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旻明,朱輝,段文彪
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是發(fā)生在食管與胃交界處的腺癌病變,其發(fā)病率近年來不斷升高,根據(jù)Siewert分型,可將其分為I 型、II 型和III 型,其中Siewert II型和III 型在臨床較為常見[1]。Siewert II/III 型分別為齒狀線以下1 ~2 cm 和齒狀線以下2 ~5 cm 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術與全胃切除Roux-en-Y 重建術[2]。但是,臨床對以上兩種術式的療效仍存在一定爭議。因此,本研究對比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術與全胃切除Roux-en-Y 重建術治療Siewert II/III 型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2019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收治的97 例Siewert II/III 型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雙通道組(39 例)和全胃組(58 例)。納入標準:(1)病理活檢確診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且均為早期癌[3];(2)腫瘤直徑<5 cm,在近端1/3 胃,未侵入食管下段;(3)患者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心、肺器官存在功能障礙;(2)腹腔積液嚴重;(3)存在胃腸手術史。雙通道組男28 例,女11 例;年齡40 ~58 歲,平均(47.7±5.0)歲;腫瘤類型:Siewert II 型29例,III 型10 例。全胃組男35 例,女23 例,年齡41~57 歲,平均(48.1±5.4)歲;腫瘤類型:Siewert II 型37 例,III 型21 例。兩組性別、年齡和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經(jīng)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在上腹正中作一切口,對患者的腹腔、腫瘤進行探查,清掃淋巴結(jié)(第1、2、3、4sa、4sb、4d、7、8a、9、10、11p 和11d組),將近端胃切除并移除標本。
雙通道組進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術:于距屈氏韌帶20 cm位置將空腸切斷,上提遠端空腸,與食管進行端側(cè)吻合,在距吻合口約35 cm處行空腸-殘胃側(cè)-側(cè)吻合,然后往下15 cm 行空腸-空腸端-側(cè)吻合。
全胃組進行全胃切除Roux-en-Y 重建術:于距屈氏韌帶20 cm位置將空腸切斷,上提遠端空腸,與食管行端-側(cè)吻合,在距空腸-食管吻合口下方約40cm處行空腸、近端空腸行側(cè)-側(cè)吻合。
1.3 觀察指標(1)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2)并發(fā)癥情況: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和反流性食管炎等。(3)記錄術前,術后1、3 及6 個月,術后1、2年的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雙通道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全胃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
2.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全胃組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5.17%)與雙通道組(3.4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59,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例(%)
2.3 兩組各時間段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1、3 個月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雙通道組術后6、12 個月及2 年的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全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時間段的血紅蛋白水平g/L
2.4 兩組各時間段的白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1、3 個月的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雙通道組術后6、12 個月及2 年白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全胃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各時間段的白蛋白水平g/L
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肥胖、飲食、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均會導致發(fā)病,早期癥狀相對隱匿,導致患者就診時大多處于晚期[4-5]。大量的臨床、基礎研究均證實,Siewert II/III 型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的病理改變、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案及預后與遠端胃癌差異明顯[6]。臨床上,Siewert II/III 型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患者常用手術治療[7]。但是,由于患者的解剖位置、臨床分期不同,加上淋巴引流通路復雜,因此手術方案仍存在諸多爭議,尚無統(tǒng)一的方案[8]。
全胃切除Roux-en-Y 重建術的效果顯著,是消化道重建的首選,但創(chuàng)傷大,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可能發(fā)生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9]。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術既能達到根治效果,又保留了十二指腸通路,確保生理功能。
本研究對比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術與全胃切除Roux-en-Y 重建術治療Siewert II/III 型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兩種術式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雙通道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全胃組(P <0.05);兩種術式患者術前、術后1、3 個月的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雙通道組術后6、12 及2 年的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同期全胃組(均P <0.05)。究其原因:(1)食管與殘胃之間通過一段順行蠕動的空腸連接,可有效減少胃酸向食管反流,與傳統(tǒng)食管殘胃吻合相比,可大大降低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率;(2)保留的殘胃有一定的儲袋功能,可增加術后患者進食量,有利于術后營養(yǎng)的改善。食物通過殘胃十二指腸通路刺激胰液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更加符合生理過程,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且有利于改善Roux-en-Y 吻合常見的膽汁淤積等癥狀。
綜上所述,雙通道術式治療Siewert II/III 型食管胃結(jié)合部腺癌的安全性與全胃切除相仿,但雙通道術式術后患者遠期具有更高的血紅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早期的胃癌患者可以有選擇的應用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