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霞
根據工信部統(tǒng)計出來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了12.9億戶。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2020年底網民年齡在40歲以下的占到了54.9%,年輕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隨著我國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已經邁進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衣食住行中的高科技通信工具,可見其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智能手機的更新迭代,其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功能更加健全,除了日常打電話、發(fā)短信,水電雜費、購物付款等都可在手機上完成,多元化功能使得手機使用人群更加年輕化。然而手機功能的高效化與普及化的背后,似乎也衍生出了更多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F代社會,網絡普及率極高,人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使用手機,其中便出現了部分學生沉迷手機無法自拔的情況,黑白顛倒,白天睡不醒,晚上看手機直至深夜,學習頗受影響的同時,高度近視、熬夜過度等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筆者作為一名初中班主任教師,深知沉迷手機的學生,學習不容樂觀、三觀不端正、身體健康問題等毛病極多。筆者對班級中沉迷手機的心理狀況展開分析,在部分學生的認知中,手機是個性與身份的代表,在學校中拿著手機,觀看火爆的視頻與段子,網絡語言出口成章等是很時尚的行為。這種錯誤偏執(zhí)的認知,不僅擊潰了大部分學生的自控力防線,而且管理教育難度極高。作為班主任,要讓學生學會正確手機、規(guī)范使用手機,做手機與時間的主人,這是教師與家長需要注重關注的教育問題之一。
沉迷手機,也被稱為手機依賴癥,或者叫手機焦慮癥。指的是個體行為因為沉迷于手機失控,使得個體的心理、生理易受到傷害的癡迷狀態(tài)。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智能手機的功能已經開始向網絡上拓展,并且智能手機攜帶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受到了青少年的一致追捧。調查數據表明,青少年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手機的程度移到了病態(tài)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機沉迷程度的第三級。衡量是否有手機依賴癥主要從以下三個標準入手:一是在沒有任何需要收集處理的事時,仍舊頻繁、長期地使用手機。二是手機已經嚴重影響了個人正常作息與學習,白天需要集中精力工作與學習之時,昏昏欲睡,精神不集中;到了晚上,身體需要休息之時,卻精神亢奮,看著手機,要么哈哈大笑,要么落淚共情,情緒起伏大,無法正常入睡。三是當手機不在身邊時,精神恍惚,情緒躁動不安,想急切地使用手機,這是過度沉迷手機的主要身心特征。
學生過度沉迷手機的危害,據筆者平常觀察,可分為如下幾方面:一是直接影響學習狀態(tài)。筆者所在班級經常有學生在上課之時,手機不關機,消息提示音直接打斷了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與思緒,注意力無法高效集中。二是不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在手機這個虛擬世界里,文化多元,網友們的性格與視頻風格更是多種多樣,若學生沉迷手機,將自己喜歡的網友當作朋友,脫離生活實際,無暇與同學進行正常交往,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將逐漸退化。隨著以后逐漸走上社會,會出現職場關系處理不當、無法適應社會關系的情況,這對自身身心健康發(fā)展十分不利。三是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過度沉迷手機,其中某些價值觀不正確、內容不健康的信息,會帶領學生走向歧途。多元文化與信息撲面而來,學生缺乏甄別能力,只能全盤接受,最終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從眾行為個體在面對巨大的群體壓力的背景下,為了避免自己和群體之間發(fā)生矛盾,在需要表態(tài)的時候選擇多數群體意見的行為,目的在于對自身心理進行安慰。很多人為了追求心理平衡,經常通過從眾行為來避免和多數人發(fā)生矛盾突。從初中生的視角來看,他們看到同伴在使用智能手機時的便捷與快樂時,十分羨慕,渴望自己也擁有一部手機,從而會以方便學習等借口來向父母索要手機。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在校園內擁有手機,與其他沒有手機的同學“地位”高下立見。并且在微博、朋友圈等發(fā)表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從眾攀比心理。
初中生的很多社會需求都可以通過手機來獲得滿足,一些學校采用了封閉式管理模式,學生每個月出校門的次數非常有限,手機就成了他們了解社會信息的主要渠道,也使得自己的社會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學生不斷地增加手機上的電話號碼數量,不斷增加手機的使用時間,希望借此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強化。另外,智能手機的附加功能較多,初中生很多生活需求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不僅具備通話和短信功能,而且還具備上網、游戲、支付等功能,并且可以根據需要下載自己要應用的軟件。而初中生心智尚不成熟,手機多樣化的功能對初中生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
從筆者的班級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屬于獨生子女,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性格獨特自我,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之事,學習壓力大,情緒容易出現大波動,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存在逃避、畏縮的情況,拒絕與父母、教師、同伴溝通,從現實生活中逐漸抽離,逐漸不適應現實生活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常會選擇看手機。手機中的搞笑視頻會驅散學習與生活中的不悅情緒,安撫心靈,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學生對手機越來越依賴,并最終不分時間、地點地沉迷其中,學習積極性驟減,價值觀扭曲,個人身心狀態(tài)十分糟糕。
班主任應當在教育過程中,主動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就學生沉迷手機的原因進行精準分析。在筆者看來,學生沉迷手機的原因不同,筆者的班級中,有的學生是因為父母離異,無人管教,遇到問題更是無處傾訴,跟網友交朋友。有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忙,無暇陪伴,家庭教育缺失,拿著昂貴的手機,在班級中大肆宣揚“地位”。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家庭教育過于嚴格,選擇用手機“喘口氣”,最后慢慢養(yǎng)成沉溺手機的不良習慣。這些現象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班主任不能直接用沒收手機、訓誡等手段來進行管教,而是要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抓住學生沉迷手機背后的原因。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家校共育,精準解決學生問題。例如,上文中提到筆者所在班級有學生因為家庭教育太嚴格,選擇用手機放松。于是筆者馬上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一番溝通下來,發(fā)現該名學生家長的教育確實存在問題。例如,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該生放學回家,或者在假期中,父母堅決不會在學生面前看手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無手機環(huán)境”。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向家長說明了這種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抓得越緊,管得越嚴,學生壓力越大。并建議家長適時放松下來,在假期與學生一起席地而坐,玩幾把網絡游戲,看電影,多與學生互動,消除學生對家長的恐懼,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在筆者的建議下,家長照做了,學生父親與學生一起打游戲,帶著“菜鳥”媽媽一起升級,在這種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狀態(tài)轉好,逐漸改掉了沉迷手機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困難極多,學生媽媽情緒十分焦慮,但只要嘗試改變,秉持科學的教育方式,學生一定會發(fā)生令人驚喜的變化。
初中階段的學生,基本游走在兩點一線的生活,學校與家之間,除了教師在學校中的規(guī)范系統(tǒng)教育之外,家長更是負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在學生手機使用方面,家長要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因為學生學習壓力太大等原因而一再退讓,延長其手機使用時間。而關于改正學生沉迷手機的習慣,筆者提出如下幾條建議:一是嚴格控制學生的零花錢。初中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家長的零花錢,若零花錢數額太多,學生極易養(yǎng)成不良消費習慣。作為家長,要趁早介入,固定零花錢數量,并在每個月定期發(fā)放??刂茢殿~,在保證學生基本消費的同時,不要留過量的零花錢,避免學生進行大額手機消費等。二是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積極地與學生溝通,多聊天,了解學生最近的身心狀況,學習上是否順利,生活上是否遇到了什么費解的難題等,避免學生因為心中煩悶,沉迷手機。另外,要加強對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甄別不良信息,拒絕惡俗信息的能力。另外,家長還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若學生出現了近視度數激增、成績莫名下滑的情況,一定要與班主任積極協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要以“手機玩太多”等籠統(tǒng)的借口遮掩過去。家長要及時反思學生為什么寧愿沉迷手機,也不與父母互動,多反思自我,拒絕單一粗暴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徹底沉溺于網絡世界,親子關系越走越遠。三是增強親子互動,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父母是學生一生最親密的家人與朋友,學生遇到各種大小問題時,家長應當第一時間介入,科學處理。對學生無時無刻沉迷手機的情況,家長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機會,在節(jié)假日期間,與學生一起出門踏青、爬山、看電影、騎車、看海、野餐,增加戶外親子活動,與學生一起“放下手機”,開闊視野,享受可貴溫馨的家庭生活,增加學生假期的幸福感,避免因為與父母無話可說、無事可做,只能玩手機消磨時間的情況。
學校健康向上的氛圍也對學生的心境、攀比性方面意義重大。因此,學校要開展多元文化活動,打造和諧校園,增添學生的課余時間趣味,讓學生抬頭看校園,拒做“低頭族”,慢慢改善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與沉溺。首先,學校要以校內宣傳、家長教育等方式,告知學生快樂有趣的手機視頻背后,是學習時間的大量浪費,個人精力的無故消磨,青春年華的慢慢流逝。手機,不是不能用,但也并不是時時刻刻地用,一個優(yōu)秀的人,其主要具備能力就是自我管理,管理好個人情緒,管理好學習時間,規(guī)劃好手機使用時長。該學習時認真學習,該放松時暢快享受,這才是快意人生。閑來無事就看手機,這并不酷,最酷的是做到別人無法輕易做到之事,看書學習,養(yǎng)成自我。另外,學校也要加強對校內運動會的創(chuàng)新策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運動會;還可設計辯論會、舞蹈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實踐活動的樂趣,積極參與其中,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達到互聯網時代下,可以把初中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鍛煉出來。與此同時,也有利于其形成團隊協作意識。最后,學校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來,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學風。因此,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讓嚴重依賴手機的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會交際圈,讓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得到較大的緩解。
學生的主要任務雖然是學習,但一味地學習,學生也會煩躁憤懣,順理成章地選擇看手機。班主任要意識到,在學習之余,運用其他類型班級活動來緩解學習壓力。筆者從某短視頻平臺上發(fā)現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在課余時間設計了“手勢舞”,與學生一起舞起來,學生表情歡快,課堂氛圍極好。于是,筆者嘗試在班級中設計“手勢舞”,因為筆者在舞蹈方面能力有限。于是選擇班級中善于舞蹈的幾名女同學來設計手勢舞。手勢舞對時間與空間的要求不高,桌子合并起來,積極排練,最終成果極佳。此外,在筆者的班級中,發(fā)現有幾名學生課余時間很“宅”,與他們的父母進行一番交流后,得知這幾名學生在家的狀態(tài)基本就是零食在旁,手機在手,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其中有兩名女生,因為缺乏運動,沉迷手機,出現了體重激增、爆痘、不善言辭的問題。于是在筆者與家長的合作下,對他們積極鼓勵,轉移對零食與手機的注意力,同時筆者與他們組成了跑步小分隊。為了安全起見,筆者與他們共同跑步,發(fā)現生活中的運動之美。筆者與他們長跑的過程中,從一開始氣喘吁吁地跑2公里到最后輕松跑10公里,整個人神清氣爽,狀態(tài)極佳,身體素質不斷提高,放下手機的同時,也戒斷了零食。筆者建議諸位同仁也可積極嘗試,與學生一起跑步,心態(tài)越來越年輕,同時,學生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依賴也逐漸減少,收獲頗豐。
意志是人的重要素質,人的行為受到了意志的支配,可以支持人們克服困難,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的。初中生形成自己堅強的意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堅定頑強的意志品質養(yǎng)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主動實踐,自律前行。筆者認為若想幫助學生克服沉迷手機,以達到養(yǎng)成堅定意志品質的目的,教師需要先為學生作好榜樣。例如,以筆者自身為例,上學期筆者為了自身專業(yè)素質的進一步發(fā)展,選擇自學心理學,考取心理學專業(yè)等級證書。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克服沉迷手機的問題,筆者首當其沖,讓學生在自習時間、課余時間監(jiān)督他們的班主任,多學習。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活動,多觀察,多與筆者交流。并且在課下時間,筆者也會在班級群內打卡當日學習成果,在筆者的以身作則下,學生積極督促“我”的學習,同時在自習課上,他們也逐漸效仿筆者,主動學習。有些學生即使不學習,也會拿出個人喜歡的課外書籍閱讀,自習課氛圍良好。在班級群內,學生也紛紛打卡,打卡內容為:今日與爸爸完成了繞城騎行;每天半小時,花費兩周,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集》;今天監(jiān)督“三高”爺爺步行一萬步等。隨著一學期的堅持打卡,筆者順利考下證書,學生也紛紛完成了屬于自己的計劃。生活中看似尋常不過、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卻被“堅持”二字打敗,意志品質的養(yǎng)成也貴在堅持。學生在群里打卡的小事,看起來極其普通,但就是在普通平凡的小事中,日日堅持,不厭其煩,學生才會逐漸放下手機,參與生活,享受生活。班主任教師要將教育目的與方法滲透學生的生活中,從小事抓起,積攢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腳踏實地,一步步向最終目標邁進。而面對學生的改變,要及時鼓勵,遇到困難時,更要悉心引導,積極克服小困難,就能逐步培養(yǎng)起克服大困難的意識品質。
為了助力初中生擺脫自己對手機的依賴,需要學校、社會和學生形成合力。初中生要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形成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在同伴交往充滿正能量,在社會交往中發(fā)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應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社會交往活動。手機本質上屬于“工具”的范疇,其使用效果是由人們怎么使用來決定。手機在初中學生社會交往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初中生獲取學習資料,開闊自己眼界的重要工具,合理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反之則會讓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社會習慣。目前中學生手機依賴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多部門的重視。教育部辦公廳于2018年發(fā)布《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于2021年發(fā)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fā)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上述文件在引導中小學生擺脫手機依賴方面發(fā)揮了突出作用。所以,家長在手機使用方面必須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學校要發(fā)揮自己有效引導的作用,雙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鼓勵初中生適度正確使用手機,促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