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東,安 琪,楊曉靜
(北京市房山區(qū)第一醫(yī)院放射科 北京 102400)
前列腺病變?yōu)槌赡昴行灾斜容^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其中前列腺癌為惡性病變,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則為良性病變,兩種性質病變的臨床表現相似,但是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因此有效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非常重要[1]。磁共振成像為診斷前列腺病變的主要影像學手段,不過良惡性病變的磁共振常規(guī)序列表現有一定重疊。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前列腺良惡性病變的組織學特征具有差異性,因此可以利用彌散加權成像(DWI)予以鑒別[2]。為了更加準確地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本研究還特地引入了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值,觀察磁共振表觀彌散系數(ADC)值聯合PSA定量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2年1月—12月北京市房山區(qū)第一醫(yī)院收治的135 例前列腺病變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MRI、DWI 檢查,并測定PSA 值。根據臨床觀察及病理學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腺體增生組(32 例)、間質增生組(30 例)、前列腺炎組(35 例)、前列腺癌組(38 例);另外選擇同期36 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年齡45 ~74 歲,平均(63.29±4.41)歲;腺體增生組年齡44 ~75 歲,平均(63.45±4.48)歲;間質增生組年齡45 ~74 歲,平均(63.38±4.44)歲;前列腺炎組年齡44 ~76 歲,平均(63.40±4.49)歲;前列腺癌組年齡46 ~77 歲,平均(63.51±4.57)歲。五組人群的平均年齡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納入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②無MRI 檢查禁忌證。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②合并其他癌癥者;③合并其他器官嚴重障礙者。
采用西門子Magnaton avanto 1.5T 核磁共振系統(tǒng),選擇16 通道腹部相控陣線圈。為避免膀胱過度充盈,或者腸內容物影響對前列腺的觀察,檢查前30 min 囑患者排尿排便,檢查時患者去除身上的金屬配飾[3]?;颊呷⊙雠P位進行檢查,主診醫(yī)師將中心線對準恥骨聯合,首先于局部行軸位、矢狀位抑脂FSE T2加權成像(T2WI)掃描,掃描范圍為前列腺及精囊;然后把掃描范圍擴至整個盆腔,行冠狀位T1WI 掃描;之后采用SE-EPI 行DWI 序列掃描,掃描范圍為前列腺及精囊,擴散梯度因子(b 值)分別為50、800、2 000 s/mm2。由2 位經驗豐富的診斷醫(yī)師獨立閱片評分,意見不一致時協(xié)商決定。
圖像后處理:把掃描所得傳輸到工作站,利用校正后的DWI 圖像獲得ADC 圖,在病灶圖像上畫出感興趣區(qū)(ROI),測量不同病變區(qū)域的ADC 值。在選擇ROI時注意避開尿道、周圍脂肪以及腸道氣體。在測量病灶的ADC 值時,于對應部位測量3 次,然后計算平均值。
①總檢出率:以臨床觀察及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對比單獨磁共振、磁共振聯合PSA 兩種方法對前列腺病變的總檢出率。②病變區(qū)域的ADC 值:通過磁共振檢查獲得;血清PSA 值: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空腹抽血分離血清檢測獲得。③分析各種前列腺病變的MRI 征象。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磁共振聯合PSA 對各種前列腺病變的總檢出率為95.56%,高于單獨磁共振檢查的88.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式對各種前列腺病變的總檢出率比較 單位:例
五組的ADC 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前列腺炎組與腺體增生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五組的PSA 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兩兩比較也都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各種前列腺病變的ADC 值、PSA 值比較(±s)
表2 各種前列腺病變的ADC 值、PSA 值比較(±s)
組別例數 ADC 值/(10-3 mm2/s)PSA 值/(ng·mL-1)腺體增生組321.92±0.1610.95±0.97前列腺炎組351.89±0.157.90±0.76間質增生組301.37±0.109.27±0.89前列腺癌組381.09±0.08215.47±18.63對照組362.12±0.181.78±0.14 F 8.36942.694 P<0.050<0.001
①前列腺增生:表現為前列腺中央帶不同程度增生,外周帶受壓變薄,病灶內信號呈高或低信號。ADC 圖則顯示中央帶信號不穩(wěn)定。②前列腺炎:前列腺外周帶病灶位信號稍高于正常人群,但是低于癌灶。③前列腺癌:前列腺外周帶病灶位信號高于正常人群,ADC 圖則顯示局部癌灶呈低信號。見圖1 ~圖3。
圖1 外周帶前列腺癌
圖2 前列腺癌累及外周帶和中央腺體
圖3 前列腺增生
常規(guī)MRI 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缺乏明確的標準,例如在T2WI 上均可表現為低信號。而DWI 利用了水分子的擴散運動特性,可以借助ADC 值定量反映水分子擴散受限的情況來鑒別前列腺疾病。PSA 由前列腺腺泡和導管上皮細胞合成,并且分泌到精液之中,為精液的主要組成成分。在正常生理條件下,PSA 局限于精液和前列腺組織中,血清中的PSA<4 ng/mL。臨床研究發(fā)現[4-5],前列腺病變會導致血清PSA 升高,這是前列腺腺體組織與血液之間滲漏增加導致的,PSA 升高的程度與病變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有關,當致病原因消除后血清PSA 則會下降。既往文獻表明,經過治療后,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的血清明顯下降,而惡性前列腺疾病的PSA 下降程度并不明顯[6]。
從本文的結果來看,前列腺良惡性病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前列腺增生主要發(fā)生于中央帶,具體分為腺體增生與間質增生,在T2WI 上腺體增生表現為長T2信號,而間質增生表現為短T2信號,兼有腺體增生和間質增生時則表現為偏高或偏低信號(與腺體、基質的比例有關),而在T1WI 上前列腺增生均表現為均勻的中等信號。腺體增生的病理結果提示含有眾多擴張的腺管成分與潴留囊腫,液體含量高,因此水分子容易擴散,DWI 信號衰減,ADC 值增大。間質增生的病理結果提示含有眾多膠原與基質細胞,腺管結構和液體含量都少,因此水分子擴散受限,DWI 信號升高,ADC 值降低[7]。本文的結果印證了這種機制,兩種增生的ADC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外周帶癌來看,在T2WI 上兩者都表現為外周帶低信號,其中前列腺癌灶區(qū)域的正常腺上皮與腺管結構遭到破壞,被體積小、數量多、排列緊密的腫瘤上皮取代,細胞之間的液體含量低,而且腫瘤上皮細胞具有更高的核質比,結果水分子運動受限,DWI 信號升高,ADC值降低。癌組織分化程度不同,DWI 信號升高和ADC值降低的程度也會不同,本研究發(fā)現,分化程度升高,則DWI 信號升高,ADC 值降低。而前列腺炎性病變區(qū)域存在炎癥反應,水分子運動相對受限,因此DWI 信號略高于正常人群,但是低于前列腺癌;ADC 值則稍低于正常人群,但是高于前列腺癌。本文的結果也表明,前列腺炎與前列腺癌的ADC 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種前列腺良惡性病變的ADC 值存在差異,可用于鑒別不同類型的前列腺病變,但是腺體增生組與前列腺炎組的ADC 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憑ADC 值仍不足以完全區(qū)分各種類型的惡性病變。為此,本研究引入了PSA 檢測,結果表明五組的PSA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發(fā)生前列腺病變時,正常前列腺組織遭到破壞,淋巴細胞、漿細胞、腺管上皮等受損,前列腺的膜解剖與生理屏障的完整性受到影響,結果腺泡內PSA 不同程度逸出,并且通過淋巴系統(tǒng)滲透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血清PSA 升高,其浸潤的嚴重程度與上皮損害的頻率密切相關[8]。本文結果表明,腺體增生、間質增生、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對前列腺造成的損害有所不同,因此PSA 逸出并進入血液的水平不同,前列腺癌造成的影響最大,前列腺增生次之。因此臨床可以借助血清PSA 水平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
綜上所述,ADC 值通過定量反映水分子擴散受限的情況來鑒別前列腺疾病,磁共振ADC 值定量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具有較好的效果,PSA 值則反映了前列腺受損而導致PSA 逸出的程度,如果再采用PSA 值加以區(qū)分,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區(qū)分各種類型。磁共振ADC 值聯合PSA 可以較好地鑒別前列腺良惡性病變,為后續(xù)的干預治療提供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