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李美錕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突飛猛進的3年。
在這3年中,孩子的表達會逐漸從詞句、段落進入到越來越完整的描述和陳述階段,正在打下堅實的語言表達基礎。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上,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專門的設計和安排。幼兒園是鍛煉和提升孩子表達力的重要場域。
巧妙地開展提升表達力的活動
在幼兒園中,孩子參與各種活動時都離不開語言表達,包括主題活動、自由游戲和日常生活。幼兒園老師鼓勵孩子用口頭語言進行表達,盡量減少用手去指、用眼睛去看等讓別人領會其中意思的肢體表達方式。一些孩子習慣在家中做“伸手黨”,一個眼神,勾勾手指,家里人立刻就知道該做什么,這樣的行為在幼兒園中是被重點關注的。
幼兒園的活動設計中包含大量的師幼互動、對話和分享環(huán)節(jié),例如孩子們可以在活動中講述自己做的事情、討論問題、合作游戲等,這些都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老師也鼓勵孩子去分享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喜歡玩的玩具,會有意設置一些適合孩子的話題,幫助孩子打開“話匣子”。家長不要盲目認為孩子看動畫片有問題,看電影也不行,其實,沒有及時跟孩子溝通互動才是最大的問題。即使是給孩子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里面也有孩子并不能立刻懂的內容,需要跟老師、父母進行確認,這樣孩子頭腦中的內在語言體系以及信息的存儲體系才會有秩序,否則就會出現口頭表達語無倫次的現象。在幼兒園中,我們常會聽到幾個小朋友在討論看過的動畫片,有些孩子就會東一句西一句,沒有條理,缺乏主題,只是那些讓他興奮和記憶深刻的詞語不斷涌現,這顯然是家庭中沒有人和孩子討論過這些動畫片,沒能幫孩子梳理表達方式,這時候老師就會慢慢引導孩子,讓孩子有邏輯、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地進行回憶和描述,在無形之中提升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語言發(fā)育遲緩,更需要在集體中生活
有些孩子在語言發(fā)展上存在差異,比如孤獨癥兒童以及一些有行為問題和情緒障礙的孩子,他們都存在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情況。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由于語言表達跟不上,脾氣就特別急躁,當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只能通過肢體行為表達,可能就會出現直接動手攻擊同伴、老師或者搶東西,情緒也會失控。他們感到傷心、沮喪等情緒卻無法清楚地表達出來時,可能只會大哭。這樣特殊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交流時可能會遇到困難或障礙,這就需要專門的老師陪同,幫助他融入教學活動中。
身心發(fā)展正常的孩子,在幼兒園可能也會因為意愿、情緒表達不暢而出現暴力行為,此時老師會暫?;顒?,并與孩子共情。共情意味著老師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他非常想玩某個玩具,所以急于搶奪。在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在想法的基礎上,我們會教孩子們一些固定句式的表達,并陪他進行練習,比如“我可以玩嗎?”、“我能摸一下嗎?”或者“我們可以交換玩具嗎?”如果孩子還處在不能完全表達自己意愿、喜歡“上手”的階段,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幫孩子練習這些文明社交或友好交流的固定語言,這對于孩子早期學習表達非常重要。
要接納孩子的“社恐”
大人也有社交焦慮,更何況孩子呢!老師和父母需要理解和引導孩子,給他更多的時間支持他來適應社交環(huán)境。
不說“老師好”,并不是沒禮貌
有些孩子在入園時沒有跟老師大聲地說“老師好”,父母就會責備他沒禮貌,有時還會強迫孩子喊出“老師好”。其實成人更愿意從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想法的角度出發(fā),去善意地解讀孩子的表現,比如他可能剛起床沒多久情緒還不太好,或者是在公共場合緊張害羞……其實,幼兒園老師通常都會在學校門口迎接孩子上學,會主動和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孩子會笑一笑,或者小心翼翼地沖老師揮揮手,或者只是用眼睛看著老師……其實這樣的行為都是在回應老師,都是在打招呼,父母不必強迫孩子一定要說出“老師好”,或者像大人一樣和老師熱情寒暄,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沒禮貌”或“缺乏家教”的標簽。尊重孩子的表現,并且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做出榜樣,比如父母自己每天非常自然、開心地和老師打招呼,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到孩子。記住,任何時候,強迫只會讓孩子更害怕,更不愿意表達。
回答問題次數少,并不是學不會
回顧自己小時候,當老師問“有沒有人愿意回答問題”時,好像總有愿意的,也有一直不愿意的,但是那些不愿意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小朋友,后來是不是就不會表達呢?并不是這樣。那些不愿意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有的是認為自己知道就好,不想去回答;有的是天生就比較謹慎,沒有十足的把握不會去回答;有的可能是比較膽小,不想當眾表達……包括現在在很多活動中,我們也會見到完全不同的孩子,有些孩子非常外向,不管會不會都要積極舉手,生怕老師看不到他,希望有機會上臺分享;而有些孩子則喜歡靜靜地聽別人的分享,并不樂于把自己的事公之于眾。兩種不同性格的孩子,并不需要比較出誰更好、誰更不好。在幼兒園中,老師也不會在課堂活動中去強調誰回答問題的次數多?;卮饐栴}次數多少,并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的表達能力,只能說回答問題多的孩子,更有表達的意愿。
不搭理陌生人,并不是性格古怪
與陌生人交流時,很多孩子會選擇默不作聲,在父母一聲聲“叫叔叔好、問阿姨好”的催促中,孩子會更緊張。也許當時孩子的沉默會讓父母有些難堪,但這背后確實是父母的處理不當。對于孩子來說,面對陌生人,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放松下來,才能逐漸建立互動,誰也不想無緣無故地接受陌生人過度的熱情和一連串的盤問。因為即使大人之間很相熟,但這個成年人對于孩子來說,畢竟是陌生的,如何能要求孩子和你一樣自然而然地打招呼呢?
其實,我們可以先向孩子介紹陌生人的信息,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和對方互動的準備,比如:“這是張叔叔,是爸爸讀高中時的同學,以前我們經常在一起打球,你張叔叔打籃球可厲害了!”當孩子在心理上放下戒備,對陌生人稍微有些了解后,他主動與人打招呼的概率也會隨之提升。
適當地引導和做出榜樣即可,強迫只會讓孩子更害怕,更不愿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