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宇
(唐山園林科學研究所 河北 唐山 063000)
紫葉李和紅葉碧桃作為重要的彩葉樹種,觀賞價值很高,在園林綠化工程中應用廣泛。目前,對彩葉樹種的研究領域主要在彩葉樹種種質資源、彩葉樹種分類、品種的地區(qū)適用性、新品種選育、樹種的配置方式和原則、彩色樹種遺傳機理等方面[1]。隨著紫葉李和紅葉碧桃在園林綠化中的廣泛應用,其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也隨之增加,主要的病蟲害有黑斑病、流膠病、穿孔病、紅蜘蛛和蚜蟲等[2]。紫葉李和紅葉碧桃的穿孔病有細菌性穿孔病和褐斑穿孔病2 種,徐志鴻[3]和袁麗紅[4]對細菌性穿孔病的發(fā)病癥狀、發(fā)病規(guī)律等進行了報道;蔡凌云[5]對紅葉碧桃流膠病進行了報道。目前,關于紫葉李和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的研究極少,為此,對紫葉李和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進行田間農藥防治試驗,探討有效的藥劑防治方法,可減少經(jīng)濟損失,對未來紫葉李和紅葉碧桃在生產(chǎn)實踐上的應用提供一定基礎。
1.1 試驗材料及對象。①試驗對象:選擇唐山市大釗公園和西外環(huán)綠化帶的紫葉李和唐山市西外環(huán)綠化帶的紅葉碧桃作為試驗對象。②試驗藥劑:見表1。
表1 試驗用殺菌劑信息
1.2 試驗設計。試驗設8 個處理和1 個空白對照,見表2。每個處理設3 個重復,共27 個小區(qū),每小區(qū)2株植株,留有保護行。各處理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
表2 試驗藥劑處理
1.3 試驗方法。于2020 年6 月5 日開始施藥,間隔10 d 再施藥1 次。施藥量如表2。使用電動噴霧器進行葉面噴施,要求噴施均勻周到。
1.4 調查方法。分別于2 次施藥后10 d 進行調查,記錄各小區(qū)植株發(fā)病情況,并分級記載,計算每次施藥后的防治效果。褐斑穿孔病的病情分級標準:0 級,全葉無病斑;1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 ~15%;5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6% ~25%;7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 ~50%;9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或落葉。病情指數(shù)= Σ(各級代表值×該級病葉數(shù))/(調查葉片總數(shù)×最高級代表值) ×100%;防治效果= (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 處理區(qū)病情指數(shù))/ 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100%。
1.5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Excel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2.1 不同處理對紫葉李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效果。由表3 可以看出,施藥后的處理小區(qū)病情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表明藥劑處理對防治紫葉李褐斑穿孔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不同農藥制劑或同一藥劑不同濃度對紫葉李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并且主要成分含量相同的藥劑,生產(chǎn)廠家不同,防治效果也不相同,其中以處理1(300 倍的二氯異氰尿酸鈉)的防治效果最好,隨著時間延長和噴藥次數(shù)增加,其防治效果也在增強。其它處理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表3 不同處理對紫葉李褐斑穿孔病防治效果
2.2 不同處理對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效果。由表4 可以看出,施藥后的處理小區(qū)病情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表明藥劑處理對防治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具有一定的效果。不同農藥制劑或同一藥劑不同濃度對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并且主要成分含量相同的藥劑,生產(chǎn)廠家不同,防治效果也不相同,其中以處理1 和2(A 二氯異氰尿酸鈉)、處理7 和8(D 二氯異氰尿酸鈉)的防治效果最好,隨著時間增長和噴藥次數(shù)增加,其防治效果也增強。處理3(代森錳鋅1500 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差。
表4 不同處理對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防治效果
通過對紫葉李和紅葉碧桃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顯示,只有二氯異氰尿酸鈉300 倍液對紫葉李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效果較好,且藥效比較穩(wěn)定,優(yōu)于其它各處理;二氯異氰尿酸鈉的各個處理對紅葉碧桃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效果均良好且穩(wěn)定。綜合2 種植物的田間藥效試驗,以稀釋300 倍的二氯異氰尿酸鈉(A)防治褐斑穿孔病的效果最好,建議進一步試驗,并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