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麗 張 媛 雷騰騰
結直腸癌是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位居我國腫瘤疾病第5位,胃腸道腫瘤疾病第3位,且發(fā)病年齡逐步趨向年輕化[1-2]。結直腸癌惡性程度高、病程發(fā)展快,可通過淋巴、血液循環(huán)等途徑轉移,發(fā)展至晚期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貧血、急性臟器穿孔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3]。手術切除是臨床治療常用手段,對早期伴有淋巴結轉移或存在脈管癌栓等患者臨床需采取輔助化療手段,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約50%,因此可靠的相關指標對結直腸癌預后觀察具有重要價值[4]。既往研究顯示炎癥是結直腸癌發(fā)生、病情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腫瘤相關炎性細胞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腫瘤血管生成、腫瘤細胞轉移等[5]。而機體全身炎癥反應可導致相關血清炎癥細胞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改變,白蛋白/纖維蛋白原比值(albumin/fibrinogen ratio,AFR)、纖維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fibrin/prealbumin ratio,FPR)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為全身炎癥標志物是預測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后因子,或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相關[6-7]。因此本研究探討血清AFR、FPR及NLR與早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療效及預后的關系。
回顧性選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95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7例;年齡32~74(52.68±6.17)歲。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確診為結直腸癌,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8]相關診斷標準;②臨床分期[9]:Ⅰ~Ⅱ期,癌細胞至黏膜肌層浸潤至黏膜下層,未累及固有肌層;③未服用過非甾體抗炎藥物;④臨床資料完善;⑤術后病理證實需接受輔助化療者。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證者;②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合并急慢性炎癥或急性損傷;④治療前進行過放、化療者;⑤合并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并于術后3~4周首次接受輔助FORFOX化療方案(靜脈滴注,第1天,奧沙利鉑80 mg/m2;第1~5天,5-氟尿嘧啶400 mg/m2;第1~5天,亞葉酸鈣300 mg/m2)治療3個周期,每周期為21 d,藥物用量根據患者體表面積計算。取患者手術治療前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Alb水平檢測采用溴甲酚綠法(試劑盒購于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pAlb水平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盒購于浙江康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IOBASE,BK-280型)分析。Fib水平檢測采用凝固法(試劑盒購于蘇州良辰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普利生,C2000-A型)分析。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中心粒細胞及淋巴細胞計數(shù)采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分析(邁瑞,BC-5000型)。分別計算出AFR、FPR及NLR。
(1)根據早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療效分為有效組(CR+PR)和無效組(SD+PD)。臨床療效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10]:完全緩解(CR):所有病灶消失,病理淋巴結端直徑減少<10 mm;部分緩解(PR):靶病灶直徑之小于基線水平30%;疾病進展(PD):化療期間病理淋巴結及脈管瘤栓等直徑相對增加>20%,直徑和絕對值>5 mm;疾病穩(wěn)定(SD):減小程度未達PR,增加程度未達PD。比較有效組與無效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腫瘤部位、及AFR、FPR、NLR水平等臨床病理資料。(2)隨訪時間為治療后3月、6月、12月、18月,隨訪日期截止2021年11月,根據隨訪結果,將有效組患者分為疾病進展組和疾病未進展組。疾病進展組:有效組患者病情出現(xiàn)進展,或出現(xiàn)復發(fā)及死亡。比較2組患者不同病理特征。
患者經手術輔助化療后,CR 56例,PR 22例,SD 15例,PD 2例,其中有效共78例(82.1%)。有效組與無效組患者在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理特征與術后輔助化療療效的關系
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是早期結直腸癌術后輔助化療臨床療效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不同病理特征與術后輔助化療療效多因素分析
有效組患者疾病進展共24例(30.8%)。2組患者在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方面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理特征與術后輔助化療預后的關系
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是早期結直腸癌術后輔助化療臨床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4。
表4 不同病理特征與術后輔助化療預后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而我國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是結直腸癌診治關鍵[11-12]。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是結直腸癌唯一治愈手段,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發(fā)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3]。炎癥是結直腸癌重要特征之一,腫瘤細胞、炎癥介質及相關間質細胞等相互作用可促進腫瘤微環(huán)境形成,在相關信號通路及細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下促進腫瘤病情進展、遠處轉移等[14]。Fib、Alb、PA、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為全身系統(tǒng)性炎癥標志物,既往研究顯示AFR、FPR及NLR與腫瘤病情進展及患者生存及預后相關,是影響食管癌、肝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子[15-16]。Fib是具有凝血功能的糖蛋白,是重要的急性期蛋白。Alb是人體血漿最重要的蛋白質,其水平下降可反映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引起的抗體增加或血管外滲[17]。PA是人體一種靈敏的營養(yǎng)蛋白質指標,其水平表達下降可判斷炎性、惡性腫瘤等。AFR、FPR主要反映患者炎癥水平及自身營養(yǎng)水平,營養(yǎng)狀況不良可導致患者免疫功能及自身康復功能下降,影響預后。NLR作為全身慢性炎癥指標,其水平升高提示淋巴細胞數(shù)量相對減少,中性粒細胞被激活大量釋放活性氧,影響機體免疫及增強癌細胞免疫逃逸,促進腫瘤惡化[18]。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結直腸癌患者手術并輔助化療后,臨床有效率82.1%,總控制率97.4%,結果提示結直腸癌患者早期診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有效組和無效組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結直腸癌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與早期結直腸癌手術并輔助化療療效相關。本研究采用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是早期結直腸癌術后輔助化療臨床療效的影響因素,結果說明早期結直腸癌患者手術并輔助化療療效與病情進展及患者自身功能相關。既往研究顯示,退行性基礎疾病可影響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時間[19]。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及分化程度與惡性腫瘤疾病病情嚴重程度相關,臨床分期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嚴重。癌細胞淋巴結轉移影響患者免疫應答功能、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同時增加原發(fā)病灶診斷復雜性,延長患者確診時間從而影響患者治療及預后[20]。分化程度反映腫瘤惡性程度,分化程度越低組織結構不清,且易出現(xiàn)轉移。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18個月,有效組患者疾病進展發(fā)生率30.8%,且疾病進展組與疾病未進展組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分化程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結直腸癌患者預后與患者身體素質及病情嚴重度相關。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患者年齡、臨床分期、AFR、FPR、NLR、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是早期結直腸癌術后輔助化療臨床預后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早期結直腸癌患者治療療效、預后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機體功能相關,血清AFR、FPR、NLR水平是影響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療效、預后的因素,可用于評估預后效果,進而及時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時間。本研究納入病例有限,針對性降低患者AFR、FPR、NLR水平對患者生存期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待后續(xù)納入大量樣本,進行更全面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