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界首市委黨校 劉曉宇
1920年3月14日,放棄去法國留學機會的毛澤東給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同學周世釗寫信:“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他指出,在彼時的中國,有兩項當務之急的工作:其一,是對中國歷史上的治理經驗加以系統地整理與批判,也就是總結過去。其二,是做實地的調查研究,也就是了解現在。所以從那時起,毛澤東便堅定了“留在國內,研究中國”的信念。如今,中國共產黨人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已接續(xù)百余年,我們形成了一條實事求是、行之有效的科學路徑,本文將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調查研究進行回顧,以求啟示當下,汲取力量。
(一)改革開放方針的確定。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伴隨著思想領域的大討論大解放,還有大規(guī)模高密集的調研活動。國際上,據統計,在1978年,上至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20余次出訪,遍及50多個國家,下至中央組織500多批次出國調研活動,共計3000多人次出國考察;在國內,鄧小平同志圍繞“改革開放”開展的一系列重要調研活動。1978年9月,鄧小平到東北調研(又稱“北方談話”),鄧小平聽取吉林省委的匯報后指出:“要避免思想僵化,必須通過實踐進行檢驗。”在這次調研中,鄧小平首次提出“全黨的工作重心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就此奠定了改革開放的政治基礎;1983年,鄧小平到蘇州、杭州、上海等經濟發(fā)展較好較快的地方進行調研,調研中發(fā)現這些地方的發(fā)展對國內很多城市具有樣板意義,堅定了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信心;1984年,鄧小平到深圳調研,了解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推動溫飽、小康、富?!叭阶摺卑l(fā)展戰(zhàn)略的出臺;1992年,鄧小平再到深圳開展調查研究,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南方談話”,“南方談話”對中國改革開放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所以此次調查研究成為我黨歷史上一次里程碑意義的調研活動。
(二)改革開放的試驗與探索。除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調研外,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一大批曾被打倒、批判的老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他們開始慣性地拾起調查研究的“傳家寶”來開展工作。深圳經濟特區(qū)的設立標志著我們邁出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步伐,這背后,是調查研究在助力發(fā)力。1978年4月,習仲勛同志被安排到廣東任省委書記,主政廣東。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序幕,正屬于初步探索和局部試驗階段,他到了廣東之后,發(fā)現廣東的發(fā)展不盡人意,方方面面和對面的香港、澳門差距比較大。調研中他還發(fā)現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年廣東的“逃港潮”現象比較突出,不少老百姓想跨過深圳河,到香港那邊去。經調研發(fā)現,兩邊老百姓的收入差距比較大,當時廣東的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收入是100多塊錢,而香港的人均收入在1978年已經是13000港幣了。所以廣東當年就流行一句話:“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對岸寄來的8分錢”,這個8分錢就是指內地老百姓寄信到香港,叫親戚匯款回來所用的一張郵票錢。所以不少老百姓都想著從寶安(現深圳)到香港去,怎么去?走水路!橫渡深圳河!所以當時在廣東游泳培訓班是特別火爆的,大家都想著學會游泳后可以游到香港去。習仲勛同志通過調研發(fā)現,正是因為兩邊的經濟政策差距大,廣東的經濟發(fā)展不上來,所以才造成“逃港”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在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向前來參會的中央領導人提出“廣東是否可以利用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辦一些出口加工區(qū),盡快地把廣東發(fā)展起來?”習仲勛同志的建議得到福建同志的積極響應。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領導非常重視,派了以谷牧副總理為首的考察團到廣東福建去調查研究,調查了一段時間之后給中央寫報告,支持習仲勛同志的建議。到了1980年,方方面面都準備好了,我們通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形式,明確了要在中國大地上建4個經濟特區(qū)——也就是今天大家比較熟悉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這是通過調查研究進行科學決策,推進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典型案例。
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全球兩極格局被打破,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干涉與滲透。在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下,國內開始出現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擔憂,提出“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更有甚者,出現了動搖黨的基本路線的聲音。
為解決問題,中共中央決定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上專題研究部署“黨的建設”工作。中央為起草會議報告,成立18個調研組,赴22個省、市并到相關部委辦局進行調研,此次大調研活動中,共計4000多人參與會議座談,最終形成3個調研報告,找準了黨的建設問題,堅定了社會主義道路。
進入新世紀,全黨需要聚焦“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問題。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澤民同志到廣東進行調查研究時首次提出“三個代表”。當年5月14日,江澤民同志到江蘇、浙江、上海進行調查研究,在調研的基礎上,主持召開黨建專題座談會,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
進入新時期,全黨要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圍繞這一問題,全黨上下進行調研、探索。最終,以“科學發(fā)展觀”作出了理論回答。
比如晉江的科學發(fā)展經驗。在改革開放前,晉江被稱為“地瓜縣”,土地貧瘠,又沒有工業(yè)支撐,非常貧窮,是個典型的農業(yè)縣,地瓜是群眾果腹的主要農產品。改革開放的開啟,對于晉江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革新,從一個貧困農業(yè)縣蛻變成為全國百強縣。但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沖擊,晉江陷入發(fā)展瓶頸,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針對新問題,多次下到企業(yè)、基層、社區(qū)、農村開展專項調研,尋求破解之法。在充分調研晉江改革前后發(fā)展情況的基礎上,概括出以“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為核心內容的“晉江經驗”,并發(fā)表理論文章《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fā)展——關于晉江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調查與思考》,引起巨大反響?!皶x江經驗”的提出,對于福建省的區(qū)域經濟科學發(fā)展有重大的指引、借鑒作用,也是全國區(qū)域經濟科學發(fā)展的航向標。
2003年春,我國發(fā)生非典型肺炎疫情。胡錦濤圍繞疫情后經濟發(fā)展,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調研,在廣東省調研期間,胡錦濤要求大家要抓機遇,創(chuàng)優(yōu)勢,實現更好更快發(fā)展。這是首次提出全面發(fā)展觀,也就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思想。
我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調查研究突出特點是:舉全黨之力進行調查研究,推動事業(yè)進步。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調查研究對于我們黨的事業(yè)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只有當全黨上下以調研開局來做工作,才能使我們的決策部署符合具體實際的要求,往往錯誤的決策都是源于調查研究的缺失,主觀主義盛行,其結果必將給我們黨的事業(yè)造成巨大損失。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標志著延安整風的正式開始。報告并沒有單純就學習談學習,全文貫穿著大力提倡調查研究。文章圍繞“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這個論點,通過列舉黨員領導干部調查研究不足,進而指出“只有建立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學習,才能真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弊源死_了全黨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為了對調查研究活動進行規(guī)范,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兩份文件,同時還專門設立主管調查研究的機構:中央調查研究局,這一重要舉措使得調查研究成為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制度。這個專門的調查研究機構,規(guī)格是非常高的,由毛澤東同志任主任,主管這項工作,任弼時同志任副主任,這足以說明黨中央對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視。所以,在當時的延安,黨員干部“凡事先做調查研究”蔚然成風。
1958年前后,全國上下都迫切希望改變我國各方面落后的現狀,但由于各級黨組織缺乏調查研究,對實際情況不熟悉,所以導致“浮夸風、瞎指揮”盛行,并釀成了一系列嚴重問題,給剛剛起步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帶來了巨大損失。為了解決系列嚴重的問題,1961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要求“全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睘榱隧憫?,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紛紛下沉。1961年5月,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就“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暴露出來的問題,在湖南蹲點調查44天。當劉少奇一行來到東湖塘王家灣公社的時候,遠遠就看到了公社路口掛著“萬頭豬場”的牌子,非常大氣,于是他走下吉普車到豬場查看,但到了豬場,卻發(fā)現只有幾頭干癟瘦小的豬,為弄清情況,劉少奇臨時作出決定,要在豬場的飼料房里住下,這一住就是6天6夜,最終在深入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摸清了萬頭豬場背后的“浮夸風”是怎么刮起來的。再比如,在公社的山林調研農業(yè)種植情況時,劉少奇邊走邊看,過程中發(fā)現路邊的沙地上有一堆風干了的人的糞便,他蹲下靠近,仔細翻看,過程中竟然伸手拾起地上的棍子,撥弄開那堆糞便。他發(fā)現糞便里都是一些糠和粗糙的纖維物組成。農村出身的人都知道,只有吃糠的豬,糞便才是這樣。他痛惜地說:“假如有糧食,老百姓怎么會去吃糠??!農民吃飯已經成了大問題!”正是因為劉少奇同志深入群眾、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作風,科學準確的調查方法,使得其獲得大量農村的一手資料,為我們黨調整制定符合農村發(fā)展實際的政策,服務農民積極生產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進入新時代,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作為一種全黨上下的工作制度和慣例被廣泛使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凡是出臺重大決策,都是建立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熟知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等重要文件和決定,都是建立在廣泛調研基礎之上的。
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例,這樣一份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是如何起草的?眾所周知,黨的二十大是我黨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關于二十大,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了三個“事關”強調大會的重要性: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么重要的黨代會,他的報告是如何起草的呢?可以說“調研、起草,再調研、再起草”,把調查研究貫穿起草工作始終。而二十大報告起草工作的一大亮點就是網絡調研。習近平總書記于2022年2月作出重要指示,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在4月15日至5月16日一個月的時間里,群眾可以通過在國家主要媒體開設的專欄以及在各大城市的公眾場合宣傳中提出意見建議。活動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參與,共計收到群眾建議逾854.2萬條。這樣大規(guī)模、深入群眾、內容翔實的網絡調研,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有效的參考和啟發(fā)。所以,在大政方針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深入調研、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是貫穿始終的,新時代調研先行的工作機制已經建立起來。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調查研究作為科學民主決策的依據,不僅是領導或個人的事情,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只有在全黨形成調研合力,才能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發(fā)展,這對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