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羽
生活中,每當犯錯時,人們通常的反應是:“真是的,又錯了,真是倒霉??!”更有甚者,要么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要么抓住自己的錯誤不放,明明是無足輕重的小失誤,卻要埋怨、糾結、懊悔好幾天,導致接下來的事情也做不好。
殊不知,人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而聰明的人允許自己犯錯誤,他們認為,錯誤的潛在價值對創(chuàng)造性思考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回避錯誤,而是要正視錯誤,從中吸取教訓,讓錯誤成為自己走向成功的墊腳石。
有一次,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他沒有像常人那樣懊惱、惋惜,而是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將滿地的碎片收集起來。出于好奇,雅各布·博爾并沒有把這些碎片扔掉,而是耐心地按照大小進行了分類,并稱出了重量。他發(fā)現(xiàn):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令人驚喜的是,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表現(xiàn)為一定的倍數(shù)關系,即較大塊的重量是中等塊重量的16倍,中等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雅各布·博爾將這一原理稱為“碎花瓶理論”,并利用這個理論對一些受損的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進行恢復,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了意外的收獲。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并沒有糾結、懊悔自己的失誤,而是對錯誤的潛在價值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觀察與思考,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并將其理論用于工作中。
人類社會的發(fā)明史上,有許多人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產(chǎn)生了新的創(chuàng)意,哥倫布以為找到了一條通往印度的捷徑,結果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開普勒發(fā)現(xiàn)行星間有引力存在,是偶然間由錯誤的理由得出的……可見,發(fā)明家不僅不會被錯誤擊倒,反而會從中得到啟發(fā)。
在創(chuàng)意萌芽階段,犯錯往往是創(chuàng)造性思考必要的助推器。誰能允許犯錯,誰就能獲取更多;沒有勇氣犯錯,就很難有所突破。嘗試錯誤,才是進步的前提條件。這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接受不完美。每個人都有別人看不到的缺點,只有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會顯現(xiàn)出來,這與教育、學歷都沒關系。
第二,不同他人比較。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都不一樣,不必和任何人比較,保持上進心,做好自己的事,努力生活就可以了。
第三,積極應對。既然錯誤已經(jīng)發(fā)生,那就采取措施積極應對,避免心生抱怨,甚至一蹶不振。積極作為是走出低谷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