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超,章奇,鄭肖,李素紅,陳麗紅,方劍喬
1. 臺州市中醫(yī)院,浙江 臺州 318000
2. 臺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 臺州 318020
3.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肥胖癥是一種常見的代謝失衡性疾病。根據病因不同,肥胖癥大致可分為單純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其中繼發(fā)性肥胖大多有明顯的內分泌和(或)代謝異常的病因,而單純性肥胖一般是由于營養(yǎng)過?;蜻z傳因素導致[1]。隨著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超重和肥胖者顯著增加[2]。肥胖癥可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骨關節(jié)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及某些癌癥的死亡風險[3-9]。對于肥胖癥的治療,譬如西藥、手術、運動等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風險,而中醫(yī)中藥治療的相對優(yōu)勢也逐漸得到臨床肯定,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的發(fā)展,穴位埋線療法在治療代謝性疾病方面療效逐漸見諸文端。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作為臨床單純性肥胖患者中的常見證型,在促進機體代謝的同時更需注重健脾化濕的體質調理。本研究采用熱敏臍灸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一方面充分發(fā)揮穴位埋線的“久而留之”的長期刺激作用,另一方面采用熱敏臍灸進行針對性健脾化濕的辨證施治,報道如下。
1.1 納入標準符合《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0]中肥胖的診斷標準,肥胖度在20%以上,體質量指數(BMI)≥23;符合《中醫(yī)內科學》[11]中脾虛濕阻型肥胖的辨證標準,癥狀表現為肥胖、脘腹脹滿、疲乏無力、周身困倦、食少納呆、便溏腹瀉、舌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沉細;年齡18~60 歲,男女不限;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參加本次臨床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繼發(fā)性肥胖者,如代謝性疾病或內分泌異常引起者;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或精神病患者;最近3 個月內接受過其他減肥方法者;有針灸及埋線禁忌證者。
1.3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臺州市中醫(yī)院穴位埋線??崎T診收治的單純性肥胖患者6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6 例,女24 例;年齡39~85 歲,平均(33.86±9.64)歲;病程6 個月~2.6 年,平均(32.91±6.98)個月。對照組男8 例,女22 例;年齡42~86 歲,平均(34.50±9.55)歲;病程6 個月~2.8 年,平均(34.63±7.44)個月。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穴位埋線法治療。取穴:中脘、氣海、關元、天樞(雙)、大橫(雙)、外陵(雙)、帶脈(雙)、足三里(雙)、豐?。p)、陰陵泉(雙)、三陰交(雙)、脾俞(雙)。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12]確定腧穴位置。
埋線器具:①一次性使用埋線針(鎮(zhèn)江高冠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jiān)械生產許20010244 號),規(guī)格:0.70 mm×60 mm;②可吸收性外科縫線,3-0 號,90 cm,紫色(上海浦東金環(huán)醫(y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652369)。
操作:選取0.70 mm×60 mm 一次性埋線針;線體選用1 cm 的單絲PGLA 線,采用線體旋轉埋線法。嚴格消毒,在埋線穴位作好標記,然后用2.5%的碘酒消毒,75%的乙醇脫碘。醫(yī)者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皮膚。其中脾俞穴向脊柱方向呈15°~30°角斜刺;余穴均采用直刺法進針。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后進行捻轉,待有針感后推動針芯,將線留置于穴位內,后退出針管,按壓針孔,無出血后在其上覆蓋無菌敷料。埋線處24 h 內勿沾水。埋線由同一針灸醫(yī)師在同一治療室實施。每2 周治療1 次,3 個月為1 個療程。完成1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治療結束后3 個月進行隨訪。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熱敏臍灸治療。取穴:神闕穴,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12]確定腧穴位置。
器具:①特制臍灸竹筒。內徑約10 cm,中空,底部覆以棉網布皮筋套圈固定。②新鮮生姜。生姜1 斤榨汁,去汁留渣,備用。③艾絨。適量,用特制半圓小碗模具,壓緊成型,形似直徑約8 cm,高度約6~8 mm 小山丘,命此為“一壯”,共需2 壯,備用。
操作:①將熱敏臍灸專用空心竹筒放置于操作臺上,底部覆蓋并用皮筋固定一層紗布,取加熱至40 ℃左右的姜渣平鋪于竹筒底部,壓實成3 cm 高的餅狀。將提前備好的山丘型艾絨置于竹筒內姜餅之上,從艾絨邊緣開始點燃。②患者仰臥位于治療床,充分暴露神闕穴,將點燃艾絨的熱敏臍灸的竹筒底部中心對準神闕穴放置,開始進行熱敏臍灸治療。一壯艾絨燃盡大約需20 min,待燃盡后壓平艾灰,再次如上置另一壯艾絨繼續(xù)艾灸,共需灸40 min,待第二壯燃盡,停止加絨,靜置溫熱10 min,待神闕局部無明顯熱力后取下熱敏臍灸器具,用干凈毛巾擦拭局部皮膚。③艾灸過程中有專人負責看顧,保持灸溫,定時詢問患者是否感受熱力,有無灸感(透熱、傳熱),全身有無溫熱感。如局部溫度較高,可在竹筒下方皮膚上鋪干燥潔凈的毛巾一層。④治療結束后,囑患者灸后半小時內不宜飲冷水,不宜吹空調,注意保暖。如灸后局部出現小水泡,一般不用處理,保持局部皮膚干燥清潔,水泡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囑患者來醫(yī)院進行專業(yè)消毒和處理。熱敏臍灸治療每次用時約50 min,隔天1 次,3 個月為1 個療程。完成1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治療結束后3 個月進行隨訪。
3.1 觀察指標①體質量(kg)、BMI。采用體脂秤測定,患者光腳站在秤上,記錄體質量、身高,并按照公式計算BMI。測量前囑受試者排空膀胱,在空腹、光腳、少衣的情況下測量,每次測量3 次,取平均值。盡可能堅持在定稱、定時、定衣服的情況下測量。②腰圍(cm)。受試者自然站立,用軟尺放置于第12 肋下緣與髂嵴最高點連線的中點處,環(huán)腰一圈,記錄腰圍數值,測量時囑受試者自然呼吸。③中醫(yī)證候評分。主要觀察脘腹脹滿、體倦乏力、食少納呆、便溏腹瀉癥狀,每項癥狀按嚴重程度可分別評為0、1、2、3 分。0 分代表完全無該癥狀,1 分表示偶爾出現該癥狀,2 分表示經常出現該癥狀,3 分表示該癥狀一直存在。計算總積分。④安全性觀察。觀察并詳細記錄治療期間出現不良事件的例數及處理結果,不良事件包括暈針、出血、感染、硬結、燙傷等。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10]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3]擬定療效標準。顯效:體質量下降>5 kg,BMI 下降≥4,腰圍減少5~7 cm,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75%;有效:體質量下降2~5 kg,2≤BMI 下降<4,3 cm≤腰圍減少<5 cm,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30%≤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75%;無效:體質量下降<2 kg,BMI 下降<2,腰圍減少<3 cm,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30%??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86.67%(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3 2 組治療前后體質量、腰圍、體質量指數比較見表2。治療前,2 組體質量、腰圍、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體質量、腰圍、BMI 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體質量、腰圍、BMI 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體質量、腰圍、BMI 比較()
表2 2 組治療前后體質量、腰圍、BMI 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4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5 安全性評價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2 例局部輕度血腫,及時按壓后血腫消失。觀察組發(fā)生1 例燙傷,在熱敏臍灸結束后次日臍周出現多顆粟粒樣透明小水泡,后于局部皮膚涂抹燙傷膏,并囑患者保持局部干燥清潔,2 d 后水泡自行吸收。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1 例較大血腫,經局部按壓、冷敷、24 h 后熱敷處理后血腫逐漸吸收并消退。
中醫(y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肥胖往往是內臟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兜は姆āじ裰掠嗾摗分休d有“肥白人多濕,肥白人多痰飲”;《仁齋直指方》中亦記載:“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笨梢姺逝值陌l(fā)生發(fā)展與脾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脾氣充實,運化功能健全,則能有效運化水谷精微和津液,若脾之功能失司,運化失權,則飲食水谷津液堆積,聚濕生痰,痰濕凝聚而為脂質,發(fā)為肥胖。故治療原則宜以健脾助運、祛濕化痰為主。
明代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中曰:“人之初生,生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裁也。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蹦氈屑瓷耜I穴,為任脈要穴,通過十二經脈、奇經八脈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載:“神闕一穴可灸百壯,禁不可針。”臍在胚胎發(fā)育中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臍部皮膚較薄,分布有豐富的微小血管和靜脈網,并且無皮下脂肪,故滲透力強,滲透性快,對姜汁或其他溫性藥物的快速吸收發(fā)揮著獨特的優(yōu)勢?,F代研究發(fā)現,神闕穴具有獨特的血管生物學特異性,艾灸神闕穴時,臍周皮膚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及血流灌注量明顯優(yōu)于其他部位,具有較好的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14]。臍部可以通過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和釋放的血管活性多肽,進而提高機體修復能力,改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隔藥灸臍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是將不同藥物制成適當的劑型填敷于臍中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又稱煉臍法,它集中了藥物、穴位、灸法等多重作用,具有簡、便、驗、捷的優(yōu)點[15]。熱敏灸是指艾熱刺激熱敏腧穴,產生透熱、擴熱、傳熱等熱敏灸感,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的一種灸法。它是傳統(tǒng)灸法的創(chuàng)新和升華,可更有效地激活經絡感傳,使氣至病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16]。熱敏臍灸療法完美融合了熱敏灸和煉臍法的優(yōu)勢,既可以充分發(fā)揮艾灸的溫經通絡作用,亦可發(fā)揮藥物經皮膚滲透吸收后的治療作用。此外選用神闕穴這一天然熱敏點進行艾灸,施灸部位固定,火力藥力集中,灸療時可以使藥物速至病所,力專且效捷[17]。諸法融合,可達溫補脾陽、祛濕化痰之功效,脾陽健,痰濕去,膏脂化,則形體可復。
穴位埋線法是將傳統(tǒng)針刺與穴位持久刺激理論相結合的一種減肥常用療法,它將高分子生物線體埋入相應穴位,對穴位產生持久刺激從而抑制植物神經以降低食欲,同時興奮交感神經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能量消耗[18-19]。另一方面,線體在分解吸收過程中能夠調控腦內神經遞質分泌信號,調節(jié)瘦素分泌,促進下丘腦瘦素受體基因的表達,從而減少攝食量,抑制脂肪細胞合成,進而減輕體質量[20-21]。由于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患者大多因喜臥少動、情志不調等致脾胃運化失司,痰濕內阻,因此在取穴時多以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陰脾經腧穴為主。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最盛,其循行于胸腹部陰經聚積之處,可平衡胸腹部陰陽之氣。天樞穴屬胃經,為大腸之募,穴居人身上下樞要之處,既是脾胃升降之樞,肝膽疏泄之樞,腸腑傳道之樞,亦是水道通調之樞,具有化濕止瀉的作用。外陵穴屬胃經,又與大腸相應,因此有和胃化濕、通利腸腑的作用。足三里穴既是胃經合穴,又是胃的下合穴,亦是四總穴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的作用?!疤刀囗毾蜇S隆尋”,豐隆穴自古就是治痰要穴,豐隆穴為胃經絡穴,聯(lián)絡溝通胃脾二經,具有健脾化濕、疏通經絡、清瀉胃火之功效。《證治準繩》曰:“治痰宜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庇纱丝梢娭翁禎竦年P鍵在治脾。脾主運化,乃后天之本,足太陰脾經是陰氣最盛的經絡,脾經氣機不暢,經絡不通,則脾失健運,易化濕生痰。地機穴乃足太陰脾經郄穴,是脾經氣血深聚之處,有健脾化濕的功效。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屬陰水,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調理膀胱的作用。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是足三陰經交會之穴,該穴具有滋陰補腎、疏肝理氣、健脾化濕、通經活絡等功能。任脈起于小腹內,行于腹部正中,與諸陰經發(fā)生交會,有助于調節(jié)足太陰脾經的經絡氣血。任脈上的中脘穴既是八會穴之腑會,胃之募穴,有補中益氣、健脾化濕、和胃降逆的功效,有助于疏通脾胃氣機。氣海穴屬任脈之經穴,為肓之原穴,為諸氣之海,是人體元陽之本,本穴能加強臟腑氣血的代謝,有大補元氣、總調下焦氣機的作用。脾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是脾的背俞穴,此穴在解剖學上與脾胃的位置相似,因此可以調理脾胃、健脾利濕、調暢氣機?!峨y經·二十九難》云:“帶之為病,腹?jié)M,腰溶溶若坐水中?!备剐头逝值淖C候表現屬于帶脈病腹?jié)M范疇。帶脈有總束諸脈的作用,因此帶脈可以疏通和調節(jié)腰腹部縱行經脈,為減肥常用要穴。上述諸穴合用,可以通調帶脈,條暢三焦氣機,調和脾胃氣血運行,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則膏脂痰濁漸消,腦竅通利。
通過對本研究結果分析可知,2 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均有所改善,熱敏臍灸聯(lián)合穴位埋線療法在改善患者體質量、腰圍、BMI、中醫(yī)證候積分方面優(yōu)于常規(guī)穴位埋線療法。其中,有關脾虛濕阻癥狀,觀察組大部分患者自述經治療后脘腹脹滿及體倦乏力癥狀明顯改善,食欲漸佳,便溏腹瀉次數減少,表明熱敏臍灸可明顯改善脾虛濕阻癥狀。本研究結果可為熱敏臍灸聯(lián)合穴位埋線療法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的運用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依據,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在研究中未對肥胖相關生化指標進行監(jiān)測對比,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日后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