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子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在第四學段的寫作要求中提出:“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闭摀?jù)運用得當,議論文自然雄辯有力、擲地有聲。如何做到?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論據(jù)的特點
1.有針對性
選擇論據(jù),首要條件是要針對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要緊扣中心;偏離文章中心的論據(jù),即使再好也是無效的。
思考:要論證“換一條路,走出價值”,下列哪則材料更合適?為什么?
①戰(zhàn)國時期,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謀士孫臏得知消息后,并沒有像一般人一樣立馬派兵增援趙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出兵攻打魏國,魏國守衛(wèi)不足,國都被圍,國君命在旦夕,魏軍被迫撤了回來,達到了解救趙國的目的。
②伊辛巴耶娃從小就非常喜歡體操,她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世界冠軍。隨著年齡的增長,越長越高的個子對她的體操夢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利的條件,最終她轉向撐桿跳高項目,不僅實現(xiàn)了自己的冠軍夢,還多次刷新了女子撐桿跳高的世界紀錄。
分析:材料②合適,①不合適。材料①是圍魏救趙的故事,主要體現(xiàn)的是“反其道而行之,達到了目的”,與論點“換一條路,走出價值”有所偏離。論據(jù)選擇沒有圍繞中心。材料②伊辛巴耶娃從體操轉向撐桿跳高,緊扣了“換一條路”,而“不僅實現(xiàn)了自己的冠軍夢,還多次刷新了女子撐桿跳高的世界紀錄”則緊扣“走出價值”。
2.真實準確
充當事實論據(jù)的事例必須是真實、確鑿的事實,不能是杜撰或臆想的故事;充當?shù)览碚摀?jù)的經(jīng)典論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必須真實、準確,不能有訛誤。
家國情懷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內(nèi)心最誠摯的情感。“位卑未敢忘憂國”是思想家顧炎武心中堅定的信念;“還我河山”是愛國詩人陸游一生的心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青年毛澤東的高遠志向……
這段話把陸游的詩句說成是顧炎武的,把岳飛的名言說成是陸游的,把周恩來的話放在了毛澤東身上,張冠李戴,背離了真實性這一原則。
3.典型豐富
論據(jù)是否典型,決定了其對觀點的支撐是否有力。論據(jù)種類、角度要多樣,常用的種類包括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常用的角度包括不同領域(科學、思想、文學、藝術、體育等),不同性質(正面、反面),不同國別(中國、外國),不同時間(古代、近代、現(xiàn)當代)。最好做到“小”而“精”,以小見大,更能引人深思,令人信服。
思考:“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對個人成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有何啟示意義,哪則材料更合適,為什么?
①“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00后”小將們在冬奧會大放異彩。一鳴驚人的中國選手蘇翊鳴,童星出身的他,最終選擇成為職業(yè)滑雪選手。他說,必須把100%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中,夢想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在奧運的領獎臺上,他只是蘇翊鳴,那個為了夢想而努力的蘇翊鳴。
②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在小組賽中被淘汰,無緣八強。對此,郎平回應說:“我們要學會面對,特別是對這些年輕運動員來講,比賽不會一帆風順,自己的生活也不會一帆風順。我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財富,我們要學會接受?!斌w育教會我們?nèi)绾稳ッ鎸斱A,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對奧林匹克格言的解讀:“‘更快、更高、更強是對卓越的表達,而不是對表現(xiàn)或勝利的稱頌。”
分析:材料②合適,①不合適。材料①中,蘇翊鳴的事例沒有體現(xiàn)人物在“拿得起”與“放得下”之間的權衡,“想得開”就更無從談起。材料②中,中國女排曾經(jīng)取得世界第一,這叫“拿得起”;而在面臨失敗,無緣八強時,也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勇于面對,這體現(xiàn)了“放得下”。材料②還引用了郎平和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對奧林匹克格言的解讀,論據(jù)的種類和角度更加豐富,更能支撐觀點。
4.新穎深刻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堅持目標為導向,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這也要求我們在寫作中要逐步與時代接軌,與實事融合,避免使用陳舊、俗套的論據(jù)。
思考:論證“堅韌創(chuàng)造成功”,下面哪則材料更適合,為什么?
①奧斯特洛夫斯基生于烏克蘭一個貧窮的工人家庭,剛滿十歲就當了車站童工和發(fā)電廠的助力司爐,13歲時毅然投身于捍衛(wèi)蘇維埃政權的斗爭。在戰(zhàn)斗和工作中,奧斯特洛夫斯基患上了嚴重的傷寒和風濕病,但他從來沒有想過逃避和休息,依然堅持奮斗在勞動的第一線。病倒以后,奧斯特洛夫斯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戰(zhàn)勝了病魔,他不顧身體的疼痛和多次手術的痛苦,堅持讀書學習,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于1930年完成了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②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是一名殘疾人,一生沒有看見過陽光,可她憑借驚人的毅力,寫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優(yōu)秀著作,沒有堅韌的意志,做事往往是不會成功的。真正意志堅韌的人是含著淚水奔跑的人,是那些即使身陷絕境卻依然滿懷希望的人。
分析:這兩則材料在論據(jù)典型性上沒有問題,但是在新穎性上都有所欠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就是文章要與時俱進。一是要材料新,要選擇別人未用的或與時俱進的;二是要角度新,要另辟蹊徑,要能用舊材料寫出新意。無論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還是海倫·凱勒,都是在歷年議論文中經(jīng)常寫到的人物,很難寫出新意,應突破局限。
二、論據(jù)的運用
議論文要做到言之有據(jù),還要在內(nèi)容的呈現(xiàn)上加以注意,避免出現(xiàn)拖沓繁瑣、喧賓奪主,隔靴搔癢、不得要旨,兩不關聯(lián)、相距甚遠等現(xiàn)象。
1.靈活剪裁,突出中心
材料具有多重性,同一個材料,表述的側重點不同,分析時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在敘述材料時要根據(jù)論點有所側重,緊緊圍繞體現(xiàn)中心觀點的關鍵詞,增補一些與論點相關的詞句,刪去那些不相干的或者貌似相關實則無用的部分,使材料與論點緊密結合。
①在抗洪救災一線,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無私奉獻。他們晝夜交替奮斗,用自己年輕的身體抵抗洪峰和險情,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②東京奧運會上,14歲少女全紅嬋一鳴驚人,作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最年輕的運動員,以創(chuàng)紀錄的成績奪得10米跳臺冠軍,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東京水上運動中心上空。
分析:材料①運用“無私奉獻”“人生價值”等關鍵詞,突出了“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觀點,顯然比材料②更合適。
2.一線串珠,層次分明
在引用事例或名言時,我們一般遵循由古至今、由內(nèi)到外、由點到面的順序,即先從一個點開始,再擴展到整體,最后進行深入論證。如:
從“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祿,到“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黃大年;從夢想“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的袁隆平,到“多干一點,少拿一點”,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無償捐獻給教育事業(yè)的盧永根,他們都是種子精神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鐘揚堅信,“一個基因可以為一個國家?guī)硐M?,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千千萬萬共產(chǎn)黨人的敬業(yè)奉獻精神,正如種子一樣播撒進了無數(shù)人的心田。
從焦裕祿、黃大年、袁隆平、盧永根、鐘揚的個例,到千千萬萬共產(chǎn)黨人的整體,文段由點到面,由個體引申到集體,論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說服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