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鈿,陳曉東,倪考夢
(1.溫州理工學(xué)院,浙江 溫州 325035;2.溫州市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浙江 溫州 325199)
溫州鼓詞是在甌越文化的撫育下成長的。作為浙南地區(qū)最大的曲藝種類,溫州鼓詞多以瑞安方言進行演唱,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她于2006年5月20日在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下,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為V-13。就表演形式來說,溫州鼓詞大多以一人演唱表演為主,以巧妙重復(fù),通俗易懂為語言表現(xiàn)特點。鼓詞藝人以音樂的形式,把鼓詞故事代代相傳。不管是生活在溫州市井中的百姓鄉(xiāng)紳、還是在山野田園的農(nóng)夫村姑,對溫州鼓詞音樂都可以哼上兩句。鼓詞藝人借鑒民間歌曲、竹枝詞、戲劇藝術(shù),從中吸取營養(yǎng),形成不同流派,美美與共。和戲曲一樣,鼓詞同樣具有極高的表演藝術(shù)價值,有著唱腔優(yōu)美、伴奏得體的特點。鼓詞辭格多樣,音韻和諧,具有錯落有致的音樂和結(jié)構(gòu)美,它所倡導(dǎo)的精忠報國、除暴安良、善良無私、禮義廉恥,忠孝無雙等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通過鼓詞藝人的傳唱,鼓詞走出國門,促進國內(nèi)外文化的交流,日益成為傳承越文化的載體。
2022年11月29日晚,由中國單獨申報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guān)習(xí)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1]。這一標志事件讓我們再次回顧了我國具有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早在原始公社后期,茶葉已經(jīng)成為貨物交換的貨品。而在武王伐紂時期,茶葉更是已經(jīng)作為貢品,有著極高的地位。在戰(zhàn)國時期,茶葉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已有一定規(guī)模,享譽世界。先秦《詩經(jīng)》總集中就有關(guān)于茶的記載。飲茶、品茶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文化,具有中國特色。在中國,飲茶是風(fēng)雅之事,飲茶文化更是茶文化中的瑰寶。唐代茶圣陸羽說:“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溫州產(chǎn)茶的起源,追溯而來有著古老的歷史。自東晉以來,溫州就有產(chǎn)茶的記載。溫州氣候溫暖濕潤,具有眾多的特早生茶樹的優(yōu)勢,自古以來就享有“早茶”的美譽。溫州的茶葉以其嚴格的工序和精良的品質(zhì),還有“嫩、鮮、甘”的口感,以及獨特品質(zhì)特征風(fēng)靡世界。溫州早茶是溫州一張靚麗的名片。在多年的努力下,相繼開發(fā)了永嘉烏牛早、泰順三杯香、蒼南翠龍等知名茶葉,并且挖掘恢復(fù)了樂清雁蕩毛峰、溫州黃湯、文成貢茶等歷史名茶,擴大了溫州早茶文化的影響力。溫州鼓詞,作為溫州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理應(yīng)具有承擔將早茶文化發(fā)揚光大的使命。溫州鼓詞以其親民性,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的以“茶”為主題的鼓詞曲目,《觀音采茶》就是比較有代表的一首。
溫州鼓詞是曲藝的一種,而曲藝是集語言之美、音樂之韻、文學(xué)之嚴謹和表演之多彩為一身的一門綜合藝術(shù)。曲藝翻譯作為文學(xué)翻譯的一種形式,彰顯了自身的特點與目的。正如John Felstiner所說,“翻譯不只是一種范式,而是最大限度地去文學(xué)解讀”。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貫通道家以及釋家的哲學(xué)色澤,成為各民族的禮俗中的精髓。因此針對茶文化與溫州鼓詞結(jié)合的作品翻譯,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特點:通俗性、簡潔性、人物性和時代性。
曲藝作為視聽藝術(shù),演員的對白和表演稍縱即逝。曲藝和茶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帶來的不僅僅是靈感的迸發(fā),還有雙方文化的傳承。因此,與茶文化交融的曲藝翻譯譯文要通俗易懂,符合大眾的鑒賞文化水平。因此,曲藝翻譯必須將應(yīng)該加注的地方文內(nèi)處理,確保目的語簡潔連貫,通俗易懂。除此以外,曲藝翻譯還要符合曲藝語言的人物性、動作性與時代性。茶文化是連接古今的紐帶之一,曲藝是由人物通過語言的表達和動作來推進故事的跌宕起伏。表演藝術(shù)家通過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Walter Benjamin指出,“真正的翻譯是透明的?!眲幼餍缘谋憩F(xiàn)在翻譯后的文字張力中得到體現(xiàn)。在舞臺上,演員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貼合人物所處的時代、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物的身份閱歷。與茶文化交織在一起的鼓詞,字里行間也會帶有茶文化所表達的內(nèi)斂和含蓄。
曲藝文本是以“信息型文本”為主,“表達型文本”和“誘導(dǎo)型文本”為輔的綜合文本?!队^音采茶》是溫州鼓詞中的一首著名曲目,它主要講述的是佛教人物觀音在每年各個節(jié)氣去采茶,以茶之功效,治療和度化眾生的傳奇故事。全詞以“采茶”為題眼,通過觀音的辛勤采摘茶葉,傳遞了中華民族不畏辛苦,用勤勉來締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全詞格式整齊,韻味十足,茶文化負載詞多見于各處。在翻譯時,要根據(jù)曲藝語言特點重現(xiàn)鼓詞劇本的表達美,言辭烘托茶文化,從而喚起國外友人欣賞溫州鼓詞曲藝文化與品味茶文化。由于《觀音采茶》全詞篇幅較長,因此對溫州鼓詞名曲《觀音采茶》進行選譯,并基于曲藝語言特點對翻譯方法進行分析。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曲藝語言本身的特點,曲藝劇作家對于一些他認為源語觀眾共有的無須贅言的語境信息經(jīng)常略去,而這種文化缺省經(jīng)常會成為目的語觀眾的理解障礙,因此譯者有必要在譯文中做一些語境信息的補償。
例1:《觀音采茶》。
英譯:Avalokitesvara Guanyin Picked Tea-leaves.
溫州鼓詞的主要詞目是《娘娘詞》,這里的“娘娘”就是神話人物“陳十四娘娘”,有的也說成是觀音的化身。因此在詞名英譯時補充“觀音菩薩”,英譯為“Avalokitesvara”,這不僅體現(xiàn)了溫州鼓詞的詞目特色,也讓海外觀眾了解“觀音”是佛教神話的角色。在劇本中就不用再次解釋“觀音”的內(nèi)在含義,這不僅體現(xiàn)了曲藝翻譯劇本的無注性,也符合傳遞鼓詞文化特征的翻譯目的?!坝^音”作為一個佛教人物,來甌越大地“采茶”,也足以看出“茶葉”在溫州的受歡迎程度,為傳播茶文化埋下了一個曲藝表演的伏筆。
例2:六月采茶荷花開,菩薩采茶上山來。
英譯:During June when the lotus started to blossom,Guanyin climbed the mountain to top from bottom.
由于中文原文兩個分句是七個字節(jié),對應(yīng)的譯文也上下句各八個單詞,保證了對應(yīng)語言字節(jié)數(shù)量上的一致性。在音節(jié)上的協(xié)調(diào)性方面,英文譯文押韻“m”呼應(yīng)原文押韻“ai”音,符合曲藝表演時語言的人物性與視聽性?!吧仙健睆闹形牡谋硪鈦砜词瞧兴_到達了山的頂峰,但是為了避免觀眾的理解誤區(qū),符合英文表達的內(nèi)在邏輯,這里處理成“the mountain to top from bottom”,營造出“觀音”為了采茶,辛苦從山下到山頂?shù)倪^程,符合整首鼓詞傳播觀音辛苦采茶的中心,同時側(cè)重襯托中華民族不懼艱辛的精神品質(zhì)。
曲藝文本中如果存在一些信息內(nèi)容對譯語觀眾在有限時空中的認知活動無關(guān)緊要,甚至毫不相關(guān),或者在譯語觀眾固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缺乏這些知識,那么翻譯者可以采取減詞法進行刪譯[2]。
例3:山前山后尋茶葉,不知茶落哪山香。
英譯:Looking for tea-leaves here and there in the mountains,she didn’t know from where came the tea-leave fragrance
簡潔性是使曲藝藝術(shù)富有美感的條件之一。如果把“山前山后”直譯,不僅破壞了“觀音”的人物美感,也會使目的語觀眾對譯文產(chǎn)生誤解。這里采用了“here and there”來表現(xiàn)觀音尋茶的努力和細致,后文用“mountains”的復(fù)數(shù)形態(tài)來表示溫州地區(qū)山地之多,而“fragrance”則體現(xiàn)了茶葉香氣的持久芳香,客觀上烘托了甌越大地的群山起伏,茶香遍野生長的景象,同時凸顯了茶香環(huán)繞群山,草木生機勃勃的美景。
例4:十一月采茶雪花飛,滴雪成冰像玻璃。天寒地凍尋茶葉,難采茶葉憂心尖。
英譯:During November snowflakes were whirling,they turned into ice after falling.Guanyin was in search for tea-leaves in freezing winter,which,however,could not be found and worried her.
如果把“天寒地凍”直譯,會使譯文冗長贅余,也會使觀眾產(chǎn)生誤解。這里采用“freezing winter”,可以讓觀眾明白天氣寒冷的程度,同時也表現(xiàn)出觀音尋茶的不易。句子中的“snowflakes were whirling,they turned into ice”,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天氣的寒冷和環(huán)境的惡劣,體現(xiàn)了觀音采茶心意之堅決。
曲藝翻譯中如果遇到特具文化特征的概念,譯者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源語觀眾和目的語觀眾認知環(huán)境的了解,采用變通翻譯的方法,選擇適合于譯入語觀眾的表達方式來表達作者的交際意圖[3]。
例5:五月采茶上山行,日曬大地如火烹。佛汗淋漓尋茶葉,難采茶葉憂胸懷。
英譯:Guanyin went to pick tea-leaves during May,the sun burned the ground in such a hot day.Drenched in sweat for search of tea-leaves up and down,she couldn’t find the nice tea-leaves and began to frown.
曲藝翻譯的目的之一是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队^音采茶》的詞本特色之一是全詞用了一系列口語化的語言,因此對“火烹”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可以保留源文的文化特征。這里用“the sun burned the ground”對“hot day”進行了生動而又準確的描述,讓讀者獲知這是“這是非常熱的一天”,同時體現(xiàn)出菩薩采茶的辛苦。另“憂胸懷”不能直譯,易破壞菩薩采茶的美感,所以改成“began to frown”,生動表現(xiàn)出了菩薩采不到心儀茶葉而憂心的神情。下兩句用“Drenched in sweat”和“couldn’t find the nice tea-leaves”來呼應(yīng)“好茶難覓”的情感,凸顯了當?shù)亍昂貌柙谏盍帧钡囊饩场?/p>
例6:八月采茶是中秋,砍柴的農(nóng)夫特別多。人人上山把柴砍,來來往往汗雨流。
英譯:On the Middle Autumn festival in August,numerous farmers came to cut firewood first.During the process of firewood cutting,farmers worked hard with sweat dripping.
保留鼓詞音樂美是鼓詞翻譯中要重點注意的,前兩個分句的韻腳是“t”,后兩句的韻腳是“ing”。在《觀音采茶》一文中,前文提到觀音采茶由“二月”到現(xiàn)在的“八月”,可見觀音采茶用時之長以及采茶過程之艱辛?!昂褂炅鳌痹谥形氖恰按蠛沽芾臁敝?,但如果直接翻譯可能會造成誤解,所以在這里采取變通法,譯為“sweat dripping”,采用“ing”的形式使人們砍柴辛勞的畫面躍然紙上,生動彰顯了中華民族勤勞刻苦的形象,與“觀音采茶”中觀音展現(xiàn)的勤勞勇敢的形象不謀而合。
使用與源語文本不同的形式,在目的語中復(fù)制源語文本的效果,補償源語文本失去的重要信息,這是曲藝翻譯的有種有效的翻譯方法[3]。
例7:六任掐指算不著,佛汗淋漓濕透衣。七月采茶木希香,菩薩采茶上山高。
英譯:Unable to foretell where the nice tealeaves might lie,Guanyin’s clothes dripped with sweat and couldn’t get dry.When the herbs smelled fragrant during July,the mountains Guanyin climbed was very high.
“采茶”從過程中的“算不著”和“濕透衣”到“上山高”,“觀音采茶”表現(xiàn)了尋茶的艱辛和不易?!傲纹杆悴恢比菀妆恢袊x者理解,但是直譯會造成中式英文,不符合語際忠實與語內(nèi)連貫。因此,此處可以用補償法,運用英文“dripped with sweat and couldn’t get dry”來表示“大汗淋漓”,產(chǎn)生與中文同樣的表達效果,增添了“深林好茶難覓”的景象效果。
溫州鼓詞與茶文化都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傳承與傳播中受到《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條例》、《溫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辦法》的保護。作為浙江自然與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源,茶文化在甌越文化的千年長河中得以傳承與傳播?!队^音采茶》是溫州鼓詞宣傳茶文化的名篇,通過敘述佛教人物觀音采茶的故事來襯托甌越的茶文化和鼓詞文化。本文結(jié)合曲藝語言特點,試譯《觀音采茶》的節(jié)選部分,通過探析翻譯方法來傳遞溫州“鼓詞之聲”,傳播溫州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