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金妙,我和幾位小伙伴利用業(yè)余時間運營著一個名叫“有趣的制造”的公眾號,通過動圖帶大家看懂各種物件的制作過程。我們還出版了一套關于機械設計的繪本《有趣的制造》,通過展現(xiàn)不同物品的制作過程,幫你建立起和世界更深層的聯(lián)系。
好奇心與分享欲
我有非常重的好奇心,也有非常強的分享欲。對做設計的人來說,這是很好的品質。新的東西對我來說,不是壓力而是養(yǎng)分,它們支撐著我每天想趕緊睜眼醒來工作。
我本科學的是機械設計,但畢業(yè)后并沒有選擇成為一個初級工程師,然后“打怪升級”成為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因為我在填高考志愿時,就沒想這么遠,我只是想探究一直縈繞在心頭的好奇——我們周圍的世界是怎么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從小就特別愛分享,知道了點什么,就想趕緊和親朋好友聊一聊。隨著年歲漸長,我的好奇心不但沒有被時間磨滅,反而越發(fā)旺盛,自然就想著憑本事去一探究竟了。
我喜歡機械領域的知識,它們完美地回答了我對“物從何處來”的好奇。我把學到的專業(yè)知識寫成科普文章,分享給更多人,如此一來,我的分享欲也得到了滿足。這些學科知識支持我參加各類機械設計大賽,造物的樂趣又反哺我更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yè)知識。
大學四年,我在網(wǎng)上積極寫著機械設計領域的興趣文章,沒想到被果殼網(wǎng)的編輯們看中了,他們問我想不想來做科普工作,真是不期而遇的意外之喜。就這樣,我從浙江的一個小城背上書包去了北京實習,正式開始了科普的職業(yè)生涯。
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我哪里會信“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實踐過才懂,這個“有準備”指的是不用刻意準備。你平時是什么樣的人,你在生活里留下什么痕跡,機會就會和這些痕跡發(fā)生交互??蛇@也不是坐等天上掉餡餅。當你不滿意當下的環(huán)境時,當然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尋找機會。在找機會的過程中,別泄氣,保持學習,讓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等機會來到的時候,你還是那個機靈的你,船到橋頭自然直。
終身學習與活力
工作以后,我發(fā)現(xiàn)周圍做科普的同事們都特別厲害,他們見多識廣,博聞強識。我第一次吃的火雞,是去澳洲學食品工程的同事玉子在公司的廚房里搗鼓出來的;我第一次吃的木薯,是剛從非洲科考完的史軍老師帶回辦公室的……有太多的新奇體驗,都是這幫走南闖北熱愛科學也熱愛生活的同事帶我領略的。而且無一例外,他們都很愛學習,讓我好生羨慕。
2010年左右,全球興起了一股大規(guī)模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開課熱潮,我坐在家里就能學到來自世界各大頂尖大學的知識。突然之間,學習就和去菜市場買菜一樣方便,只要你有心去學。在讀大學和剛工作的那幾年,我自學了十來門稀奇古怪的課程: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法醫(yī)學概論、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的平面設計、衛(wèi)斯理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密歇根大學的模型思維、復旦大學的微電影創(chuàng)作……整個世界的圖景在我面前緩緩打開。一開始,我的學習還只是基于興趣,后來就自然而然把它們用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里。
保持著學習,維持著活力。到工作第六年,攢下一筆積蓄后,我又自然產(chǎn)生了出去留學的念頭。留學申請并非一帆風順,但憑著一股韌勁與活力,我也跌跌撞撞地考過了語言,申請了學校,讀完了碩士,出版了繪本。在倫敦拿下設計學碩士學位后,如今的我正在香港做和創(chuàng)造性有關的跨界研究。
自由地探索
職業(yè)選擇,不是一眼望到頭的路。比如我自己,大學時接受的是工程師培養(yǎng)教育,但為了把知識分享給更多人,我選擇到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工作。而工作數(shù)年后,我轉到設計領域,從事創(chuàng)新研究。一切都在變化,不是一開始就規(guī)劃好的,但走到今天,我反而很滿意這條自我探索的路徑——我已經(jīng)可以用學術觀點 thinking through making(邊做邊思考)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自由探索,不僅是我們創(chuàng)作者需要具備的素質,更是人生之旅中最好的狀態(tài)。就好比做一個設計項目,如果剛開始腦子里已經(jīng)有了一個過于具體的目標,那你接下來只會用一堆素材去實現(xiàn),就失去了探索的觸手。而我所認為的自由探索,是一步步走,邊走邊看。你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做出什么東西,你會觸達很多不了解的領域,摸索著到達一個從未有過的新高度。
我推薦大家準備一個靈感本,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打動你的有趣設計或靈感記錄下來,每隔一段時間就翻看。時間會幫你大浪淘沙,那些過了很久依舊讓你好奇的想法,會被你慢慢內化。你和友人們經(jīng)常交流分享,會進一步助你聯(lián)想。而學習能讓你時刻保持活力,有動力對世界持續(xù)探索。
這便是我這些年工作和學習的體驗。雖然我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卻能夠保持底氣一直走下去,這大概是32歲的我,想與你分享的內容了。當然了,每個人都只能成為自己,如果誰告訴你人生是有標準答案和路徑的,要小心是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