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慢阻肺的確診和疾病嚴重程度分級,需行肺功能檢查。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吸人沙丁胺醇)后的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和(或)用力肺活量小于70%,即診斷為慢阻肺。
一般來說,吸煙、職業(yè)粉塵和室內生物燃料暴露,以及居住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qū)的35歲以上人群,都建議進行肺功能篩查,以便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發(fā)病率高達14.3%,必須引起中老年人的重視。
慢阻肺早期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咳痰,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因而常被人忽視。隨著病程延長,肺功能逐漸下降,會因氣短、活動耐力受損甚至喪失勞動能力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慢阻肺分為穩(wěn)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急性加重期是指在規(guī)范用藥的情況下,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加劇,或者出現(xiàn)黃膿痰。慢阻肺的急性加重、住院與死亡率呈明顯的季節(jié)性,每年秋冬季因急性加重而住院的人數比夏季多30%。
研究發(fā)現(xiàn),慢阻肺一旦發(fā)生便不易治愈。因此,在生活中注意預防和延緩病情發(fā)展重于治療。在此,建議通過“二行動”“六重視”為身體健康保駕護航,減少急性發(fā)作,延緩肺功能的下降速度。
1.疫苗接種行動在沒有相關疫苗接種禁忌證的情況下,建議慢阻肺患者在每年秋季前接種一次流感疫苗;4~6年內未接種過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患者應再次接種;新冠病毒流行期間接種新冠疫苗。研究表明,40%~60%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病例是由呼吸道細菌感染引起,30%由病毒引起,5%~10%由支原體或衣原體等非典型病原體引起。國內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接種流感和肺炎疫苗能明顯減少慢阻肺患者的急性發(fā)作和病死率。慢阻肺患者呼吸道新冠病毒結合受體數量比普通人群明顯增多,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遠高于普通人群,故新冠疫苗接種也是必需的。
2.肺康復行動最簡捷有效的肺康復鍛煉方式是縮唇呼吸。建議每天進行3~5次縮唇呼吸,每次10~15分鐘。具體做法為用鼻腔吸氣,呼氣時口唇如吹口哨狀,放慢呼氣速度,適當延長呼氣時間,可以自己默數1、2、3、4、5、6。長期慢性炎癥導致支氣管管壁僵硬、塌陷,使等壓點上移引起小氣道提前閉合,是導致慢阻肺患者氣流受限和肺泡內功能殘氣量增加的根本原因。堅持規(guī)律的縮唇呼吸鍛煉,可以使呼氣時氣道內保持一定的壓力,從而對抗小氣道的提前閉合。
1.重視自我管理和監(jiān)測以疾病日志的形式,把自己對疾病的感受和體驗,用藥、飲食、鍛煉及氧療等情況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便于就診時和醫(yī)生進行更好地溝通,讓醫(yī)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日常情況,有利于治療藥物個體化設計和調整。疾病日志的書寫也是自己情緒宣泄的一種方式,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當出現(xiàn)咳黃膿痰、咳嗽咳痰比平時增多,活動后氣短、喘息或者胸悶加重,鞋不合腳(可能腳背出現(xiàn)水腫),睡覺時需不斷墊高枕頭或者半夜會因胸悶氣短而醒來,需要坐起來甚至雙腿垂于床沿才能緩解、手腳冰冷等情況,意味著慢阻肺急性加重或者心臟功能受損,需及時就醫(yī)調整用藥或者住院治療。
2.重視持續(xù)戒煙吸煙會減少呼吸道的自凈功能,降低氣道的抵抗力,從而導致慢阻肺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時也導致患者肺功能的加速下降并且增加死亡率。重視持續(xù)戒煙,包括避免接觸二手煙,是慢阻肺防治的重中之重。建議患者去戒煙門診進行咨詢,必要時行尼古丁替代治療。
3.重視室內通風和御寒室內定期通風換氣是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及時增添衣服,必要時佩戴帽子和手套以及加強對鼻子局部的保護是另一關鍵措施。慢阻肺患者應少去人流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外出時正確佩戴口罩,有利于減少感染風險。在空氣相對靜止的室內,帶有細菌、病毒的飛沫會在空氣中飄浮,所以勤通風換氣能有效預防慢阻肺發(fā)作。研究表明,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在7~8攝氏度和較低的相對濕度(20%~30%)下存活時間更長。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4.3%,普通感冒的風險會增加2.1%,咽喉痛的風險會增加2.8%??赡艿脑蚴抢淇諝馐贡巧掀ぜ毎鋮s,抑制了氣道纖毛黏液清除功能,或降低了白細胞吞噬活性,所以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注意防寒。
4.重視吸入藥物使用方法的正確性慢阻肺需要長期使用抗炎和支氣管擴張劑等吸人制劑,正確的吸人方法至關重要。需要掌握藥物吸人時的動作要領,做到手眼協(xié)調,要充分理解藥物吸入時的吸氣流速和藥物在支氣管內沉積率呈正比,注意掌握正確的藥物吸人方法。吸人藥物使用方法的正確與否決定了治療效果的好壞。在配藥時,建議在醫(yī)生面前演示自己的藥物吸人過程并接受指導,以便采取正確的吸入方法。
5.重視科學規(guī)律的運動與飲食營養(yǎng)穩(wěn)定期患者應由呼吸科醫(yī)生評估后進行運動指導,根據肺功能情況和有無冠心病、高血壓等合并疾病,進行不同程度、強度和持續(xù)時間的有氧運動鍛煉,如步行、太極拳、慢跑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天早晨的戶外鍛煉時間不宜過早,陰雨天不宜進行戶外鍛煉。過早進行戶外鍛煉時,不但室外氣溫較低容易受涼,濕度和PM2.5濃度也相對比太陽升起后要高。要注重飲食的均衡性,在清淡飲食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優(yōu)質蛋白,如新鮮的魚、瘦肉、雞蛋、牛奶等,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紅薯等高淀粉類、豆類及豆制品等易產生腸道氣體食物的攝人。腸道產氣增多會導致腹腔內壓力的增高,限制吸氣時膈肌的下移,進而影響呼吸功能。
6.重視合并疾病的治療如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慢性腎病等合并疾病的患者,需重視同時加強對合并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