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梓杰
在國家相關教育政策支持下,積極引入外來文化和語言等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之一,而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學作品也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通過文字的形式將文化詳細記錄下來。文學作品作為時代文化的載體及產(chǎn)物,通常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價值觀念;其中蘊含大量的典故,用于隱喻事與物,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
基于跨文化視角,讀者在解讀英美文學作品典故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同時把握好影響典故解讀的因素,力求讓文學典故解讀的語言更具通透性,更加淺顯易懂。本文首先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其次從幾個方面深入探討英美文學作品中典故解讀需關注的因素及解讀策略,以供參考。
一、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具有特殊含義的西方典故,讀者若是對這些典故及相關文化背景了解得不夠深入,在閱讀的過程中勢必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甚至出現(xiàn)理解偏差,進而無法正確捕捉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難以欣賞到作品本身的文學魅力?;诖耍私庥⒚牢膶W作品中的常見典故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筆者就展開深入分析,以便于幫助廣大讀者加深對這些典故的認識,從而做到精準解讀典故,讀懂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
(一)歷史故事
任何一個國家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歷史,只不過歷史存在長短之分;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代社會建設、發(fā)展始終是以歷史為基礎,因此,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常??梢允刮覀儷@得很多啟發(fā)及經(jīng)驗。將經(jīng)典歷史事件引入文學作品,則可以起到以古鑒今的作用,警醒世人。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有非常多的歷史典故應用,以Odyssey為例,其原本是《奧德賽》中的一個詞,由希臘語轉譯,主要是指奧德賽經(jīng)歷過特洛伊戰(zhàn)爭之后,艱難輾轉了十年才最終得以重返祖國,所以這個詞后來被用于指代“漫長而驚險的旅途”。又如,bite the bullet,很久之前美國因為醫(yī)療水平不高,很多醫(yī)生為了幫助傷者減輕疼痛,都會讓他們用嘴咬住子彈,后來這一短語也相繼被多位總統(tǒng)所引用,便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即“在艱難時刻咬緊牙關、堅強迎接挑戰(zhàn)”。如果不能理解這些詞背后的含義,那么在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讀者便只能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而難以領會到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內(nèi)涵。所以,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就要求讀者要有豐富的一詞多義的儲備,根據(jù)具體意境選擇適宜的含義代入到文本中,從而準確把握文學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
(二)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以篇幅短小、寓意深刻為主要特點,將寓言故事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就會讓文學作品的思想變得更加深邃。
《伊索寓言》是西方文學中非常著名的作品,對后世的影響相當大,這也是諸多英美文學創(chuàng)作者將寓言故事引入其中的主要原因。比如,Cat's paw(貓爪子)出自《伊索寓言》中《猴子與貓》的故事。當猴子和貓一同出門玩耍的時候,看到了火中正烤著香噴噴的栗子,猴子一邊想要吃,一邊又害怕火灼傷自己,于是便抓起貓爪子將火中的栗子取出來,結果燒壞了貓爪子,后來人們便用這個詞來比喻很容易受騙或者為他人做危險事情的替罪羊。Cry wolf(狼來了)出自經(jīng)典故事《狼來了》,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非常常見,用來形容那些散播虛假消息的人。Rise like a phoenix(像鳳凰一樣涅槃重生)原本是指生命長達五六百年,而且浴火后會重生的不死鳥,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多用來比喻歷經(jīng)艱難后的涅槃重生。寓言故事通常都是以動物為比喻來講述人性,用簡練、易懂的語言來引發(fā)讀者深入思考,將其應用到文學作品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因為其篇幅比較短小,不會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從而對整個作品的結構不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文學領域受到諸多創(chuàng)作者的青睞,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后回味無窮、陷入深思,從而深化對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
(三)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雖然是兒童的讀物,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十分豐富,可以起到引導和教育讀者的效果。此外,將童話故事與文學創(chuàng)作相結合,還可以帶給讀者熟悉感和親切感,從而進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英美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引用的童話是《丑小鴨》,它講述的是丑小鴨處處被人欺負,并為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在它蛻變?yōu)榘滋禊Z之后,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的故事。這也在側面告訴讀者,應始終保持自信心,不要因為外界因素而影響到自己,要學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每一件事。《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在她遇到王子之前,她一直被姐姐和繼母欺負,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但善良終究不會被辜負,所以后來在文學作品中會用cinderella(辛德瑞拉)一詞,既用來指被忽視的人,也用來指如灰姑娘一般的愛情。童話故事雖然簡單易懂,但它傳達出來的信息非常豐富。當讀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閱讀到某個故事或者人物,那么自然會準確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diào),進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此外,作者所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童話故事通常為人們所熟知,這也可以進一步降低作品的理解難度,讓讀者真正實現(xiàn)輕松閱讀。
二、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解讀需關注的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異
針對英美文化作品中的典故的解讀,首先要關注文化背景差異。各個國家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受到地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以及重大事件的影響,以至于文化背景會截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特點也會各有不同。除此之外,不同國家在風俗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均會存在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會帶來認知障礙、思維定式。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在文化交流中,還是在鑒賞英美文學作品中,我們均應牢固樹立跨文化意識,充分尊重這種文化差異,同時秉持求同存異的思想。從文學典故解讀的視角來說,讀者若對英美國家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在解讀時極其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或誤解;對很多句子、故事的呈現(xiàn)難免會比較僵硬,不利于理解典故原本的內(nèi)涵。所以,讀者若要做到精準解讀典故,關鍵是要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目標國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尊重文化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從英美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全方位剖析與之相關的文化內(nèi)容。
(二)典故與對應人物
典故往往具有深刻意義,勤學典故不僅能增添文學作品的閱讀趣味,還有助于讀者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同樣如此。在解讀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讀者必須要立足于對應國家及地區(qū)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準確解讀典故的含義。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在內(nèi)涵呈現(xiàn)、表達方式上基本對應,因此讀者可以采取互譯的方式來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種對應關系并非絕對的,也就是說互譯的方式僅適用于中西典故基本對應的情況;若存在部分對應,那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不同的解讀方法,確保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解讀更加靈活。
(三)作品的整體性
在我國,許多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會引用典故,一方面是為了充實文章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可以為主旨提供畫龍點睛的效果。英美文學作品引用典故也可起到同樣的作用,這也決定了讀者在解讀典故的過程中,必須要聯(lián)系全文,將內(nèi)容與表達方式貫穿起來,還需要將典故在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展開分析,如此才能相對完整地解讀出典故在文中所表達的含義,不會出現(xiàn)典故解讀與原文意思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所以,為了讓典故解讀更加準確,讀者一定不能單一解讀典故,而要關注內(nèi)容的整體性,這樣才能體會到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所具有的文學性。
三、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解讀策略
(一)重視運用通用性語言概念
盡管中文和英文在語義上有一些不同,但在實際語境表達方面,它們存在相同之處?;诖?,讀者在解讀英美文學作品典故的過程中,不能片面地關注英文語義下的語言概念,還應學會應用通用性語言概念輔助典故解讀。舉個例子,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有這樣一個典故:“當你無精打采的時候,人們總是會說到興頭上?!比绻麖挠⑽牡恼Z義視角來看,“興頭上”所包含的語言環(huán)境非常廣泛,所以難以準確定義單一語境。換個角度,如果采用人們熟知的墨菲定理,有效地擴展語義概念,就能夠降低讀者對該典故的理解難度,從而使讀者輕松準確地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思想。通用性語言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強調(diào)以不改變原意為前提,將其擴展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語境,以此來增強讀者對該典故中語言概念、思想觀念的理解,在保證解讀典故的語言通俗易懂的同時,賦予語言更多藝術氣息。
(二)優(yōu)化語義結構與語句含義
對英美文學作品中典故的語義結構、語句含義進行優(yōu)化的意義是,使典故的語義更加細致具體,促使文學典故的表達效果得到顯著提升。盡管這種方法會對典故原意帶來些許改變,但主體框架還是以原來典故的語言結構為基礎。例如,《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婚姻生活中的幸福完全是一個偶然的問題。了解兩個情人婚前的脾氣,或者脾氣的相似性,并不能保證他們的幸福。后來,他們總是設法使彼此越來越疏遠,互相煩惱?,F(xiàn)在你要和這個人共度一生了,你最好盡可能少地了解他的缺點。”僅從英文語義上來理解,則顯然缺乏對婚姻概念的內(nèi)核的解釋;然而,典故中所講述的道理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十分吻合。如果沒有對這一典故的語義結構進行優(yōu)化,在解讀典故時很可能因上下文產(chǎn)生嚴重的語言沖突。以典故為核心進行語義和結構的優(yōu)化,關鍵是要從跨文化視角出發(fā),分別優(yōu)化影響婚姻幸福程度、解決婚姻問題兩個語義概念;特別是后半部分關于對伴侶缺點了解不足的論述,與中國人婚姻觀的大相徑庭,但與掩耳盜鈴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很難為已婚的讀者所接受。因此,在優(yōu)化后半段語義概念時,建議將原本的“了解缺點”替換為“提高包容性”,這樣就能與我國婚姻觀的核心思想高度適應。通過對語義概念的替換及優(yōu)化,讀者就能基于中國婚姻思想的角度來解讀作品中的典故,進而準確掌握到中心思想,切實避免出現(xiàn)語言上的歧義。
(三)正確應用意譯解讀
同一種語言的概念不能在不同的語系中按照同一標準進行處理,即使是在中文和英文互通的基礎上展開的概念轉換,也很難完全解讀出典故的原意。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采取意譯的方式進行概念解讀,進而輔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語境。比如,在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中,作者引入了此典故:“只有服從風,柳樹才能茂盛。總有一天,無數(shù)的柳枝會形成一堵可以抵御風的鐵墻。這就是柳枝的用途。”這一典故以柳樹作為載體,比喻人的意志及思想。僅僅強調(diào)人的意志,就不能彰顯出團結一致的本質思想,如果只注重對團結思想的解讀,就容易忽略個人意志所起的積極作用。所以,在解讀這一典故時,讀者要杜絕直接將某些概念替換為漢語語境,而應按照英文的原本意思來解釋,這樣才能保證這一雙重隱喻的使用能夠使讀者完全了解。
(四)突出辯證思想的典故闡釋
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解讀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應該與我們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高度統(tǒng)一。但是,英美兩國文化意識形態(tài)與我國迥異,其中一些典故所傳達的思想還帶有政治批判性,并不適合當下的社會語境。因此,在解讀《教父》和《簡·愛》一類的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讀者要從辯證的角度出發(fā),按照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傳播需要等實際情況,應用辯證思維客觀地解讀典故內(nèi)容,盡量保留一些典故的原始意義,同時又要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此外,對英美兩種文學中的典故進行辯證的分析和闡釋,可以讓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更加具有代入感,為讀者提供多個不同的閱讀視角,從而在文學典故、主流文化觀念二者之間取得一種有效的平衡。
綜上所述,文學是一種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诳缥幕暯窍聦τ⒚牢膶W作品中典故的解讀,需要立足于我國語言文化的基本特點,在充分尊重英美文學的語言藝術審美基礎上,針對性地對文學典故進行優(yōu)化,以此來為英美文學典故藝術奠定堅實基礎。這樣一來,也能便于讀者通過英美文學作品與作者跨時空“溝通”,獲得思想啟迪、引發(fā)情感共鳴,接著從自己的認知出發(fā),將作者欲要表達的思想及情感“為我所用”,讓情感體悟在閱讀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