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建國
在北京的無數(shù)座橋中,我最喜歡的是建國門立交橋。那是一座我親眼看著建起來的城市立交橋。我們家就住在離那里很近的芳草地,我見證了它的歲月滄桑。
1975年我還在上中學時,我們家由南城的龍?zhí)逗岬匠菛|的建外地區(qū)。兒時的朋友都在南城,當時我常去那邊找朋友玩,每次來回都路過建國門。當時那里的一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都緊挨著建國門,還是一片低矮破舊的平房區(qū),一條窄窄的街巷小路穿過其中。
1977年一支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部隊,進駐到位于北京東長安街與東二環(huán)路的交叉處安營扎寨。于是那里車來人往成為一處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只一年的時間,1977年12月30日大橋就竣工了。它是一座三層互通的立交橋。該橋位于東城區(qū)與朝陽區(qū)的交界處,是我國第一座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行的、苜蓿葉形的互通立交橋。幾年之后整個二環(huán)路全線貫通,它是二環(huán)路上眾多立交橋中的一座,從此那里的路四通八達。原來南北方向的街巷護城河被開辟成一條通衢的大道。那條護城河也變成了一條城市暗河。后來的很多年我們的生活與那座橋結下不解之緣。
那座大橋在很多年中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迎接各國政要促進世界和平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迎賓大道,全世界的四海賓朋來北京時很多人都曾走過那里。站在立交橋上的最高層,視野開闊,能迎接八面來風。我女兒小的時候,每年初夏季節(jié)的傍晚時分,我們來到這里,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疾馳的各種車輛,遙望夕陽西落的城市美景,是一件很愜意的事。一條大道直通西邊的長安街。我們和很多北京人經(jīng)常到那里消暑納涼,真有些微雨浥輕塵,清涼夏日近的舒適。有一次我女兒看到大橋上由著名的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的珍貴墨寶:建國橋(后來那塊牌匾被換掉)。她用稚嫩的童音激動地高喊:“爸爸,這是你的橋?!蔽耶敃r聽了非常高興。我的名字與京城一座大橋相同,這是一件多幸福的事呀!曾經(jīng)有很多次我從外地回北京,只要一路過建國橋,看到那座我熟悉的立交橋,頓時就有了到家的感覺。
說起在建國門這地方的立交橋,還真的有很多故事。老北京四九城的城門,本來沒有建國門??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日寇占領北京(當時叫北平)后,為了他們進出城的方便,就在長安街延長線的東西兩邊對稱的地方分別扒開了一個豁口。西邊的叫“長安門”,東邊的叫“啟明門”。在這前后,當時曾有一本話說北京民國新三門的書——對建國門的城門有記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開辟。據(jù)《北京檔案史料》中的《日偽統(tǒng)治時期華北都市建設概況記述》,1939年日偽為興建東郊區(qū)工業(yè)區(qū)的“東街市”(雙井附近),對長安街位置的內(nèi)城東垣,拆毀了一段城墻(古觀象臺的北側)。新辟的城門僅有缺口而未設門樓與門洞,俗稱“豁子”。當時定名為“啟明門”。它正對著的幾條東西向的胡同??勘钡氖菛|西觀音寺胡同,還有西邊的貢院。靠南的是水磨胡同和西接洋溢胡同。向西可直達東單牌樓與東長街相通。1945年日本投降后,為了消除日本帝國主義給北京人民心里帶來的巨大屈辱感,當時的北平市政府重新命名了兩座城門。西邊的長安門改稱“復興門”,東邊的“啟明門”改稱“建國門”。但一直保持著豁口的狀態(tài)。不過地名改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建國門復興門的命名,源自一首歌曲,歌詞是:“建國一定成功,民族必定復興,中華康樂無窮?!逼渲械摹敖▏蛷团d”兩詞,就用于城門的名稱。
1956年建國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護城河。城內(nèi)還有一條環(huán)城鐵路,這條鐵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有。我在朝陽第二運輸場參加工作時,當時單位里還有很多位解放前就在這一帶討生活的老人,很多人就在火車站扛大個,就是當裝卸工。從他們言談中我知道了“零擔”一詞,是指火車站零散運輸?shù)呢浳铩?/p>
1957 年8月14日的《北京日報》上對城墻狀況做這樣描述的:“北京內(nèi)城城墻長期沒有很好的管理,現(xiàn)在城墻頂上長了很多蒿草、樹叢。城墻頂部的海墁已經(jīng)破壞,很多地方沉陷、裂縫(大的有兩公寸寬),城墻局部鼓閃,女兒墻和垛口松動,遇到雨季經(jīng)雨水浸泡、沖刷,常發(fā)生塌滑事故。”到了1958年,豁口的地方建成了一座簡易的水泥橋。9路公共汽車,由前門的棋盤街開往東郊的十里堡。
當時那里還有一件事也得說一下,1978年在很多老北京人記憶中,有一路公交車特別有氣派地行駛在長安街上,那就是紅黃相間的大1路公交車,也是在那一年開始,在這路上運行的。當時二環(huán)路立交橋的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當時我已參加工作,在運輸公司當隨車裝卸工,那時我們單位緊鄰二環(huán)路。很多運輸車在每天傍晚收車的時候帶回來一車基配石卸到那里,鋪在路上,我也為這條路的建設盡了一點綿薄之力?;貞洰敃r的情景,心里也有一點小小的自豪。
1980年北京二環(huán)路上所有的立交橋都全線貫通,這是一件讓北京人非常高興的事,讓人們出行和城市運行一下便捷了許多。曾任《北京日報》副總編輯的劉宗明寫過一篇文章《北京立交橋》,他在文中講述了立交橋的故事。這篇文章后來被選入當時的初中語文課本中。
其中說到建國門時,有這樣的描述:“立交橋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葉鋪在城東的大地上。連片的鮮花簇擁著,猶如一個巨大的花籃,輕托著搭在上面的十字飄帶?!爆F(xiàn)在那里的景色被建設得更加美麗,草坪碧綠,雪松、槐樹、楓樹,這些綠化景觀樹更加郁郁蔥蔥,生長旺盛。遠處的四周被一座座高大雄偉的建筑物簇擁著襯托著,橋東北角是外交公寓大樓,西北角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廈。西南角是古老的古觀象臺。東南角是象征中日友誼的長富宮大樓。這一片建筑古今融為一體,歷史與現(xiàn)實相通。再加上橋上橋下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的各種車輛,眼前就是一幅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壯麗畫卷。每到重大節(jié)日或國事活動時那里都被盛裝打扮起來。夜晚立交橋閃亮登場。五彩繽紛的彩燈纏繞著立交橋無比亮麗,與遠方各條道路的街燈交相輝映。橋上橋下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形成一條車的河,流動的河。讓北京城充滿了無窮的活力,讓京城的夜晚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