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全
自今年開學以來,每逢周末,我總是在外出差,哥哥也很忙。
“好想吃媽媽做的菜啦!”上周末,我邀上愛妻,與哥哥三人驅(qū)車回家。
餐桌上,只見牛肉燉蘿卜,入味又入口;酸辣椒瘦肉片,滑嫩又酸爽;鹽水肉下窩菜,清香甘甜……
盛飯時,我發(fā)現(xiàn)飯中竟然還伴有紅薯粒。娘微笑著對我們說:“小時候,由于家里缺糧,這種紅薯飯當時吃得多,今天又讓你們倆兄弟嘗嘗兒時紅薯飯的味道?!?/p>
母親的一番話,分明又在潤物細無聲地教導(dǎo)我們兄弟倆:無論你們物質(zhì)多么富裕,也要學會飲水思源。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要供我們倆兄弟讀書,家里物質(zhì)貧乏,吃紅薯飯是常態(tài)。過年時如果能在紅薯飯鍋巴上沾點臘肉湯吃,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聊起紅薯,兒時記憶也慢慢涌上心頭:勤工儉學時,學校要求我們上山撿茶籽,餓了就在地里用手刨個紅薯,在衣角上一抹,用牙齒啃掉皮,咯嘣咯嘣吃幾口紅薯,味道也還真不錯;秋天來了,借著月光,和院子里的小伙伴們捉迷藏時,大家將生紅薯塞進正燒著的土木灰中,繼續(xù)玩耍,有時玩過了頭,想起土木灰中的紅薯時,慌忙用小木棍撥出來時,儼然已經(jīng)變成了“小木炭”,但大家全然不管這些,一個紅薯,你分一塊,他吃一截,哪怕嘴上都涂成了“炭火嘴”,還是吃得不亦樂乎,繼續(xù)玩?!斎?,還有年關(guān)時,父親用紅薯熬的攪攪糖,用筷子火速轉(zhuǎn)動,一坨下肚,真會甜到心間,特別美味。隨著物質(zhì)條件越來越好,父親每年用紅薯糖做的“切塊糖”“芝麻糖”“玉米糖坨”,可以從年前吃到清明節(jié)前后,真是念念不忘。
平常只盛一碗飯的我,當晚吃了三碗飯。臨走時,我們叮囑娘:“您今年已經(jīng)73歲,少栽點玉米、少種點紅薯……”娘也點頭答應(yīng)著,但第二天與娘的電話聊天中得知,娘又早早地栽下了200 多棵糯玉米,等清明節(jié)天氣好轉(zhuǎn)后,她還要為我們栽紅薯、栽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