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訓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莆田醫(yī)療區(qū) (福建莆田 351100)
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IH)指腹腔內(nèi)臟器通過腹股溝區(qū)的缺損、破孔或薄弱區(qū),向外突出于皮下形成的腫塊,可引發(fā)胃腸道不適、腹痛等癥狀[1-2]。若不盡早治療,IH 病情將持續(xù)進展,甚至可引起疝嵌頓、腸壞死等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3]。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IH 患者,通過修補腹股溝區(qū)、復位腹腔臟器以緩解腹痛、腹部不適等癥狀,促進患者康復[4]。腹腔鏡經(jīng)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EP)均為治療IH 患者的腹腔鏡疝修補術,具有微創(chuàng)、術后康復快、疼痛感低等特點[5-6]。但TAPP、TEP 進入腹膜前間隙的路徑存在差異,治療IH 各有優(yōu)缺點。鑒于此,本研究探討TAPP 與TEP 對IH患者機體微炎癥指標及預后的影響,以期為該類患者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3 月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莆田醫(yī)療區(qū)接收的82 例IH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41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12 例;年齡45~71 歲,平均(58.16±3.41)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0.15~26.58 kg/m2,平均(23.21±1.28)kg/m2;病變部位,左側18 例,右側23 例。試驗組男25 例,女16 例;年齡48~70 歲,平均(58.78±3.17)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0.09~26.67 kg/m2,平均(23.19±1.27)kg/m2;病變部位,左側19 例,右側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20 審(025)號],患者均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IH 相關診斷標準[7];首次發(fā)??;可耐受相關手術方案;精神正常,具備一定讀寫能力。排除標準:近期有腹部手術史;嵌頓疝、難復性疝或缺損較大;伴凝血功能障礙;伴感染性、傳染性疾??;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伴精神疾病。
對照組采用TAPP 治療: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體位取頭低足高位,足高于頭15°~30°;于臍下做一長約5 mm 的弧形切口,切口深度達皮下后轉為縱向切口,切開腹白線至腹膜前脂肪組織,鈍性分離組織,形成間隙;置入10 mm 套管,連接氣腹機,充入二氧化碳氣體,控制壓力為10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腔鏡,應用鏡推法分離腹膜外間隙,并于患側腹直肌外側緣、臍下兩橫指部位分別置入5 mm 套管,游離腹膜外間隙,充分暴露恥骨結節(jié)、腹股溝韌帶、血管等組織,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分離方式,其中斜疝采用鈍性撕離法,直疝采用剝離疝囊法;置入補片,使其覆蓋于腹股溝區(qū),采用生物膠固定;縫合腹膜切口,檢查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排出氣體,縫合臍部切口。
試驗組采用TEP 治療:術前準備、麻醉方式、體位同對照組;于臍下5 mm 入路,建立氣腹,置入10 mm 腹腔鏡(30°),于臍平面下層腹直肌部位做5 mm 操作孔,切開腹膜,辨別臍外側、臍中韌帶等組織,切開中間腹膜,游離腹膜前間隙,分離疝囊,置入補片,使其覆蓋缺損區(qū),采用可吸收線縫合腹膜,于腹膜外放置補片,排空氣體,縫合切口。
(1)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2)微炎癥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24 h 抽取兩組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10 cm 離心半徑、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 后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并發(fā)癥:比較兩組術后1 周尿潴留、腸粘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手術用時長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t 6.562 1.250 5.275 2.835 11.307 P<0.001 0.215 <0.001 0.006 <0.001
術前,兩組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微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微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TNF-α 為腫瘤壞死因子-α,hs-CRP 為超敏C 反應蛋白,IL-6 為白細胞介素-6
組別 例數(shù) TNF-α(ng/L)術前 術后24 h對照組 41 90.15±5.14 112.42±8.45a試驗組 41 89.57±5.51 137.36±12.39a t 0.493 10.648 P 0.624 <0.001組別 例數(shù) hs-CRP(mg/L)術前 術后24 h對照組 41 2.21±0.29 5.87±1.12a試驗組 41 2.28±0.31 10.12±1.84a t 1.056 12.633 P 0.294 <0.001組別 例數(shù) IL-6(ng/L)術前 術后24 h對照組 41 7.32±1.95 13.54±3.28a試驗組 41 7.84±2.05 18.46±4.18a t 1.177 5.929 P 0.243 <0.001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IH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患者腹腔內(nèi)壓力較大、腹壁薄弱等因素有關,其發(fā)病機制在于腹壁肌肉強度下降,腹內(nèi)壓驟增導致腹腔內(nèi)臟移位,逐漸移至腹壁缺損部位,形成包塊[8-10]。目前,臨床常采用疝修補術治療IH 患者。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創(chuàng)口較大,術后恢復較慢,不利于預后[11]。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疝修補術被廣泛用于IH 患者治療中,效果顯著。但腹腔鏡疝修補術入路較多,TAPP、TEP 等不同入路術式可能會對IH 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產(chǎn)生不同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用時長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可見相較于TAPP,TEP 可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減少其住院費用。其原因為,TAPP 通過將腹腔鏡探入腹膜前間隙探查IH 患者的腹腔情況,具有操作空間大、解剖清晰等優(yōu)勢,更利于醫(yī)師探查患者的隱匿疝、疝內(nèi)容物情況等,且無需解剖腹股溝管,對IH 周圍神經(jīng)的損傷較小,可有效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TAPP 多依靠外物固定補片,手術費用較高,且將補片固定后需關閉腹膜,導致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延長[12]。不同于TAPP,TEP 經(jīng)腹壁直接進入腹膜前間隙,于腹腔前間隙操作,對患者內(nèi)臟損傷較輕,更利于術后康復;且該術式切口較小,術中可利用按壓的方式固定補片,治療費用較少,患者接受度較高;且該術式直接于腹膜前進行相關操作,無需縫合腹膜,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可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13]。但TEP 亦存在一定缺點,如術中需人造手術空間,且手術空間較狹窄,不利于手術操作的實施,導致手術時間較長。臨床可強化手術醫(yī)師的技能培訓,使其熟練掌握TEP 相關技能,以縮短手術時間。
有研究表明,手術創(chuàng)傷可引起炎癥級聯(lián)反應,導致患者處于微炎癥狀態(tài),TNF-α、hs-CRP、IL-6均為臨床較為常見的炎癥因子,能夠反映人體炎癥反應情況[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24 h,試驗組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可見相較于TAPP,TEP 可減輕患者的術后微炎癥反應。其原因為,TAPP、TEP 手術路徑不同,TEP可直接于腹膜前進行相關操作,操作簡單,不會損傷患者臟器,術后微炎癥狀況更輕[15]。而TAPP 術中需打開腹膜,且術后需縫合腹膜,對IH 患者的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患者術后微炎癥反應較重。
本研究結果另顯示,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見相較于TAPP,TEP 治療IH 患者可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其原因為,TEP利用腹內(nèi)壓固定補片,更符合人體生理機能,可有效減少術后感染、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TAPP 術中打開、縫合腹膜的操作易導致腹膜關閉不全,增加繼發(fā)腸粘連風險;且術中利用外物固定補片也會增加患者感染、腸粘連的發(fā)生風險,致使預后不良[16]。
綜上所述,TAPP、TEP 均可有效治療IH 患者,相較于TAPP,TEP 可減輕IH 患者的術后微炎癥反應,加快康復進程,減少住院費用,且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