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仁娜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 (江西贛州 341000)
中暑的發(fā)生與機體產熱、散熱障礙、高溫環(huán)境等有關,患者發(fā)病時會出現體溫升高、頭暈、頭痛、昏迷等癥狀,若不盡早干預,則可能發(fā)展為熱射病、熱痙攣等重癥中暑,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亞低溫治療儀常被用于減輕重癥中暑患者的癥狀。該儀器利用半導體制冷片制冷原理及控溫系統(tǒng)調節(jié)水溫,再通過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使冰水在冰毯內循環(huán),促使毯面接觸皮膚進行熱傳導,從而發(fā)揮降溫作用[2]。但部分重癥中暑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儀干預后效果欠佳,需聯(lián)合其他方案以強化降溫效果。中醫(yī)認為,重癥中暑屬“暑厥”范疇,因夏熱之邪入侵機體,直犯心包,閉阻心竅所致,需以祛暑開竅為主要干預原則[3]。醒腦開竅針針刺特定穴位可發(fā)揮通關利竅、醒腦導氣的作用,應用于昏迷患者的效果較好[4]?;诖耍狙芯刻接懶涯X開竅針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儀在重癥中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重癥中暑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6~53 歲,平均(36.53±3.65)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3~100 min,平均(65.53±6.55)min;入院時中心溫度40.02~41.58 ℃,平均(40.73±0.42)℃。對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5~52 歲,平均(36.52±3.6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0~100 min,平均(65.52±6.54)min;入院時中心溫度40.01~41.61 ℃,平均(40.74±0.43)℃。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 審(078)號],患者家屬已簽知情同意書。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第9 版)》[5]中中暑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暑厥證的診斷標準[6];主癥,昏倒不省人事,高熱無汗,手足痙攣,體若燔炭;次癥,胸悶氣短,煩躁不安,小便失禁;舌苔燥無津,脈細促。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為重癥中暑;于高溫、高濕環(huán)境工作中發(fā)病,入院時中心體溫>39 ℃。排除標準:入院時腦死亡;既往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或感染性疾??;合并免疫功能缺陷。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接受大量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吸氧等對癥治療;并接受常規(guī)護理,即將冰帽戴于患者頭部,冰袋敷于腋下、頸部、腹股溝等處,并用冷水擦拭全身,每5 分鐘檢測1 次體溫,當體溫<36.5 ℃時停止降溫。
對照組采用亞低溫治療儀(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C-2000)降溫:將3 000 ml 蒸餾水與500 ml 95%乙醇混入水箱中,于床單下鋪冰毯,將一次性中單墊于床單上;再將冰帽戴于患者頭部,于腋下放置溫度傳感器,并將水溫調為4~10 ℃,設置目標降溫值為36 ~37 ℃,按下開啟鍵進行干預;干預期間需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定時協(xié)助其翻身。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醒腦開竅針干預:采用一次性針灸針先對內關、三陰交、人中進行補瀉干預,再對四神聰穴、百會穴向后斜刺0.4 寸,行捻轉平補平瀉;直刺太沖穴0.9 寸,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捻轉用力,針體自然回退停止;直刺四白穴1 寸,行高頻率、小幅度捻轉補法;直刺風池、合谷1 min,留針30 min;每天1 次。
(1)降溫效果:比較兩組降溫30、120 min 時的體溫。(2)意識和健康狀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7]、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價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8]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的意識和健康狀況;GCS 總分15 分,包括肢體運動(4分)、睜眼反應(5分)、語言反應(6分),分數越低表明意識越差;APACHE Ⅱ包括急性生理學、年齡、慢性健康狀況,總分71 分,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狀況越差。(3)血清心肌標志物:于干預前、后各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上層血清;以免疫熒光法檢測心肌肌鈣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 Ⅰ),試劑盒購自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試劑盒購自廣州奧瑞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并發(fā)癥:比較兩組住院時凍傷、褥瘡、肺部感染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降溫30、120 min 的體溫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降溫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降溫效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降溫30 min 降溫120 min觀察組 38 38.48±0.37 36.42±0.36對照組 38 39.56±0.39 37.28±0.37 t 12.384 10.269 P<0.001 <0.001
干預前,兩組GCS、APACHE Ⅱ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GC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APACHE Ⅱ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意識和健康狀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意識和健康狀況比較(分,±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 <0.05;GCS 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APACHE Ⅱ為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價Ⅱ
組別 例數 GCS 評分 APACHE Ⅱ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8 8.25±0.83 12.12±1.22a 17.52±1.75 9.52±0.96a對照組 38 8.19±0.82 10.08±1.03a 17.48±1.74 11.02±1.03a t 0.317 7.876 0.100 6.567 P 0.752 <0.001 0.921 <0.001
干預前,兩組血清cTn Ⅰ、CK-M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血清cTn Ⅰ、CK-MB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心肌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血清心肌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cTn Ⅰ為心肌肌鈣蛋白Ⅰ,CK-MB 為肌酸激酶同工酶
組別 例數 cTn Ⅰ(μg/L)CK-MB(U/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8 3.86±0.38 2.92±0.29a 18.95±1.68 10.52±1.06a對照組 38 3.87±0.39 3.15±0.32a 18.26±1.67 13.87±1.38a t 0.113 3.283 1.796 11.868 P 0.910 0.002 0.077 <0.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例(%)]
重癥中暑發(fā)病與直接熱損傷、內毒素等有關,熱損傷會促使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導致多組織器官細胞受損,誘發(fā)多器官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焖俳禍厥峭炀戎匕Y中暑患者生命的主要方式。佩戴冰帽、冰袋冰敷主要通過熱傳導原理降低患者體溫,但降溫效果不持久,需頻繁更換冰帽、冰袋等,故應尋求更方便、有效的降溫措施[10]。亞低溫治療儀具有高效、安全、便捷等優(yōu)點,被廣泛用于中暑患者干預中,但某些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儀干預后降溫效果仍欠佳,因此,需聯(lián)合其他方案以強化干預效果。
中醫(yī)認為中暑的病因為暑邪,病機為暑邪侵襲機體,暑熱壅滯于里,無法排泄,蓄成高熱,致使心、腦、肺等功能失調,干預需以祛暑開竅為主[11]。醒腦開竅針主張以針調神、以腦統(tǒng)神,通過針刺內關、三陰交、人中等穴位發(fā)揮醒神、通絡、開竅的作用,對中風、昏迷患者有較好的效果[12]。本研究將醒腦開竅針、亞低溫治療儀用于重癥中暑患者中,結果顯示,觀察組降溫30、120 min 的體溫及干預后APACHE Ⅱ評分均低于對照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醒腦開竅針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儀可提高重癥中暑患者的降溫效果,改善其意識和健康狀況。其原因為,亞低溫治療儀是基于半導體制冷原理研發(fā)的儀器,主要通過患者身體直接接觸冰毯降低體溫,且該儀器具備自動控溫系統(tǒng),能夠以每小時0.5~1.0 ℃的速度降溫,不僅能避免傳統(tǒng)冰敷時降溫過快所引發(fā)的凍傷,還更符合人體生理狀態(tài),降溫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13];采用醒腦開竅針干預時,針刺內關穴可寧心安神,針刺人中可開竅啟閉、寧神健腦,針刺四神聰穴可鎮(zhèn)定安神、醒腦明目,針刺百會穴可益氣固脫,針刺太沖穴可清熱利濕,針刺合谷穴可解表泄熱、調和營衛(wèi)[14];醒腦開竅針與亞低溫治療儀合用可強化降溫效果,緩解重癥中暑患者的昏迷狀況,改善其健康狀況。
中暑高熱會直接損傷機體的心肌細胞,導致其發(fā)生缺氧損傷性壞死;且中暑高熱也會導致機體脫水,而脫水會促使皮膚血管擴張散熱、血液重新分配,進而加重心臟負荷,促使cTn Ⅰ、CK-MB 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升高,且cTn Ⅰ、CK-MB 水平越高,說明心肌損傷越嚴重[15-1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血清cTn Ⅰ、CK-M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醒腦開竅針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儀可改善重癥中暑患者的心肌標志物水平。其原因為,亞低溫治療儀可有效降低患者體溫,減輕高熱對患者心肌細胞的損傷,進而可降低cTn Ⅰ、CK-MB 水平;醒腦開竅針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guī)范,以針刺督脈穴、陰交穴為主,可升高機體的血壓,改善各器官血流供應,減輕患者心肌缺氧、缺血性損傷,進而改善其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17-18];上述兩種方法合用可強化對重癥中暑患者的干預效果,減輕心肌損傷程度。
本研究結果另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上述兩種方法聯(lián)用可降低重癥中暑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這是因為亞低溫治療儀可自動調節(jié)溫度,能有效避免患者發(fā)生凍傷,降溫期間定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有利于減少褥瘡發(fā)生;醒腦開竅針可固本培元、醒神開竅,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因此,上述兩種方法合用可減少重癥中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強化降溫效果。
因研究者精力及時間有限,本研究僅選擇我院部分重癥中暑患者為研究對象,存在樣本量不多、地域局限等不足,未來可選擇更多不同地區(qū)的重癥中暑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醒腦開竅針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儀干預重癥中暑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該類患者的臨床干預提供指導。
綜上所述,醒腦開竅針聯(lián)合亞低溫治療儀可提高重癥中暑患者的降溫效果,改善其意識和健康狀況、心肌標志物水平,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