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軍
欲揚先抑,是指在刻畫某個人物形象時不從正面平鋪直敘,予以褒揚和贊美,而是從反面切入,先對其貶低和否定一番,而后將筆峰一轉(zhuǎn),由“抑”變?yōu)椤皳P”,從而突出寫作的目的,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在寫作的過程中,適時使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往往可以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生動鮮明,使文章波瀾迭起、妙趣橫生。那么,在使用欲揚先抑的方法描寫人物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同學們寫作有所幫助。
一、注意先“抑”后“揚”
從順序上來說,“欲揚先抑法”講究先“抑”后“揚”。這就要求同學們在描寫人物時不要急于動筆,而應先在腦海中想一想這一人物存在哪些不足之處,然后從中篩選出一至兩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缺點,并將其展示出來;之后再著力去“揚”,使之與“抑”的內(nèi)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加深讀者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抑”不是為了丑化人物形象,而是為“揚”作鋪墊,所以萬不可為了求“抑”而去胡編亂造,肆意貶低人物形象。
比如,某同學在寫《我的老爸》時沒有循規(guī)蹈矩,而是打破常規(guī),反其道而行,開篇先展示老爸的“惡劣”一面:平時懶懶散散,總是不完成媽媽交給他的“工作任務”,即使受到批評也毫無改正之意;之后再呈現(xiàn)其“遇事沉著冷靜”“富有同情心、責任心”等優(yōu)點。先“抑”后“揚”,使人物形象更加獨特。
又如,在《“錯誤”的枝條上開滿鮮花》一文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作者在開篇寫道:“小時候父親在家門口的道路兩旁種了一些不知名的矮樹。它們濃密的樹陰遮住了許多人家的菜地,村里人紛紛指責父親不務正業(yè),浪費土地資源?!弊髡呦冉淮謇锶藢Ω赣H種矮樹的不認同和指責。后來,“那些“錯誤”的枝條上開滿了粉嘟嘟的鮮花。這條路成了富有詩意的走廊,人們紛紛前來這里賞花玩耍”、“等到花謝后,枝頭結(jié)滿了一粒粒的米果,給孩子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父親種的樹開滿了美麗的花,這些花兒和果實給人們帶來了快樂。父親的品格也深深影響了子女們的成長。作者先“抑”后“揚”,突顯了人物形象的特點,令人印象深刻。
二、注意“抑”“揚”有度
從二者的關系上來說,“抑”是陪襯,是前提;而“揚”是重點,是作者寫作的最終目的。兩者不可等量齊觀。所以,在運用“欲揚先抑法”描寫人物形象時,我們要注意把握好“抑”和“揚”的尺度,確保文章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一般而言,“抑”的部分應簡略一些,不可著墨太多,否則會適得其反,掩蓋人物身上的優(yōu)點;對于“揚”的部分,則可以細致描摹,以凸顯人物“好”的形象和品質(zhì),從而達到“揚”的目的。
比如,在《為她點贊》一文中,作者先簡單地介紹了“她”令人生厭的外表和讓人鄙視的成績,再通過“找鑰匙”這一中心事件,凸顯其“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zhì),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又如,在《摻在米粥里的愛》一文中,作者記敘了母親煮粥的日常小事,贊美了母愛的偉大。他先簡略地點明母親并不是賢妻良母型的女人,而后層層鋪墊,細致描寫母親煮粥時的樣子,凸顯其認真、熱情和堅持不懈的特點,最后引出母親煮粥的真正原因,讓人在細水長流的敘事中體會到靜水流深的母愛。
三、注意感情的變化
“文以情動人”,寫人的最終目的在于抒情。因此,同學們在運用“欲揚先抑法”描寫人物形象時,還需注意自身感情的變化。一般而言,先是表現(xiàn)對人物的不滿、厭惡之情,而后通過一兩件小事來表達對人物的贊頌、敬佩之情。
比如,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中欲揚先抑,先表明自己對“長媽媽”感到“厭煩”,感到“憎惡”,接著寫自己對她充滿“敬意”,最后表達對她的“懷念”之情。感情的變化非常自然。
又如,楊朔在《荔枝蜜》一文中使用“欲揚先抑法”,先寫小時候被蜜蜂蟄過,所以對蜜蜂“總是不大喜歡”,再寫自己后來嘗到了荔枝蜜的香甜,由“蜜”聯(lián)想到了“蜜蜂”,便到蜂場去參觀。待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不由對蜜蜂產(chǎn)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最后又從“蜜蜂”寫到“農(nóng)民”,高度贊揚了勞動人民的無私和勤勞。其情感由“不喜歡”變?yōu)椤熬磁濉薄?/p>
總之,“欲揚先抑法”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平時的寫作中,同學們可以靈活地加以運用,使之為文章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