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鳳玲 肖心怡
(信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南 信陽 464000)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兒科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發(fā)生于5 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脫水癥狀,甚至增加病死風險[1]。據流行病學報道,輪狀病毒腸炎具有典型的季節(jié)性,常發(fā)于10 月中下旬至次年2 月份,是導致5 歲以下兒童腹瀉的最常見原因,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生長,甚至可導致患兒病死[2]?,F(xiàn)階段輪狀病毒性腸炎多采取調節(jié)飲食、補液等綜合治療,但難以改善人體腸道菌群,影響療效。布拉氏酵母菌能夠有效抑制腸道感染,補充腸道有益菌群,從而改善腸道菌群[3]。但既往研究表明,單純西藥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不理想,難以完全改善患兒臨床癥狀,而近年來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已逐漸被臨床重點關注?,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醒脾養(yǎng)兒顆??蓪剐∧c運動亢進,且對細菌、病毒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具有止瀉、固腸作用[4]。鑒于此,本研究將重點分析醒脾養(yǎng)兒顆粒聯(lián)合布拉氏酵母菌應用于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的效果。
前瞻性納入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信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共80 例,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標準,且經糞便檢查確診。納入標準:符合相關標準;可耐受本研究用藥;患兒及其家屬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導致腸炎患兒;入院前14 d 內接受抗生素、腸道微生物制劑等治療患兒;合并重度脫水、慢性腹瀉等;合并先天性腸道發(fā)育不全患兒。
根據計算機隨機生成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及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8-32 m,平均年齡18.45±2.44 m;腹瀉頻率4-8 次·d-1,平均腹瀉頻率6.03±0.62 次·d-1;脫水情況:輕度23 例,中度17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8-30 m,平均年齡18.33±2.35 m;腹瀉頻率3-8 次·d-1,平均腹瀉頻率5.95±0.60 次·d-1;脫水情況:輕度25 例,中度15 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全部患兒均給予補液、抗病毒藥物、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并根據患兒年齡、病情等情況調整飲食,同時給予蒙脫石散(浙江仟源海力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50,規(guī)格:3 g·袋-1),倒入50 mL 溫水中,攪勻后服用,1 歲以下1 袋·d-1,1-2 歲每日1-2 袋,2 歲以上每日2-3 袋,均分3 次服用。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上加以布拉氏酵母菌散(法國BIOCODEX,國藥準字SJ20150051,規(guī)格:0.25 g·袋-1),倒入少量溫水混合均勻后服下,3 歲以下1 袋·次-1,1 次·d-1。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上溫開水沖服醒脾養(yǎng)兒顆粒(貴州健興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415,規(guī)格:2g·袋-1),<1 歲患兒1 袋·次-1,2 次·d-1;1-2 歲患兒2 袋·次-1,2 次·d-1;>2歲患兒2 袋·次-1,3 次·d-1。兩組均連續(xù)治療5 d。
1.3.1 臨床效果
按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6]中有關小兒腹瀉病的療效診斷標準評估兩組患兒治療5 d 的臨床效果。顯效:治療后72 h 內患兒的大便次數(shù)≤2 次·d-1,腹瀉、嘔吐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有效:治療后72 h 內患兒的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腹瀉、嘔吐等臨床癥狀好轉,實驗室檢查結果部分恢復;無效:大便次數(shù)無變化,腹瀉、嘔吐等臨床癥狀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腸道菌群(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數(shù)量
采集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5 d 后糞便樣本,對樣本進行培養(yǎng),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DP328 檢測大便標本中糞便基因組總DNA。將稀釋后的基因組DNA 作為模板,通過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擴增引物,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引物序列
PCR 反應體系:10×Buffer 2.5 μL,4 mmol·L-1的dNTPs 2.0 μL,25 μmol·L-1上、下游引物各0.75 μL,DNA 模板1 μL,蒸餾水10.0 μL。PCR擴增條件:95 ℃ 2 min,95 ℃ 10 s,55 ℃ 30 s,72 ℃ 45 s,共40 個循環(huán),72 ℃ 10 min 結束。使用德國耶拿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的qTOWER 實時熒光定量PCR 儀進行定量,結果以細菌log 拷貝數(shù)·g-1濕類表示。
1.3.3 炎癥因子
基于雙因素理論的公共部門勞務派遣人員激勵研究 ………………………………………………………………… 陳龍英(3/49)
采集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5 d 清晨3 mL 空腹靜脈血,以3000 r·min-1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5 cm,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水平,試劑盒選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3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發(fā)生的便秘、惡心、皮疹等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5 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或率(n 和%)表示,以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5 d 后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對比臨床效果(n(%),n=40)
表3 治療前、治療后腸道菌群指標水平對比(,n=40)
表3 治療前、治療后腸道菌群指標水平對比(,n=40)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6、IL-10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兩組血清TNF-α、IL-6、IL-10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治療后炎癥因子指標水平對比(,n=40)
表4 治療前、治療后炎癥因子指標水平對比(,n=40)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fā)生1 例惡心,1 例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2/40);觀察組發(fā)生2例惡心,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3/40);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13,P=0.644)。
輪狀病毒腸炎最主要原因是腸道菌群失衡,故重建腸道菌群的平衡是臨床治療的關鍵處。布拉氏酵母菌能夠平衡腸道菌群,修復腸道屏障,但其起效較慢,難以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療效欠佳,需聯(lián)合其他藥物強化療效[7]。
輪狀病毒腸炎能夠破壞體內腸道菌群,引起機體炎性反應,對腸道黏膜屏障造成損傷,導致腸道菌群失衡[8]。TNF-α、IL-6、IL-10 作為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中基本細胞因子,在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體內均有較高表達。本次研究成果展示,觀察組治療后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shù)量更多,大腸桿菌數(shù)量更少,IL-10、TNF-α、IL-6 水平更低,說明醒脾養(yǎng)兒顆粒聯(lián)合布拉氏酵母菌應用于輪狀病毒性腸炎中,可改善患者腸道菌群,減輕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在于,現(xiàn)代藥理表明,醒脾養(yǎng)兒顆粒中一點紅提取物能夠對大腸桿菌起到較強的殺滅和抑制作用,有助于恢復腸道屏障功能,同時還具有抗炎、增強細胞免疫等作用;毛大丁草含有的揮發(fā)油、苷類等化學物質能夠抑制腸道痙攣,增強腸道黏膜表面吸附功能,維持腸道黏膜完整性,增強腸道屏障作用[9-10]。而布拉氏酵母菌可對腸道致病菌的繁殖、生長產生抑制作用,平衡腸道菌群,保護腸道黏膜結構完整,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同時還能夠抑制輪狀病毒對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侵襲,抑制炎癥信號傳導途徑,緩解腸道炎癥反應[11]。因此,二者聯(lián)用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能夠改善腸道菌群和炎癥因子水平。
此外,本次研究成果還展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醒脾養(yǎng)兒顆粒聯(lián)合布拉氏酵母菌應用于輪狀病毒性腸炎中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尚可。分析原因在于,醒脾養(yǎng)兒顆粒是一種中成藥制劑,各中藥成分毒副作用較低,與布拉氏酵母菌聯(lián)合治療可有助于受損的腸道黏膜修復,提高腸道局部抵抗力,強化機體免疫力,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安全性尚可。
綜上所述,醒脾養(yǎng)兒顆粒聯(lián)合布拉氏酵母菌應用于輪狀病毒性腸炎中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腸道菌群,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