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梅英
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低效、單一等問題。在聆聽了余映潮老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閱讀教學案例后,筆者感受頗深。余老師從課型創(chuàng)新、情境創(chuàng)設兩個層面分別設計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開頭”三個板塊,帶領學生深入解讀該文。第一板塊,強調(diào)生活給人的打擊,讓我們學會堅強面對;第二板塊,我們欺騙了生活,表現(xiàn)為人對生活的不負責,如自暴自棄、自甘逃避等;第三板塊,指引學生要自信自強,勇敢直面生活。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僵化、無序的格局,將文本解析成不同塊狀組合用以調(diào)控教學節(jié)奏,讓閱讀教學變得有條不紊。當然,也有研究者對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方法提出質(zhì)疑、批評,認為板塊式教學方法實則是對文本的武斷割裂。筆者認為,作為一線教師,要樹立辯證的教學理念,客觀、全面地評判板塊式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取其長,補其短,推進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走向深入。
一、余映潮板塊式教學方法的內(nèi)涵
板塊式教學方法是余映潮老師對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和歸納,余老師認為,板塊式教學方法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一種教學思路或者教學設計方法。在《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中,他強調(diào):“教學思路是對課堂教學的總體安排,包括課堂如何開始,設計哪些教學步驟,以及如何順著教學流程一步一步推進,最終至結束?!苯Y合某一課文,余老師從不同視角對該課文進行了解讀,劃分了塊狀教學內(nèi)容,每個板塊指向某一教學重點,多個板塊有序組合,以完成課文教學。
余老師指出:“在對課文解構時,所謂的不同設計視角可以是文本章法結構,可以是情感體驗。但每個板塊并非隨意、無序設置,而是帶有一定的目標性,遵循相應的課程教學邏輯來展開。板塊與板塊之間,注重問題的銜接,多個板塊組合教學,幫助學生讀懂文本?!庇纱丝梢姡诎鍓K設置中,板塊的數(shù)量也非多多益善,板塊設置過多會使人覺得教學設計寬泛,沒有側重點。板塊設置過少,不利于學生掌握部分知識點。因此,在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一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建議設置三個板塊,讓學生從“美在這一句、美在這一段、美在這一筆”三個視角品析、品味、欣賞散文,這樣學生的閱讀思路就清晰明了了,教學重點也突出了?!独恰肥且黄难晕?,筆者建議設置四個板塊:一讀梳理文本脈絡,二讀體味故事波瀾,三讀品析精妙語言,四讀知曉寫作手法。當然,在講授長篇小說、文言等課文時,教師還要結合篇幅及內(nèi)容設置更多板塊,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余映潮板塊式教學方法的特點
余映潮老師提出的“板塊式”教學是塊狀內(nèi)容的組合,塊與塊之間是相對獨立的,但也是相互關聯(lián)的。
(一)優(yōu)化閱讀內(nèi)容,把握清晰的教學結構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教學設計要清晰,側重點要明確,要便于學生一目了然地完成學習任務。板塊式教學方法利用不同的板塊,將教學目標與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使閱讀教學過程更加清晰、有序。例如,《賣油翁》是一篇文言文,字、詞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改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步驟雜亂等問題,筆者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優(yōu)化,設置了六個板塊:一是校字音,二是讀字詞,三是譯文句,四是解疑難,五是演情景,六是背全文。這樣該文的教學思路瞬間就明晰起來了,學生通過板塊式教學方法就能逐步掌握所學內(nèi)容。板塊式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滿堂灌教學的弊病,優(yōu)化、提煉后的教學內(nèi)容極大地提高了閱讀教學實效性。
(二)靈活設置閱讀內(nèi)容,突出可操作性
板塊式教學方法實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的重整與優(yōu)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文章內(nèi)容靈活設置板塊數(shù)量。例如,在講授《賣油翁》一文時,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設置“品析、積累、背讀”三個板塊;可以設置“正字音、明詞意、析文句、背全文”四個板塊;還可以設置“說詞意、譯文句、析內(nèi)容、演情景、背全文”五個板塊;也可以根據(jù)語文知識點,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重整,利用多個板塊組合,讓教學設計更具操作性,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明確板塊邏輯關系,確保教學井然有序
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確保教學任務層層遞進、逐步解決。從板塊的選擇和設定上,靈活性并不代表每個板塊都是隨意設置的,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緊扣教學內(nèi)容,把握學情狀況,在深思熟慮后敲定板塊,明確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關聯(lián)性與合理性。板塊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lián)系,這才是板塊式教學方法的精髓所在。例如,在講授《馬說》一課時,筆者設置了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辨讀字詞,教師重點講解、辨析文中的字詞,特別是讓學生明白單個字詞的意思;第二個板塊是析讀文意,學生掌握了字詞意思后,要閱讀課文,讀懂文意;第三個板塊是品讀文情,學生要深入閱讀文本,感悟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道理。這三個板塊看似相互獨立卻又層層銜接、遞進,前者為后者做鋪墊,后者是前者的積淀和延伸。學生從識讀字詞到了解整篇文意,再到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由淺入深,讀懂全文。
(四)關注學生閱讀體驗,激活自主意識
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合作的教學過程。余老師認為,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推動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閱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的不同需求,倡導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三、板塊式教學方法在不同文體中的運用
一種教法的辯證運用就是要立足文體的獨特性,綜合分析看其是否適用。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小說、散文、詩歌等文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師解讀不同文體時,可以嘗試用板塊式教學方法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在小說教學中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
小說是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jié)一般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部分。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在小說中應用板塊式教學方法時,教師要綜合剖析小說文體的寫作特征。不同小說敘述視角不同,如《臺階》是從兒童視角敘述的;《孔乙己》是從“酒店伙計”視角敘述的。在敘述節(jié)奏方面,所敘內(nèi)容也有所側重,如《社戲》共講述了七件事,重點寫了看戲前、看戲途中、看戲時、看戲后等四件事。在敘述方式上,有順敘、倒敘、插敘之別,如《故鄉(xiāng)》采用順敘、插敘交替方法展開故事。因此,教師要結合小說內(nèi)容,找準關鍵點,合理劃分板塊,確保重點突出、邏輯嚴密。以《范進中舉》為例,小說主要結合范進中舉這一事件,就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原因分析揭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閱讀教學的重點是人物分析,筆者是從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方面展開教學的,考慮到該文為節(jié)選片段,筆者還為學生滲透了整體閱讀觀?!斗哆M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范進熱衷于科舉,歷經(jīng)多次考試后考中舉人,卻因喜不自勝而發(fā)瘋,后在老丈人的一巴掌下清醒了過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還為學生拓展了相關篇章內(nèi)容,并設置問題:范進多次未中,為何這次能中?范進中舉前后生活有何變化?讓學生思考小說的前因后果,從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另外,胡屠戶的刻畫也是一個亮點,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就胡屠戶的形象提出不同的觀點。有學生認為胡屠戶是個善良的人,在范進中舉后提著大腸、酒來祝賀,也尊敬范進的母親。有學生認為,胡屠戶的形象、行為有一定合理性,其態(tài)度變化與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傳統(tǒng)思想有關。對學生的個性解讀,筆者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尊重,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解讀課文,發(fā)表獨特見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二)在詩歌教學中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初中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時代不同,在語言、結構、情感表達等方面有一定差異性。但總體而言,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感知詩歌的人文情感,豐富學生內(nèi)心世界,提高學生審美修養(yǎng)。教師在詩歌中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時,重點要從讀、品、寫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是讀詩歌。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中感受詩歌的意境、情感。詩歌語言是按照特定的聲調(diào)、韻律排列起來的,讀之朗朗上口,品之回味無窮,朗讀詩歌,不僅要能讀,還要會讀,更要讀對。教師可以應用余老師歸納的四種閱讀法(朗讀、譯讀、背讀、說讀)指導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提升閱讀理解力、領悟力、表達力。第二是品析詩歌。詩歌閱讀要重視“品”,讀從口出,品在心上,心口相應,才能相得益彰,詩歌的意蘊、內(nèi)涵需要從品析中獲得。教師應從語言、形式、意象、意境等方面指導學生品析詩歌,可以采用加減法、替換法、修改法等方法品析詩歌的語言;可以從結構美、音樂美、畫面美方面品析詩歌的形式;可以從詩人的情感寄托、特殊寓意中來解讀詩歌的意象。第三是詩歌寫作。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挖掘詩歌的寫作方法、技巧,從中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提升學生的詩歌寫作能力。
(三)在散文教學中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
散文是一種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語言優(yōu)美,常見的有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敘事散文側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運用象征和比擬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哲理散文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敘事散文往往通過典型事件抒發(fā)某種情感,敘事散文通常具有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例如,在講授《秋天的懷念》一課時,筆者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設置了讀懂文意、讀懂深情、讀懂作者三個板塊,讓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梳理主要人物、情節(jié),通過文章對母親的描寫,感受作者的真摯情感。哲理散文是通過散文的形式來傳達某一哲理,啟發(fā)人的思考。在解讀抒情散文時,教師要把握好語言、形象、意蘊、情感等維度。又如,《春》一文充滿了敘不完的詩情、看不盡的畫意。它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交融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文章通過描寫春景表達了作者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講授《春》一文時,筆者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設置了三個板塊。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二是再讀課文學習鑒賞春之美景,三是發(fā)揮想象感受語言妙筆生花。哲理散文根據(jù)內(nèi)容可分為愛情哲理、生活哲理等。哲理散文并不局限于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過程,更多的是借助感性的具象表達某種哲思。再如,在講授《永久的生命》一課時,筆者運用板塊式教學方法設置了三個板塊。一是厘清文本思路,二是梳理文本結構,三是解讀文本意圖。此外,筆者在散文教學中應用板塊式教學方法時,特別注意因文而異,對于篇幅較短的散文,筆者在板塊設計上細化層次,增加視角,如關注語言、寫法、修辭等,對難度較大的散文,取其重點,找準精華,如感知散文的親情,把握散文的語言特色等。
四、對余映潮板塊式教學方法的辯證思考
(一)余映潮板塊式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板塊式教學方法有三方面優(yōu)勢。第一,契合新課改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余老師板塊式教學方法非常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強調(diào)通過問題啟發(fā),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板塊式教學方法從朗讀、鑒賞、寫作等板塊銜接上,促進讀、說、寫等聯(lián)系,兼顧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獲得。第二,符合學生認知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學生認知結構與邏輯思維,設置板塊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出發(f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從真實的閱讀體驗中獲得知識。第三,簡化教學過程。教師從課文解析中提煉教學重難點、關鍵點,以板塊的形式重組課文,主題突出了,教學思路明了,閱讀過程更簡化了。
(二)余映潮板塊式教學方法的劣勢
當然,筆者也對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方法進行了思考,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四方面。第一,人文性分割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分為幾個板塊,存在割裂課文整體的不足,會使學生忽視課文的線性關系,如果板塊分割不當,還會影響閱讀教學的完整性。第二,忽視基礎知識教學。教師應用板塊式教學方法時,容易忽視基礎知識教學,從而陷入“走過場”的窠臼。第三,缺乏學生質(zhì)疑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問題、話題的引領,學生主動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少,多數(shù)活動圍繞問題展開,學生的質(zhì)疑意識難以發(fā)揮。第四,預設與生成存在矛盾。板塊式教學方法雖然強調(diào)板塊之間邏輯遞進關系,教師主導的課堂活動預設過多,生成不足。
總之,板塊式教學方法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讓教師多了一種選擇,但板塊式教學方法并非適用所有文本,其也有一些不足。因此,教師要辯證地看待板塊式教學方法,認真權衡其優(yōu)劣勢,以便合理、恰當?shù)剡\用。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zhèn)官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