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蝶
飲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自秦漢時期,我國就開啟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之旅。而在近代,中國餐飲更是被走出國門的華人華僑帶到了全球。中餐館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它們不僅是海外華人經濟中的支柱產業(yè)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國飲食的重要途徑之一。2016 年10 月,在法國出版的《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就講述了一個在法國開中餐館的中國家庭的故事?!兑粋€中國家庭的餐桌》在法國出版后,不僅獲得了法國媒體的關注,而且許多法國讀者閱讀了此書后,在網絡上發(fā)表了關于這部作品的評論和見解。這部作品被許多法國讀者評價為“一本與眾不同的中國飲食書”,法國普通民眾通過這本書了解了法國中餐館背后的故事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國飲食文化。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由法國華裔女作家張有敏撰寫。張有敏出生于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廚師家庭。因家庭原因,她對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濃烈的情感和深厚的理解。而外祖母的突然離世,更堅定了她記錄有關家庭和親人的回憶的決心。于是,她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家族的歷史以及家庭與中國飲食文化的聯(lián)結記錄在《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中,以此表達為家族驕傲和對祖輩堅韌拼搏的敬意。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講述了家族成員的故事以及家庭的歷史。張有敏的父親出生在江蘇省揚州市一個叫老圩的鄉(xiāng)村。因為饑荒,她的祖父在年輕時被迫離開農村去香港謀生計,隨后又帶著三兒子到香港打拼,而張有敏的父親張大榮也因此來到了香港學習廚藝。在五年的香港學徒期間,張大榮練就了職業(yè)所需的基本功,之后離開香港去了巴黎,并在那里與張有敏的母親相識,共同開了屬于自己的中餐館。
在第二部分首先作者分類介紹了中國菜的食材、配料、器皿以及烹飪特點和餐桌禮儀,其次作者結合家庭故事介紹了父母的私房菜譜,均為經典中式菜肴,品類涵蓋了肉類、家禽、海鮮、蔬菜、面食、甜點等。
“冰山原則”由美國作家海明威于1932 年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一座冰山”來比喻一部文學作品,他認為冰山之所以雄偉,是因其只有八分之一浮于水面之上,而剩下八分之七隱藏在水下。因此,海明威提出,作家寫作只需表現(xiàn)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需由讀者自己去感受和理解。
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冰山原則”的四個要素。其中,文字和形象是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冰山的“視覺層”;而情感和思想是蘊藏在文字和形象中的,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挖掘冰山的“深層結構”。
1.冰山的“視覺層”——簡潔的文字和鮮明的形象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講述的是一個在法國開中餐館的中國家庭的家族故事以及一日三餐。整部作品的語言和敘事風格自然、通俗易懂、清新明快,并用獨特的手法塑造了鮮明的家庭人物及中國飲食文化形象。
首先,在法語語級的使用上,整部作品的敘述語言均為法語的通用語而非雅語。用詞準確恰當、易懂,句法簡單,修辭也并不復雜。例如:“作為廚師的女兒和外孫女,我從小就被餐廳、廚房、爐灶聲、聚餐和家人朋友的宴會圍繞著?!痹谶@一段的法語文字描寫中,全句未使用生僻詞,介詞“de”的重復構成了簡短的排比,在增加語言節(jié)奏感的同時,層層遞進,向法國讀者展現(xiàn)了濃厚的家庭飲食氛圍,極易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除了語言簡潔外,作者還用親手繪制的精美插圖,構建了作品中的中國飲食文化話語形象,使極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元素和父母的私房菜肴躍然紙上。這樣的形式讓讀者獲得了更多的美感,在吸引法國受眾的同時,給他們留下了關于中國飲食文化話語內容足夠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fā)了讀者的實操興趣。
2.冰山的“深層結構”——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作者用簡潔的文字和獨特的手法塑造了鮮明的家庭成員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形象,而這些家庭故事和柴米油鹽之中,隱含了中國家庭餐桌上的文化內涵、家庭成員間的愛意與溫情以及蘊藏在背后的深刻的中國文化價值和道德信仰。
首先,作者在回憶家族歷史的部分提到,父親在香港做學徒期間,切傷、燙傷以及糟糕的治療都是家常便飯,在這種情況下父親依然咬牙堅持。到了巴黎之后,父親身無分文,住不起旅館,只能在晚上飯店打烊后,在餐桌上休息。在這些敘述華人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艱辛的文字背后,更傳遞了中國人民堅韌、吃苦耐勞、奮發(fā)拼搏的優(yōu)秀民族品質。
書中還寫到,即使在巴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中餐館,除了兩三次特例,父親從來不和家人一起去度假,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并從未停止幫助、支持留在中國的家人。中國人愛崗敬業(yè)的精神以及身在海外也無法改變的愛、孝、忠、義、信的道德信仰都蘊含在這些文字描寫和敘述之中。
此外,在描寫弟弟最愛的“清炒蝦”以及母親的拿手好菜“檸檬雞翅”時,作者分別寫道:“這道菜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取決于蝦的品質,不論是新鮮的還是速凍的蝦?!薄安灰噲D用雞腿或其他部位來代替,否則風味就會暗淡很多?!痹谶@些簡單的文字描寫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對于餐桌上食材的精挑細選和嚴格把關,并非如許多法國人的偏見,認為中餐的原料不講究、不健康、不衛(wèi)生。
最后,作者講述父母私房菜“煎釀三寶”的烹飪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處理豆腐需要非一般的精細,字里行間透露出了中國飲食精致的一面,并向法國受眾展現(xiàn)了中國人樂于美食創(chuàng)作的精神。
英國社會學教授、文化和媒體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現(xiàn)實事件在變?yōu)榭蓚鞑サ氖录?,必須要變成一個故事。”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再次強調,要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來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話語構建中,要避免政治化、說教化等生硬的傳播形式,應通過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載體,結合中國故事進行隱性對外傳播。但這些故事不能帶有明顯的國家宣傳色彩的宏大敘事,譬如不能一味地講述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名人名事,而應把握法語國家和地區(qū)受眾偏好,聚焦普通中國百姓的日常飲食生活。《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就是通過敘述一個普通中國家庭柴米油鹽、一日三餐的故事,在潤物細無聲中讓法國受眾感受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和魅力。
此外,通過對法國讀者在網絡上發(fā)表的屬于正面情感的讀書評論進行研究可以得出,許多讀者都被作品中的家庭故事和家庭溫情所觸動。因此,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話語構建中,要把握受眾的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從能夠引發(fā)全球共鳴的普遍價值觀以及全人類的基礎情感出發(fā),結合“冰山原則”的含蓄式表達,通過中國飲食文化隱性傳播中國文化內涵。在《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中,以飲食為紐帶,傳遞了愛情、親情這兩種全人類共有的情感,從而讓法國受眾在中國美食的熏陶中,跨越文化障礙,感受到了敬老愛親、堅韌不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品質和精神,喚起了受眾的情感認同和共鳴。
通過分析法國讀者在網絡上發(fā)表的關于《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的少量屬于中性情感和負面情感的讀書評論可以得出,這部作品向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受眾展現(xiàn)的中國菜譜較為單一,未能滿足部分受眾的讀者期待。
在法國,一些亞洲美食自助餐店將中國、越南和印度的食物混雜一處,這或多或少使不少法國人對中國飲食的特點存在誤解、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缺乏認知。此外,《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中展現(xiàn)的菜肴大都屬于中國南方菜系,部分菜品帶有明顯的移民家庭的痕跡,使得一些法國受眾認為,作品中出現(xiàn)的菜肴和他們所熟悉的、主要由20 世紀70 年代來自中國南方華人移民經營的中餐館中供應的菜品類似,缺乏特點。
因此,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傳播中,要注意飲食文化話語內容構建的多樣性。
首先,從菜系來說,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qū)和民族的飲食習慣和口味都不盡相同,早在春秋戰(zhàn)國的齊桓公時期,中國飲食中的南北菜肴差異就已呈現(xiàn),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發(fā)展,已形成魯菜、川菜、粵菜、江蘇菜、閩菜、浙江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在選料、烹飪技法、口味上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些地方風味流派的美食都承載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傳遞中華文化多樣性的載體。
其次,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涵蓋面廣泛,其內容不僅包含食材、配料、烹飪器具、食具、烹飪方式,餐桌禮儀、飲食風俗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都是中國飲食文化對外話語構建的豐富素材,能夠讓法語國家和地區(qū)受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由于中法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中法兩國在飲食觀念、飲食方式、飲食內容上都存在諸多差異。因此,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話語構建中應該充分關照受眾的文化差異,從而提升中國飲食文化話語傳播效果。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從目標語國受眾的飲食文化背景出發(fā),為他們對比了中法兩國在用餐方式、就餐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例如,作者提到,中國并非像西方人按“前菜、主食、甜點”順序用餐;中國的湯是用來喝的;中國家庭餐桌上的菜是用來共享的,而西方家庭則為分餐。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受眾減少文化沖突,從而更好地理解后續(xù)的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話語構建中,以話語傳播目的國的語言作為媒介語,要力求通俗易懂、表達精準,避免由語言編碼問題造成的文化誤讀。例如,許多西方人認為中國飲食沒有禁忌,抨擊中國飲食行為殺害動物、造成生態(tài)危機。而《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中的江蘇名菜“獅子頭”法語譯名為“Boulettes têtes de lion”,這種直譯的方式,若不加以解釋,就會讓一個完全不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法語國家和地區(qū)受眾誤以為這道菜以獅子的腦袋作為食材,從而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刻板印象和誤解。因此,在用目標語對中國飲食文化話語內容進行編碼時,在保留本國特色的同時,要兼顧受眾的飲食文化心理。
此外,飲食文化話語內容編碼還要順應法語國家和地區(qū)受眾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和審美習慣,讓他們在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對話語內容進行解碼,促使中國飲食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打破語言屏障,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的作者通過簡潔的文字描述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飲食生活,向法國受眾展現(xiàn)了蘊藏在中國家庭餐桌上的飲食文化內涵,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中的“冰山原則”。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話語構建中,應采用故事化敘述的策略,從人類的普世價值入手,隱性傳遞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此外,要用豐富多樣的中國飲食文化元素來構建中國飲食文化對外話語內容,使受眾從多角度感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要站在他者角度,對受眾的文化背景差異和語言思維習慣差異進行關照,從而提升中國飲食文化在法語國家和地區(qū)的對外話語構建能力,并以飲食文化為載體,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