式向美國人民講授國外的風情、美國文學藝術的標準與趨勢,以及都市生活的逸聞趣事。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兩人的名著如《紐約外史》《見聞札記》,以及《美國風景》《“野趣宅”野景拾趣》等,將哈德遜河流域的景色、人文及歷史,生動地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他們的作品生動逼真,構建了一種哈德遜河流域的“地域感”(a sense of place,意為人們對某一特定地域的特殊情結(jié)),并且促使人們形成一種共識—哈德遜河是新大陸風景中不可或缺、難以忘懷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