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
目前,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因其獨特的價值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實施主題閱讀教學時應明確減負增效這一目標,并在一要求的引領下開展閱讀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切實提高閱讀教學效益。
在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確立閱讀主題后,應認真落實讀寫結合策略,以讀帶寫,綜合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比如,《東方之珠》《長白山的冬天》《海濱仲夏夜》等文章,都是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主題,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引導學生總結幾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標記出文章中的優(yōu)美詞句及經(jīng)典片段,并指導他們利用學到的知識進行仿寫練習,將自己去過的城市或景點的美麗景色描寫出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以閱讀為輸入途徑,將寫作作為輸出途徑,通過讀寫高效結合,實現(xiàn)對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以此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積累語文知識,從而全面提升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以閱讀的主題為核心開展趣味教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感受外面的世界,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帶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對閱讀主題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學《秋游》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可以設定“走進自然”的閱讀主題,開展實踐拓展,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自己眼中的自然美景。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式,還能深化學生對“走進自然”這一閱讀主題的理解。又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美麗,讓學生了解像小興安嶺這樣美麗的地方還有很多,只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能親身體驗自然的美麗,從而建立起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意識。
采用主題閱讀教學方法,確定閱讀主題是重要的一環(huán)。在確定主題時,語文教材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師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托,站在教材的角度提煉出適合的閱讀主題。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必須深度挖掘教材內(nèi)容,以確保提煉出的主題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另一方面,閱讀素材還可以來源于生活實踐。
比如,針對“節(jié)日和風俗習慣”這一閱讀主題,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了解每一個學生想要了解的節(jié)日和習俗。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吃湯圓,他們希望了解元宵節(jié)的由來和風俗;有的學生喜歡放鞭炮、看煙花,他們對春節(jié)這一重大節(jié)日的探究欲望比較強烈;有的學生喜歡吃月餅,他們更想了解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風俗。教師便可將這些節(jié)日的具體介紹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又如,教師在教學《黃山奇石》時,很多學生可能沒有去過黃山,通過課文的描述,學生難以了解具體的黃山景色。這時,教師便可提前準備一些與黃山有關的圖片或視頻,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為學生進行播放,讓學生直觀感受黃山的美麗景色,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
實踐證明,通過主題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單純依靠增加作業(yè)量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是無法實現(xiàn)的,閱讀、再閱讀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便是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合理的閱讀教學計劃。
比如,在學習《坐井觀天》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列舉一些眾所周知的寓言故事,如《聰明的小羊》《城里老鼠和鄉(xiāng)下老鼠》《會搖尾巴的狼》等,讓學生明確需要收集什么樣的資料,之后按照教師的引導,通過多種渠道尋找更多的寓言故事,借助這種方式使得學生搜集資料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在對課文展開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寓言故事,并將寓言故事與課文教學內(nèi)容相融合,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主動性。學生在收集寓言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能積累主題閱讀素材,同時還能夠促進自身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所以說,如果學生沒有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收集課外閱讀材料,便會削弱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也就難以提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
要想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創(chuàng)新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技巧,減輕學生閱讀壓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內(nèi)容,并一味讓學生將時間與精力花費在作業(yè)練習上,學生的閱讀面會相對較窄,語文素養(yǎng)也難以獲得真正的提高。采用主題閱讀的教學方法時,教師不應將著力點單一地放在為學生傳授語文知識上,還應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自發(fā)地進入閱讀狀態(tài),借助朗讀、小組探究、評價等多種閱讀形式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內(nèi)涵,發(fā)展學生對文字和語言的靈活運用能力。之后,為了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讓學生多讀書、讀高質(zhì)量書的要求,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已學的閱讀方法閱讀課外書籍。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應緊密結合語文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生要學習的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帶著感情進行閱讀,通過閱讀構建出畫面,并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是主題閱讀教學的目標所在。
比如,教師在講解課文《春天的聲音》時,可以將聲音作為議題,讓學生閱讀《找春天》《春天來了》《春天的模樣》等文章,在課堂上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觀看畫面展開想象閱讀、變換順序閱讀等各種閱讀方式,并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通過朗讀呈現(xiàn)畫面感,促進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認識兒童詩的特點。又如,教師在教學《千古諫臣的語言藝術》時,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諫逐客書》等文章,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采用表演、朗誦等形式,讓學生通過閱讀總結古人勸諫的藝術。
總而言之,主題閱讀教學策略是適應新課改教學發(fā)展趨勢的教學手段,對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質(zhì)量效果顯著。但是,這一閱讀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亟需改進的方面。語文教師必須持續(xù)創(chuàng)新改進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才能真正發(fā)揮主題閱讀教學的內(nèi)在價值,真正提升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