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常玲
摘要:我國唐代文化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已經(jīng)成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特例。我國唐代文化對日本的滲透強烈地體現(xiàn)在日本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個領域,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飲食習慣,又或者是家庭倫理。我國唐代文化傳至日本之后,文化本體之間開始交融和再造,融合了日本的本土元素,最終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日本傳統(tǒng)文化;唐文化;烙印
唐代日本派出遣唐使來我國交流,因此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從中國借鑒而來,這種文化借鑒行為從7世紀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7世紀,甚至在19世紀初,很多受過中國儒家思想熏陶的日本人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的后裔,日本民眾對于中國文化的感情是追捧、熱忱卻又極其復雜的。以日本文字為例,日本漢字有70%左右都來自中國,雖然發(fā)音不同、語法也不同,但我們還是能夠從其方方面面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因此日本傳統(tǒng)文化可以在中國唐代文化中尋根。
一、日本傳統(tǒng)文化與唐王朝之緣
中日兩國屬于近鄰,這種地理關系讓中日兩國歷史上交流甚為頻繁。早在中國先秦時代,日本列島上的居民就和古燕國等國家有頻繁的往來。秦漢時期,為了躲避戰(zhàn)亂,有很多中國人遷居到日本,這部分人被稱為漢人或秦人。在秦朝的時候徐福率數(shù)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這段佳話在中日兩國流傳甚廣,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究,但反映出中日兩國很早就開始交往。公元1世紀到2世紀左右,日本曾兩次朝見漢朝,3世紀上半葉,曹魏王朝和邪馬臺國正式往來頻率有6次之多,雙方之間互相饋贈貴重的禮物,中國貴重的毛織物和一般的生活用品開始進入日本九州。
如果要說對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的朝代,那一定是唐王朝。唐朝是我國文化大興盛、大繁榮的鼎盛時期,日本的文教和禮俗深受唐朝的影響,可以說從隋唐時代開始,日本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就一直受到中國文化的強烈影響,日本曾經(jīng)多次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化,尤其在唐朝,中國的法治建設較為完備,經(jīng)濟繁榮,已經(jīng)成為東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亞洲文明朝圣之地,吸引了各路人士紛紛拜訪,進行文化交流,至此東亞進入了以唐王朝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從7世紀初到9世紀左右,日本天皇連續(xù)19次派出遣唐使,大規(guī)模地學習中國文化,并把中國文化移植過來,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日語體系,這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大規(guī)模地提高了日本文化的素養(yǎng),有利于對國家改造作出貢獻。當時世界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相對比較落后,僅僅靠一葉扁舟渡海隨時可能出現(xiàn)危險。即便如此,仍然有大批的日本使者前仆后繼,前來一睹大唐文化之風采 (遣唐使路線詳見圖1、圖2)。遣唐使是文化使者,大多數(shù)時候都會有留學生和留學僧人隨行,這些人受到了唐王朝的熱情款待,在唐朝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下,唐朝君主大多數(shù)會為遣唐使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把他們某些人安排在官方的學校接受教育,甚至還有少部分人聘請日本人為師。[1]
圖1 遣唐使路線
圖2 遣唐使路線
這些留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和愿望非常強烈,有些人甚至在中國居住長達30年之久,深受儒家文化之影響,研究了傳統(tǒng)的儒家典籍,同時還精通中華藥理、法律和天文學。其中一個代表人物是吉備真?zhèn)洌?jīng)7次來到中國學習儒家典籍,精通算術、音律、法律、天文和兵法,在唐學習時間長達17年之久,歸國的時候攜帶了近200本書籍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的各個方面?zhèn)魅肴毡颈就粒瑢θ毡緡碌陌l(fā)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個代表人物是阿倍仲麻呂,他是日本留學生之中的代表,在國子監(jiān)學習的時候通過了考試并且獲得官職,由于學業(yè)上精進,才學頗廣,被唐玄宗所賞識,并和李白、王維等詩人交往甚密。從這里可以看出,日本和中國唐王朝的來往具有持續(xù)性和長久性,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上到日本的皇族階級,下到社會中下層,由表及里、層層滲透。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認為,對于日本國來說,和唐王朝結緣是唐王朝對蕞爾小國的莫大恩遇。因此,日本人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總是抱有敬畏之心和持久的熱情。
二、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唐文化
(一)日本建筑文化
當前,日本的建筑業(yè)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日本大城市中有很多代表性的建筑經(jīng)典之作,它們的設計思想和建筑工藝都堪稱一絕,但這并不是日本建筑的全貌。在建筑領域,日本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依然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和呈現(xiàn),并且在現(xiàn)代建筑中有所滲透,傳統(tǒng)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風格相互結合也是風靡全日本的代表風格。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現(xiàn)代化建筑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全盤西化的過程和傳統(tǒng)復興的過程,最終通過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研究,找到了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之間的平衡點。日本建筑的發(fā)展歷史,似乎要從飛鳥時代開始算起。圍繞日本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日本建筑史相應地可以劃分為古代建筑史、中世紀建筑史和近代建筑史三個部分,在這三個階段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唐朝建筑文化成為日本傳統(tǒng)建筑的根基和源頭。
日本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古代建筑都受到中國傳統(tǒng)佛教思想的影響,早期的寺廟建筑幾乎是日本早期房屋的基本形制,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日本人民結合本地的天氣、自然條件等特征,對佛寺建筑樣式進行了改造,最終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自身特色的建筑類型。比如日本住宅建筑正門出入口被稱為玄關,玄關本身就是佛教用語,由唐代傳入日本并且得到了繼承。傳統(tǒng)日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建筑群落渾然一體,注重效果的整體性,同時還考慮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搭配,做到平衡且細致,給人以相對穩(wěn)定平和的享受。并且由于日本多地震,仿寺廟的設計采用了大量的木質(zhì)結構,能夠就地取材,也可以做到抗震減災。日本京都建筑大多數(shù)模仿的是唐代長安的建筑類型,7世紀末到8世紀初,日本先后建造了平城京和平安京兩座都城,其基本的設計樣式和長安城幾乎一模一樣。在設計上,分為回廊結構和圍墻結構,每一個庭院都會沿著中軸線配置,主要殿堂左右對稱排列,前后庭院都安排有回廊,相互連接,分成清一色的庭院,這就是唐代的庭院式宮廷配置建筑法。這種建筑方法本身也是我國建筑歷史上的傳統(tǒng),日本宮廷建筑不僅在建筑樣式上模仿了唐朝,在建筑命名上也極力模仿,比如唐代的宮殿正殿叫作太極殿,正門叫做朱雀門,日本皇宮也是如此,長安宮城的正門叫承天門,平安京的朝堂改成了應天門。
多種多樣唐朝建筑樣式的傳入,給日本建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除了宮殿設計之外,傳統(tǒng)民居還導入了庭院設計。早在唐朝時期,中國的庭院建筑就傳到了日本,成為日本庭院藝術文化的雛形。在奈良時期建筑文化改革之后,日本建筑方法受到了中國山水園林文化的影響,主張依山傍水而建,不僅有建筑物,還有亭臺樓閣,彰顯出自然風景和建筑設計的配合感。日本庭院設計早期出自日本神社、佛寺建筑和宮廷建筑,在后來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了民間,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建筑模式。
(二)書法和文字的傳承
日本把書法稱為書道。日本人非常重視書法,甚至把書法課設置為小學和中學的必修課,大學也開設書法專業(yè),有些家長甚至還特意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學習書法。毛筆書法在日本民間的運用較為廣闊,比如書寫慰問信、感謝信、道歉卡等,日本把毛筆字作為衡量一個成年人文字修養(yǎng)的標尺。除了日本男士之外,日本婦女在家中寫字也非常喜歡運用毛筆書法,培養(yǎng)潛心靜氣的心理品質(zhì)。不管是日本城市還是日本農(nóng)村,書道教室隨處可見,學習書法的人數(shù)甚至占到了全國人口的1/3左右,各種補習班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
一般認為,日本書法起源于公元5世紀左右,也就是中國的隋唐王朝階段。書法藝術真正在日本扎根還是要從唐朝開始算起,進入日本飛鳥時代之后,日本和中國大陸來往甚密,除了派遣遣唐使加強交流之外,日本對唐王朝的文化吸收已經(jīng)到了瘋狂的程度,唐王朝的書法藝術迅速東渡到了日本。在這一時期,隨著宗教特別是佛教的興盛,在書法藝術領域,日本人民開始對書法更加熟悉?,F(xiàn)今日本還保存著唐朝時期的書法禮品,比如金石文字和經(jīng)書真跡。
日本進入奈良時代之后,派遣了更多的遣唐使來到中國,把唐朝文化完備地移植到了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可謂是百花齊放、繁榮昌盛的時代。日本平安時代日本書法界的重要人物是空海,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對中國書法如癡如醉,進入中國之后在當?shù)貪撔膶W習和研究,回日本后帶回了諸多書法作品,從空海之后這種被稱為 “入木道”的書法書寫形式被傳承了下來,并且對日本文字的形成和書法體系的成熟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2]
日本原本是一個沒有文字的國家。隨著漢字傳入日本,漸漸形成了日語體系,在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返回日本后用漢語讀書寫字,促進了漢語在日本的傳播。日本文字形成早期,只有統(tǒng)治階級和上層貴族才會使用漢字,奈良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叫真名的漢字形體,也正是從那個時期開始,日本文字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讀音方法并且一直延續(xù)至今。現(xiàn)代日本文字一般分成日本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種類型。
(三)日本服飾文化
日本的民族服飾是和服,但是這個詞語其實是在明治維新之后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在和服不作為日本人民的日常衣物,只是參加成人儀式或婚慶儀式等重大場合的時候才會穿著。和服的樣式有朝流行化的方向發(fā)展的趨勢,雖然日本和服穿著并不普遍,并且由于價格高昂、穿脫不便等原因整體上呈現(xiàn)衰退的趨勢,但是和服卻是日本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元素之一。和服起源于中國的唐朝。在日本繩文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早期,他們的衣物只是用來防御野獸、抵御嚴寒的,沒有裝飾的效果,隨著農(nóng)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日本人開始懂得了用麻和纖維編制衣服。到彌生時代,日本人開始使用原始織布機和紫藍草染色,同時期的中國服飾文化已經(jīng)相當興盛,但是同時期的日本穿著方式仍然非常簡陋,我們不能夠把它看作是和服的前身。
從日本奈良時代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來到中國起,中國唐朝的服飾文化和穿戴文化對古老的日本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迅速帶動了日本上層社會的服裝改革風氣。日本的文官朝服頭戴冠冕,身著小袖內(nèi)衣和大袖上衣,無論是外褲還是內(nèi)褲,都和唐朝的官場裝束并無二致。日本天皇甚至下詔:朝會之禮,常服之制,一準唐儀,不分男女。在日本高松冢出土的古墓壁畫中甚至刻畫了唐朝的服飾男女人像,足可以證明唐朝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是不可磨滅的。從唐朝服飾到日本的和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服在設計和圖案搭配上都和唐朝服飾有異曲同工之妙,相似甚至相同之處非常多,因此可以把唐朝服飾稱作日本和服的原型 (詳見圖3、圖4)。
圖3 唐朝女性畫像
圖4 身穿和服的近現(xiàn)代日本女性
三、結束語
日本傳統(tǒng)文化深受中國唐代文化的影響,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隨處可見清晰的唐文化的烙印。時至今日,實事求是地評價,都可以認為唐王朝文化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母本。
參考文獻:
[1] 韋婉.日本遣唐使在華活動研究[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20(07):57-59.
[2] 趙雙.論日本奈良佛教藝術對唐文化的吸收[J].美術大觀,
2018(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