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于江琪,曹艷茹,劉 姝,鐘 遠,趙金雙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周圍性面癱是常見的神經肌肉疾病,給患者生活和心理帶來困擾[1]。為了幫助患者盡早恢復面部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康復護理在面癱患者康復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方法外,近年來,一些非藥物療法也被引入康復護理中,其中包括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這些療法以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和療效,成為面癱患者康復護理中的補充手段[2-3]。刺絡拔罐是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常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刺絡是通過針刺穴位或經絡的方法刺激人體,使得血液循環(huán)暢通,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拔罐是利用罐子在皮膚表面形成負壓,以吸出淤血、滯氣和濕毒等病邪[4]。刺絡拔罐在中醫(yī)臨床實踐中常用于治療久治不愈的頭痛、肩頸痛、腰腿痛、風濕病、冷病、麻木、瘙癢等疾病,也可以用于預防保健和美容[5]。調背振陽針刺是中醫(yī)針灸療法,主要用于治療各種脊柱疾病和背部肌肉疼痛等癥狀,其已在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本研究探討了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在周圍性面癱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考《神經病學》中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表現(xiàn)予以診斷[7];中醫(yī)診斷參照《針灸學》中面癱診斷內容進行評判[8]。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周圍性面癱,并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首次發(fā)病;③年齡14~65歲;④病程1~7 d;⑤一側面肌癱瘓;⑥自愿參與研究,且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②繼發(fā)性或中樞性面癱;③面肌痙攣;④對治療方式不耐受;⑤孕婦、哺乳期婦女、精神疾病等特殊人群;⑥已使用過其他中醫(yī)治療。將納入研究的10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3例(46.00%)、女27例(54.00%),年齡(41.70±10.70)歲;病程(3.76±1.53)d;發(fā)病部位:左側22例(44.00%),右側28例(56.00%)。對照組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齡(42.50±11.04)歲;病程(3.62±1.50)d;發(fā)病部位:左側20例(40.00%),右側30例(60.0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方案已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所選對象均已簽署相關文件。
1.2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guī)護理,保持患者面部清潔和舒適,改善咀嚼和進食功能,提供言語和語言支持,進行面部肌肉鍛煉,并給予必要心理支持和關懷。
1.2.1 對照組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刺絡拔罐干預。治療前給患者介紹操作流程,消除恐懼心理。在患側陽白、顴髎、地倉、頰車等穴位用復合碘醫(yī)用消毒棉簽進行消毒,左右拇指、示指與中指夾緊穴位被刺部位,右手拇指與示指持毫針快速點刺,待局部出血后停止,使用2號小口徑透明玻璃罐通過閃火法吸拔在點刺部位,出血量以3~5 ml最佳,在5~10 min后起罐并擦去血液,使用酒精消毒,囑患者拔罐當天拔罐部位避水避風,治療1次/d,2~3次/周。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入調背振陽針刺及刺絡拔罐,采取“揣穴”方式通過“審、循、按”法在患者背部督脈及膀胱經上尋找敏感部位或穴位進行針刺。①“審、循、按”法:“審”,觀察背部是否存在明顯橫絡,若存在則刺絡放血;觀察背部顏色與隆起、凹陷情況,若存在則將其作為針刺部位,不同部位刺3~5針?!把?循著背部督脈與兩側膀胱經由上至下尋找結節(jié)、條索狀物部位針刺?!鞍础?在循基礎上加入按壓,力度均勻且深度適中,對患者背部督脈及膀胱經循按,明確穴位并激發(fā)經氣;若無異常,則對督脈、膀胱經采取速刺,取5~6個部位,得氣即可。②針刺角度與深度:胸背部,0.3 mm×40 mm毫針,督脈直刺20~30 mm;膀胱經第1、2側線向脊柱方向斜刺20 mm、10 mm;腰背部,第3腰椎棘突水平上針刺,與胸背部一致,第3腰椎棘突水平一下針刺改為0.3 mm×50 mm毫針;督脈膀胱經直刺深度為40~50 mm;速刺胸背部使用0.3 mm×25 mm毫針,督脈直刺深度20 mm,膀胱經速刺第1、2側線斜刺分別為15 mm、10 mm;腰背部可稍微神刺,與上述要求一致。針刺時均得氣后出針,1次/d。
1.3 觀察指標 ①H-B分級評分[9]:參考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確立的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進行評估。Ⅰ級正常,0分;Ⅱ級輕度異常,1分;Ⅲ級中度異常,2分;Ⅳ級中重度異常,3分;Ⅴ級重度異常,4分;Ⅵ級完全麻痹,5分。②面神經功能評分:使用Portmann評分進行評價,包括張大鼻孔、示齒、噘嘴等6個部分,依據運動減弱程度分為0~3分,結合患者在安靜狀態(tài)下面部情況分析,顯著不對稱、輕微不對稱及正常分別為0~2分,滿分20分,分數(shù)越高則面神經功能越好。③面神經麻痹程度分級:依據《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y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10]進行評價,對抬額、皺眉、閉眼等10個內容進行評價,滿分100分。Ⅰ級為100分,Ⅱ級為75~99分,Ⅲ級為50~74分,Ⅳ級為25~49分,Ⅴ級為1~24分,Ⅵ級為0分。分數(shù)越高等級越低,則患者面部功越能越正常。④面神經肌電圖:觀察評價面神經損傷程度及功能情況。⑤臨床效果:參考《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11]。痊愈,面部表情及活動正常;顯效,面部存在輕微異常但表情無影響,眼睛閉合程度尚可,有鼻唇溝但較對側淺,口角齊平對側,額紋存在不勻稱;有效,面部異常,表情輕微僵硬,眼睛閉合程度為一半,鼻唇溝較對側淺平,口角不對稱,額紋兩側不均勻;無效,面部表情及活動無變化或癥狀加重??傆行蕿槿?、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⑥患者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總分0~100分,包含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為滿意率與一般滿意率之和。
2.1 兩組干預前后H-B分級、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B分級、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面神經麻痹程度分級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面神經麻痹程度分級比較[例(%)]
2.3 兩組干預前后面神經肌電圖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面神經肌電圖比較
2.4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面部肌肉麻痹和表情失調、面部皮膚感覺異常、眼瞼不能完全閉合、唾液和淚液分泌減少、嘴巴歪斜和口角上翹等[12]。該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會產生較大影響,如困擾患者表情失調會影響其社交和自尊心[13]。目前,常規(guī)康復護理方法在面癱患者中應用廣泛,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處。首先,常規(guī)康復護理方法的效果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癥狀改善較慢或不明顯。面癱患者的病因和病程各異,需要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方案才能更好地滿足其特定需求。因此,需尋求新的康復護理方法和策略,以提高面癱患者的康復效果。
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的一部分,在面部肌肉和神經的調節(jié)方面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臨床應用經驗。然而,對其在周圍性面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還缺乏充分的科學研究和臨床驗證。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和技術要求。在康復護理中,需要專業(yè)護士或醫(yī)生具備相關的技能和知識,才能正確地實施治療操作,并確保安全和有效。因此,深入研究調背振陽針刺及刺絡拔罐在面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可以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更準確地指導,確保康復護理的質量和安全性。王迅等[14]研究指出,調背振陽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理想,能夠改善患者面癱癥狀,促進受損面神經功能快速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在周圍性面癱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干預前,兩組H-B分級評分、Portmann評分、面神經麻痹程度分級、潛伏期和波幅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然而,干預后,采用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的聯(lián)合干預的患者H-B分級評分、Portmann評分、面神經麻痹程度分級、潛伏期和波幅等指標均有所改善,與僅進行刺絡拔罐干預的患者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能歸因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能夠刺激和調節(jié)面部肌肉和神經的功能。調背振陽針刺可以通過在特定穴位進行針刺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面部肌肉營養(yǎng)供應和神經傳導,從而改善面部肌肉恢復和功能。刺絡拔罐則可以通過負壓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排毒,減輕局部水腫和炎癥,進一步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其次,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的聯(lián)合干預能夠綜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提高治療效果。調背振陽針刺可以通過調整身體姿勢和刺激穴位促進全身的能量流動和協(xié)調,有助于增強面部肌肉的張力和協(xié)調性。刺絡拔罐則可以通過負壓刺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和代謝產物的清除,從而提供更有利于面部肌肉恢復和修復的環(huán)境。此外,調背振陽針刺和刺絡拔罐的聯(lián)合干預還可能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積極影響,提高康復效果。面癱患者往往伴隨焦慮、抑郁和自卑等心理問題,而這種綜合療法的應用可以為患者提供積極治療體驗,增加其對治療的信心和希望,從而促進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調背振陽針刺及刺絡拔罐聯(lián)合治療效果滿意,通過調節(jié)面部肌肉和神經功能,綜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積極影響,能夠改善面癱癥狀及面神經麻痹程度,有效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滿意度。然而,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臨床驗證,以明確其具體治療機制和優(yōu)化康復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