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秀穩(wěn)
20 世紀80年代末,中國學界開始興起對域外漢籍的研究。2010年左右,《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的問世使國內又興起對越南漢詩研究的熱潮,其中便包括阮攸創(chuàng)作的漢詩集《北行雜錄》。漢詩是阮攸遺留的有價值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清軒詩集》《南中雜吟》與《北行雜錄》,其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廣雜,是阮攸坎坷人生與心路歷程的最好見證。今天,我們梳理這些漢文詩的研究過程,主要是探究兩國學界各自的研究特點,以期今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由于戰(zhàn)亂、氣候潮濕,越南一些古籍很難完整保存下來。阮攸逝世后,其漢詩集就已失傳,甚至仙田阮氏家族也未保留得一籍。尋找完整的古籍文本是越南學界研究阮攸漢詩的首要任務,因此收集匯編也成為研究過程中的一部分。越南學界的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924年,黎特、潘仕旁合作完成的《阮攸傳》零星出現(xiàn)一些阮攸漢詩。這是越南學界公認的最早對阮攸漢詩進行的收集摘引。
1931年,《南風雜志》第161 期一篇名為《仙田阮攸先生遺作》的文章中摘引了13 首阮攸的漢詩。
這一時期由于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大規(guī)模展開,阮攸漢詩研究也尚未得到重視。只有楊廣涵的《越南文學史要》談到阮朝初期的文學情況時,才用一兩句話提到阮攸漢詩,他說“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作家,一個是《草堂詩集》的作者范貴適,另一個則是《北行雜錄》的作者阮攸”。但后續(xù)對阮攸的成就展開敘述時,卻只談到《翹傳》。
陶維英憑借著《阮攸詩集》一文,被認為是第一個注意到阮攸漢詩價值的“功臣”。該文中阮攸漢詩從內容到形式皆得到首次肯定,陶維英還特別提及“阮攸漢詩可以與高伯適的詩和中國唐詩相提并論,漢詩也是了解阮攸復雜品格的寶貴資料”??梢哉f,陶氏一系列觀點對后世學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啟發(fā)作用。
該階段出現(xiàn)搜集匯編與研究解讀兼顧發(fā)展的局面。越南南北分治背景下,北方與南方的研究出現(xiàn)不同趨勢,此處著重闡述北方的研究情況。
1.搜集匯編方面
1957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三位儒學家裴紀、潘武、阮克涥合作編纂了《阮攸漢詩》,其中收錄102 首漢詩,分為三個歷史時期:“黎朝時期”(28 首)、“阮朝時期”(24 首)與“出使中國時期”(50 首)。這標志著阮攸漢詩首次以詩集的方式面對大眾讀者。
正值阮攸200 周年誕辰的1965年,黎特、張政合作完成了《阮攸漢詩》,共收錄249 首詩,并按詩集分為《清軒詩集》(78 首)、《南中雜吟》(40 首)與《北行雜錄》(131首)。這是我們現(xiàn)今看到的阮攸漢詩詩集的整體雛形,為下一階段的匯編整理工作奠定了關鍵性基礎。相較于前一階段來說,此次整理不再延續(xù)以寫作朝代為分類標準的方式,且內容上更加全面、系統(tǒng)、科學,阮氏能教授評價其“是自1924年來首次最具系統(tǒng)性的整理”。
2.研究解讀方面
(1)著作
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新編纂的各文學史書籍,如《越南文學史略討》中,張政大大肯定了阮攸漢詩的地位和價值,稱“這些漢詩不僅是了解《翹傳》作者的寶貴資料,更是先輩漢字作品中的杰作”。此外,他還指出阮攸詩集最獨特的價值是現(xiàn)實主義筆觸,這是以往古詩集中鮮有的。由此亦可窺見,研究初期越南學者對阮攸漢詩的解讀多集中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角度。
(2)論文
20 世紀60年代初至1965年,越南學界對阮攸漢詩的研究有了可喜的進步。這一時期較活躍的研究者為春妙、懷青等,關注點仍為阮攸對現(xiàn)實社會的態(tài)度與對底層人民的情感。春妙深入研究《北行雜錄》中《所見行》《太平賣歌者》《反招魂》等代表性詩歌,并通過《漢詩中的阮攸》(《文藝雜志》,1962年3 月)闡釋阮攸對封建社會的痛恨、對現(xiàn)實的悲觀正是基于廣大群眾的立場,并將之與屈原相比。懷青則用“真誠深刻”形容漢詩中表露的阮攸的情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研究角度被挖掘。阮惠芝的《了解阮攸漢詩》(《文學雜志》,1965年11 月)開創(chuàng)了從阮攸漢詩了解阮攸形象的研究方向。其指出漢詩中的阮攸形象充滿矛盾色彩,在封建“正統(tǒng)”思想與殘酷現(xiàn)實中反復掙扎,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將其從矛盾中剝離,找到了自我。
可以說這一階段的越南北方對阮攸漢詩的研究有了不少發(fā)展。首先是收集方面,詩集更加全面,分類排序更加科學。其次是研究方面,該階段初期,學者對阮攸漢詩的解讀多局限于作者的悲郁心態(tài)和原因,之后研究角度發(fā)展到對阮攸形象及命運觀的探討。這一時期比較大的不足是阮攸漢詩的藝術成就尚未得到系統(tǒng)化研究。
總的來說,越南南北統(tǒng)一后,阮攸漢詩得到很多關注,由此造就了一批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的學者,如陳庭史、梅國連等。
1.搜集匯編方面
1988年,陶維英在黎特、張政研究的基礎上,維持原詩歌數(shù)量,調整詩歌順序,形成《阮攸漢詩》。這是越南學界對阮攸漢詩的又一次收集整理。
1996年,梅國連發(fā)現(xiàn)了新阮攸漢詩《耒陽杜少陵墓(二)》,便重新編纂出版了《阮攸全集》,其中第一冊為阮攸漢詩,數(shù)量從249 首變?yōu)?50 首。序言部分梅國連高度肯定了阮攸漢詩的價值,“阮攸漢詩是卓絕的文學藝術,意義上蘊藏著無限潛能,它不僅區(qū)別于越南一千多年里的漢字文學,也區(qū)別于中國漢字詩”。此外,梅國連還提出藝術手法上值得研究的地方,如對偶、韻律、句法與詞法等。
2015年,越南學者陳文爾與丁寧再次合作出版《阮攸漢詩》,這是現(xiàn)今市面上最常見的阮攸漢詩集。
2.研究解讀方面
1980年潘友藝依據(jù)《北行雜錄》撰文《中華實踐與阮攸思想》來肯定阮攸思想中的一大進步,即通過出使實踐看清了封建統(tǒng)治者“坐享其成”的真相。此問題在杜德育的《從〈翹傳〉到阮攸漢詩》中得以繼續(xù)討論。杜氏特別關注阮攸社會哲學思想的變動,指出作者深刻的視角拔高了阮攸漢詩的社會概括性。但就其本質來說,以上兩位學者仍討論的是阮攸漢詩的批判現(xiàn)實特色和人道主義價值。
到了20 世紀90年代,鄧清黎在《十八世紀后半葉至十九世紀前半葉的越南文學》中談論了阮攸漢詩體現(xiàn)的歷史觀、時事觀與宗教觀。這一時期,對阮攸漢詩研究較為突出的還有陳庭史與阮克非。他們對《讀〈小青記〉》的系統(tǒng)化研究對探尋阮攸漢詩的其他價值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21 世紀后,對阮攸漢詩的研究層出不窮,其中便包括越南很多高校的碩士論文,研究角度也新奇多樣,如地名、人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等。
回顧自1924年至今的阮攸漢詩研究,越南學界在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收集、編譯漢詩文本方面,至少出現(xiàn)五次整理;二是研究、批評漢詩方面,研究角度由最初的“孤忠心態(tài)”發(fā)展到“對封建社會的抨擊”,然后到“從漢詩反觀阮攸形象”,再到漢詩中“批判現(xiàn)實特色”和“人道主義價值”,再到對藝術手法的研究,現(xiàn)今則是跨學科視域下的多角度研究。
中國學界對阮攸漢詩的研究晚于越南學界,且并未像越南學界那樣把其置于與阮攸的整體關系中研究,而是根據(jù)自身主題需要拆分研究。過程大致也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這一階段正值中越關系蜜月期和阮攸200周年誕辰,除了政治上互通友好外,中國學界開始了解越南文學,這自然涉及阮攸及其作品。但關注的重點仍是《翹傳》,對阮攸漢詩僅為簡單的提及或介紹。如1958年黃軼球先生的《越南詩人阮攸和他的杰作〈金云翹傳〉》,1964年12 月26 日刊登于《文學評論》的《越南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阮攸》(譯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世德、李修章所著的《越南杰出的詩人阮攸和他的〈金云翹傳〉》等,都是概述性介紹阮攸漢詩,并未形成深刻、系統(tǒng)性的介紹?!段膶W評論》創(chuàng)刊于1957年,由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承辦,是國內對阮攸漢詩,甚至是越南文學關注較早的刊物。可見這一時期在特定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國內對阮攸漢詩的研究雖簡略,但卻把其置于國家級水平。
經(jīng)過近30年的沉寂,李修章于1991年撰文《讀越南詩人阮攸〈北行雜錄〉有感》,進一步闡釋了阮攸漢詩中的《北行雜錄》。涉及的內容較于之前的文章更加專業(yè)、全面。其中,李修章具體談及《北行雜錄》中阮攸仰慕的中國文人情況。內容大多停留在文本介紹分析和中越具體詩詞比較上,大大肯定了阮攸對中國文化、文學的深入了解及為中越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貢獻。
此后至2010年,國內學界研究阮攸漢詩的視角可分為以下幾類。
1.越南漢文學發(fā)展視角,如賀圣達的《越南古代漢語文學簡論》、于在照的《論越南漢詩的產(chǎn)生及演變》等。
2.越南漢詩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借鑒與拓展,如于在照的《越南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比較研究》,其中分析了阮攸《所見行》《龍城琴者歌》《行樂詞》《周郎墓》等數(shù)十首詩歌。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謨潤的《繼承與拓展:安南阮攸與中國古代詠史詩》,該文說明阮攸漢文詠史詩對中越兩國文學傳統(tǒng)有所繼承與拓展。
3.阮攸漢詩的文獻價值研究,此處具體指《北行雜錄》。李謨潤教授的《拒斥與認同:安南阮攸〈北行雜錄〉的文獻價值審視》,指出阮攸對中國為“文化文學上的認同”。
2010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越南社科院所屬漢喃研究院合作,歷時三年精心編纂而成《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收集了越南陳朝至阮朝(1314—1884年)使臣出使中國的79 部著述,其中包括阮攸漢詩中的《北行雜錄》(位于第十冊)。這一事件開啟了中國學者對越南來華使臣所作漢詩的井噴式研究。在此背景下,這一時期國內學界對阮攸漢詩的關注大多在《北行雜錄》,且有兩篇專門研究《北行雜錄》的文章,其中一篇為北京大學夏露教授的《“大地處處皆汨羅”——從〈北行雜錄〉看屈原對越南詩豪阮攸的影響》,該文中夏教授介紹了阮攸及其作品《北行雜錄》,分析了《北行雜錄》中有關屈原的詩文,說明了屈原對阮攸創(chuàng)作的影響,如作品文體、語言形式、愛國愛民思想等方面。另一篇為筆者拙文《阮攸詩集〈北行雜錄〉中的中國形象研究》,該文旨在使用比較文學形象學與跨文化形象學的方法分析《北行雜錄》中多面的中國形象,追溯阮攸塑造異國形象的原因??梢哉f是一篇跨學科研究的創(chuàng)新文章,但很多結論尚待筆者進一步完善。
其他文章雖未專門研究阮攸漢詩但大多將其置于使臣詩的大流中,研究方式多為系統(tǒng)化研究,涉及《北行雜錄》的文章研究角度多樣、涉及的學科豐富,如專門史、語言文學等。此外,還出現(xiàn)兩篇從杜甫詩歌影響越南古代詩歌的角度談及阮攸漢詩的文章,分別是《論杜詩在越南的譯介》《陶潛、李白、杜甫與越南文學——陳庭史教授訪談》,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多首阮攸漢詩的創(chuàng)作都對杜詩有所借鑒的觀點。
回顧自20 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學界對阮攸漢詩的研究,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對阮攸及其漢詩的基礎性了解;二是對以阮攸漢詩為代表的越南古代文學發(fā)展的研究;三是對以阮攸漢詩為代表的越南古詩與中國古詩的對比研究;四是對越南來華使臣所作詩的研究。但有一點值得說明,中國學界對阮攸各漢詩集的關注程度不一樣:多關注并研究《北行雜錄》,關注《清軒詩集》《南中雜吟》的則較少。
綜上所述,中越學界對阮攸漢詩的研究存在異同:
就研究時點而言,兩國學界的研究都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越南學界的研究大大早于中國學界,且雙方每個研究時點都受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影響,在此不再贅述。
就研究角度而言,越方主要以作者阮攸為出發(fā)點來研究,即更關注阮攸與其漢詩作品的聯(lián)系;具體研究阮攸漢詩的文章多于中方。中方學界主要以作品性質為出發(fā)點來研究,即以阮攸漢詩性質為依據(jù),以此來討論越南漢詩發(fā)展脈絡、中越古典漢詩比較、越南北行使臣漢詩等主題。
但正如何衛(wèi)平所言,“對一個經(jīng)典作者來說,研究過了不等于研究透了”。阮攸漢詩數(shù)量龐大、內容廣雜,有待研究的內容、有待開發(fā)的研究角度還有許多?,F(xiàn)有的研究成果或許僅是這個大寶庫的“冰山一角”。如今,各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界限越來越模糊,跨學科視角下重新審視這一古典詩歌經(jīng)典,或許能看到更美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