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要] 本文從空間開放性、學科聯動性、德育承載性三方面描述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蘊特質,通過深挖各學科愛國情懷教育、社會生活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等德育因子,以高中數學學科為基礎,對高中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循徑導行,從而實現融學習、實踐、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社會教育。
[關鍵詞] 跨學科學習;高中教育;主題學習;教學路徑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以某一研究問題為核心,以某一學科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與“生活即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均指向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梢?,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我們要打破學科壁壘,實現深度學習,強化協同育人。
一、厘清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根基特質
以高中數學為例,教師在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時,要立足數學學科,積極挖掘數學學科中的跨學科知識點,拓寬教學路徑。以下三方面有助于厘清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蘊特質:
1.空間開放性。空間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學習形式、作業(yè)與練習、課堂評價等方面,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tài),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不把學生束縛在書本里,而應該引導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習、應用。例如,立體幾何授課中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空間想象能力,除了借助適當的模型外,教師還需要利用具體場所。對于“二面角的大小關系”這一教學難點,需要學生從具體實物中找到靈感,除了模型演示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實物展示。最簡便的展示地點就是教室,黑板所在的墻面和地面為一個二面角,門所在的平面(可移動)和門所在的墻面為另一個二面角,隨著門的開關幅度的變化,不難發(fā)現,這兩個二面角的大小不確定。如此,基于開放空間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能夠給予學生具身化的認知體驗,實現教與學的提質增效。
2.學科聯動性。跨學科主題學習為學生提供并創(chuàng)造了感受和認識數學與科學、技術、經濟、金融、地理、藝術等學科靈活融合的機會。教師可以嘗試挖掘數學與其他學科有關聯的內容,找到學科之間的交集,呈現學科聯動式的跨越,使各學科學習聯系更加緊密。
以下列不等式應用為例:若0<a<b,c>0,則ab<a+cb+c。此不等式在數學上不難推導,但可以用化學知識更好地來解釋這個生活原理:將a、b視為糖和糖水,c視為再加入的糖,ab表示糖水的濃度,a+cb+c即可表示再加入糖后的糖水濃度,加了糖后糖水的濃度大于原來糖水的濃度。這個例子將數學中的不等式和化學中的溶液濃度兩方面的知識有機聯動,學生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獲得了具象化知識,對其再抽象、再表述,這樣就能讓學習真正貼近生活。
3.德育承載性。新課標十分注重學科知識在育人方面發(fā)揮的功效和作用。一方面,學科承載的德育價值需要教師主動挖掘、揭示和提煉,并且滲透到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會對自身的言談舉止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檢查,對自身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是否良好、規(guī)范進行全面的審視。由此可見,跨學科主題學習承載了多學科、多元化、多維度的德育內容,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創(chuàng)新等必備能力,引導他們積極關注社會,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
二、深挖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德育因子
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無痕融入顯性德育內容,充分挖掘隱性德育資源,智慧捕捉自然生成的德育因子,做到和合共生、守正創(chuàng)新。高中每門學科都可以滲透愛國情懷教育、社會生活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這些正是跨學科主題學習中重要的德育因子。
1.愛國情懷教育。愛國情懷教育既是新時代育人的起點,又是中小學思政教育的重點。教師需要轉變教育理念,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科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挖掘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關聯點,做到自然滲透,從而強化學生愛國意識,形成全員、全程、全學科參與的教育格局。
2.社會生活教育。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需要在知識、能力、品格、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做好準備。跨學科學習將學生、學科和社會生活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既有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又有學校教育的自覺特征,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科學習中了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未來從事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知識和能力上的支撐。
原油作為“工業(yè)血液”“黑色黃金”,其價格的波動牽動著整個化工產業(yè)甚至世界經濟。小李在某段時間內共加油兩次,這段時間燃油價格有升有降,現小李有兩種加油方案:第一種方案是每次加油40升,第二種方案是每次加油200元,哪一種方案更劃算?這個問題較難,涉及物理中的密度問題、化學中物質成分問題、生物學中石油與生物質的關系、地理中的石油資源問題、政治中的油價漲跌的經濟學問題,同時這又是一個具體的生活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此次跨學科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從不同的學科來分析這個問題,也可以讓其他任課老師通過微視頻或者現場講解的方式,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深入理解這些問題后,再回過來解決數學問題。這樣,學生既能鞏固分式方程的求解技巧,又能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利用學科知識,創(chuàng)造性解決真實問題。這就是我們倡導的融學習、實踐、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教育。
3.生態(tài)文明教育。高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通過教育教學工作培養(yǎng)青少年的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高中生物學課本中有一幅生態(tài)工程的題圖,這是一個很好的德育素材:干裂的土地、赤紅的荒山、一棵小幼苗的上方是地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張圖意味著不斷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們反思危機,從而提出新的發(fā)展觀念——生態(tài)工程,它代表著希望。同時,這張圖折射出經濟發(fā)展必須符合生態(tài)規(guī)律,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谶@一德育素材,將之適當加工,替換與改編教材練習中的傳統(tǒng)題目,在高中數學“函數的應用”教學中充分彰顯生態(tài)文明的德育主題。學科教師可以挖掘德育元素,跨學科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系統(tǒng)的知識教育,喚醒學生對環(huán)境行為做出科學的判斷,將內化的知識外顯為正確的生態(tài)觀。
[參考文獻]
[1]孟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何為與可為[J].基礎教育課程,2022
(11).
[2]羅新兵,趙燕子.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學與思[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