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鐵路運輸線比作抗美援朝戰(zhàn)爭志愿軍后勤保障的“大動脈”,那么,公路運輸線就是延伸到各作戰(zhàn)師、一線部隊的“血管末梢”,是志愿軍物資輸送的“最后一公里”?!敖g殺戰(zhàn)”開始以來,敵軍飛機多次對我方公路實施襲擾轟炸,嚴重影響了物資輸送效率,甚至造成部分地區(qū)公路運輸中斷。面對這種情況,后勤部門廣大官兵積極動腦筋、想辦法。
自1951年3月起,各后勤分部為確保公路行車安全、減少物資人員的損失,首次建立防空哨制度,實施不間斷地對空警戒,一旦發(fā)現(xiàn)敵機馬上鳴槍示警。1個防空哨小組通常由6人組成,相鄰的兩個哨位間隔在2公里左右,確保能聽見對方的槍聲,并把預警信號不斷向后傳遞,給汽車部隊留足反應和隱蔽時間。這種類似于“烽火臺”的創(chuàng)舉,讓汽車司機有了可靠的“耳目”,在公路上可以放心大膽地行車,運輸效率明顯提高。志愿軍司令部和后勤部門很快總結(jié)推廣了防空哨的經(jīng)驗,在朝鮮北部公路運輸線上普遍建立起固定的夜間對空監(jiān)視哨。防空哨除負責鳴槍報警和敲空彈殼解除警報外,還擔負保養(yǎng)道路、維修車輛和肅清沿途匪特等任務。到1952年9月,全軍共動用了超過6個團的兵力,在2500余公里的公路線上部署防空哨。
對于這一群眾性的創(chuàng)造,毛澤東同志給予高度評價,他曾經(jīng)講道:“在汽車路兩旁用1萬余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行無阻?!?/p>
(摘自《中國國防報》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