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
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就成了我國最重視的領域,一直在嘗試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前行。2014年正式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將其概括為中國學生必備的能力以及關鍵品質,由此將教育目光從“三維目標”轉向了“核心素養(yǎng)”培育,正式進入了“核心素養(yǎng)”育人時代,課堂教學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yōu)橐浴皩W生”為中心,課程體系價值取向發(fā)生了巨大改變。2022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凝練了語文學科核心的組成要素,大力提倡教師在語文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在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特征的同時,做到兼顧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特質,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通過寫作可以檢驗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但大多數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無話可說、機械填充、思維固化、文章立意淺薄等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教師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小學生在寫作學習中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寫作教學價值
1.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形成
立足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寫作教學,需要教師摒棄不科學的寫作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從被動的、機械的寫作知識灌輸中走出來,讓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內在思路以及不同見解,致力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以核心素養(yǎng)指導學生的寫作學習,助力學生形成語文綜合素養(yǎng)。語文課程一直以來被譽為百科之母,寫作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開展寫作教學活動,能夠帶領學生在作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習的同時,獲得思維、審美、文化以及情感觀念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將寫作教學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注入點,能夠保障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用能力,獲得寫作思維的鍛煉,提升鑒賞與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等,對于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成長
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不只指向學生,更是對教師的一種挑戰(zhàn),教師作為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踐行者,其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想要在作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就需要教師主動學習核心素養(yǎng)相關的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優(yōu)質的教學方法,領悟核心素養(yǎng)育人的精神,在教學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儲備以及教學能力建設,發(fā)揮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在寫作教學中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熱情,在教育新時代的背景下,教師通過學習新的教學方式,有助于豐富教學手段,以全新的寫作教學方法提升課堂吸引力,激活與保持寫作學習熱情,不僅對“學”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時刻保持創(chuàng)新學習的精神,在尋找新穎的、高效的寫作教學方法中,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3.推進作文教學整體質量提升
自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改革全面實施以來,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也在悄然進行,寫作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頭戲”正在發(fā)生改變,不再只是關注寫作知識點以及成文技巧,而是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長遠發(fā)展等方面。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將培養(yǎng)“完整的人”作為寫作教學最終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教師的寫作教學理念、目標以及方法的創(chuàng)新,實現寫作教育理念的革新、寫作教學內容的升華,提升寫作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與實效性,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寫作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寫作教學優(yōu)化途徑
1.創(chuàng)設良好的寫作教學情境
情境創(chuàng)設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造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情感環(huán)境,大量實踐證明,學習環(huán)境與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存在緊密關系,在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的方式,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學習興趣。如問題化寫作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花”的最佳場域,形象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給學生帶來感知的觸動,帶領學生從感知認知到理性思考,入情入境地思考問題,獲得身臨其境之感。
如,教師開展了以“學炒菜”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活動,在以往的寫作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導入方式是這樣的:“今天,我們來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學炒菜,同學們誰有過炒菜的經歷?你準備了什么材料,是如何炒的,味道怎么樣?請將你的炒菜經歷寫出來吧!”顯然,這樣的導入方式并不能快速吸引學生,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那么,在這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據說,動物王國要舉辦一次廚藝大賽,有興趣的都可以參加,但需要經過一次初級考試,才能晉級到下一輪,同學們最擅長的菜品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會炒土豆絲?!边€有的學生說:“我會雞蛋炒西紅柿?!蹦阋谎晕乙徽Z開始了激烈的表達,于是教師繼續(xù)互動:“你愿意將這道菜的做法分享給同學們嗎?”或:“說來真是慚愧,老師都不會做菜,沒有同學們厲害,你們愿意將炒菜的方法和技巧傳授給我嗎?”由此,能夠讓學生自然地進入寫作環(huán)境中,爭先恐后地要將炒菜秘訣傳授給老師。教師應抓住時機,在此時引出本節(jié)課的寫作主題,布置寫作任務,可以減少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和陌生感。
2.在閱讀表達中鍛煉寫作思維力
寫作的本質是融入個人思想情感的思維過程,想寫出優(yōu)質文章,不僅要具備濃厚的表達欲望,同時還對文章作者的思維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著重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力,如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鼓勵學生合情合理地想象,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寫出個性化的作文。思維力的培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彼季S力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以及其他學科學習中必備的能力,有了較強的思維力才能在寫作中做到有邏輯地表達。
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賈平凹《丑石》中的一句話:“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蓖ㄟ^對這句話的分析,可以發(fā)現作者站在不同于常人的視角來描寫一塊外形極丑的石頭,并由此感嘆丑石的偉大,寫作視角令人驚奇,這就是寫作思維力的體現,是逆向思維的寫作表達,是反過來思考人們習以為常的事件的思維方式。那么,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可通過這樣的方式,指導學生用逆向思維看待事物,表達不同的觀點。舉例來說,教師出示句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請學生說一說對這句話的不同看法。有的學生說:“近墨者未必黑,關鍵在于內心的堅守,人生在世,接觸的人眾多,每一種人都是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在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如水,小人如油,做菜不能少了水,也不能沒有油,油用得好也是香噴噴的?!庇纱耍I學生聯想生活中還有哪些觀點是你不贊同的,有的學生表示:“人們都說雞毛蒜皮的事情無需計較,我卻認為必須計較,細節(jié)決定成敗,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蓖ㄟ^逆向思維訓練,可以讓學生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為學生的寫作增添色彩。
3.從自然生活中汲取寫作的養(yǎng)分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指出,人類的生活是教育的主要內容,主張教育與生活的無縫連接,若是小學生在寫作學習中只關注有字的書本內容,而缺乏對自然生活的感知能力,則無法做到在寫作中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統(tǒng)一,導致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失衡,對寫作學習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寫作學習中實現從有字的書卷知識積累向無字的自然生活感知邁進,能夠在欣賞自然之美、感知生活之美中汲取養(yǎng)分,為寫出優(yōu)質的文章蓄力。
如在寫作訓練“寫觀察日記”的教學中,教師在進入課堂前走到了校園中的樹林中,撿了幾片樹葉,手中拿著樹葉進入了課堂,學生的目光從老師進入課堂那一刻開始,就關注了這幾片樹葉,開始好奇為什么老師也拿著樹葉,這幾個樹葉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此時學生對于教師手中的樹葉充滿了興趣。接下來,教師先展示樹葉,問:“這樣你們能夠看清楚樹葉嗎?”學生回答:“只能看清楚大致的形狀?!彪S后將樹葉交到學生手中,以4-6人為一組觀察樹葉,并說出觀察的結果,如樹葉形狀、顏色、紋路、大小等。一節(jié)作文課因為幾片平平無奇的樹葉變得妙趣橫生,學生不僅將看到的樹葉表達了出來,還加入了想象與聯想,如有的學生說:“樹葉生于樹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從樹上落下,決定將自己分解之后回報樹木,滋養(yǎng)大樹,讓大樹可以在新的一年生長出更加茂盛的枝葉?!边€有的學生由此想到了生活經歷,說道:“我和媽媽回老家時,經常和爺爺一起去山里,最特別的一次是和爺爺去栽樹,山里有許多品種的樹木,秋天時樹林里的樹葉五彩斑斕,有綠色、黃色、紅色等,有的樹葉像小扇子,有的樹葉像手掌?!蓖ㄟ^這樣的實踐觀察以及經歷講述,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作文之中,此時的寫作是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用心觀察前提下的,寫作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不再是絞盡腦汁東拼西湊,而是對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表達,有助于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意識的形成。
4.在寫作訓練中領略民族文化魅力
語言既是文字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視角下,需要教師關注寫作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引領學生在寫作學習中領略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達到寫作教學的文化教育滲透目的。傳統(tǒng)文化與寫作教學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提升學生的文章精彩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讓寫作課堂綻放文化的光芒。
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為契機,以中秋節(jié)為例,要求學生搜集中秋節(jié)的來歷,了解與中秋節(jié)相關的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等,帶領學生在節(jié)日文化的探索中了解中國節(jié)日的起源以及歷史發(fā)展過程,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節(jié)日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對節(jié)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時,教師還可在中秋節(jié)期間組織猜燈謎、吃月餅等班會活動,帶領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氛圍,將此次活動的經歷以及感受寫出來。又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從古詩詞的鑒賞中感受古文魅力,學會在寫作表達中引用古詩詞,如在寫“春”時引用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在描寫堅韌不拔的精神時借鑒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在寫作中運用古詩詞,既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也實現了文化的傳承。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在寫作教學中借用中國經典文學名著,這些名著作品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每個細節(jié)都能打動人,如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塑造的一百零八好漢形象,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塑造的師徒四人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征等,都值得借鑒,經典名著閱讀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寫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總之,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應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導向,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滲透于寫作教學中,及時調整與優(yōu)化寫作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寫作學習現狀以及發(fā)展需求,總結出一套有助于學生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寫作教學計劃,促使小學生形成濃厚的寫作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自然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能力,進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