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娥,陳文科,林澤強
(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244)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種血管疾病。此病是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1]。雖然目前臨床上可以通過使用他汀類藥物以及介入治療等治療方法來有效預防AS 的進展,但由其所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仍然居高不下[2]。近年來,AS 的治療方式越來越注重于炎性反應的治療。內(nèi)皮細胞是AS形成過程中的關(guān)鍵參與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導致的血管完整性破壞可加重相關(guān)炎性反應。深入研究AS的發(fā)病機理,尋找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對有效提高AS 病人的存活率、改善其預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已經(jīng)明確組織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是組織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員,其在降解細胞正常膠原蛋白、彈力蛋白以及細胞增殖、心肌損傷修復、細胞外基質(zhì)與血管壁重建等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血小板反應蛋白 1(Thrombospondin-1,TSP-1) 則是一種屬于基質(zhì)細胞蛋白家族的多功能糖蛋白。研究表明,在血管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TSP-1 的表達會增加。為明確其表達水平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臨床意義,本文選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單純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健康體檢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研究組及對照組符合相關(guān)診斷要求;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未合并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結(jié)果的疾病[4]。排除標準:入組前3 個月內(nèi)接受過抗炎治療、免疫治療者;存在肝、腎功能障礙;存在心臟瓣膜性疾病[5]。將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 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組,將20 例單純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 例體檢無異常的健康者作為健康組。研究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51.0 ~79.0 歲,平 均(62.43±2.77)歲。對 照組:男10 例,女10 例;年齡43.0 ~76.0 歲,平均(59.83±3.01)歲。健康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45.0 ~78.0 歲,平均(60.96±3.28)歲。三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我院倫理委員會經(jīng)審定后同意開展此項研究。
研究組和對照組病人均在入院后24 小時內(nèi)完成空腹靜脈血(5 mL)的采集,將血樣置于EDTA 抗凝試管內(nèi)。健康組則在體檢當天早上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然后將血樣置于EDTA 抗凝試管內(nèi)。上述血液標本全部放置于2 ~8 ℃的環(huán)境中靜置0.5 小時后,以3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分鐘。采集血清,放置于-80 ℃的環(huán)境中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血清TSP-1 和Cat S 的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guān)操作。采用心臟彩超系統(tǒng)檢測心功能指標,主要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左室短軸縮短率(FS)、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DV)、左室收縮末期容積(ESV)。
比較三組的TSP-1、Cat S 水平,比較研究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分析TSP-1、Cat S 表達與心功能相關(guān)指標的相關(guān)性。
使用SPSS 25.0 版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中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例(n)、百分比(%) 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Pearson 相關(guān)性分析法分析TSP-1、Cat S 表達與心功能相關(guān)指標的相關(guān)性。
研究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分別為(57.55±3.43)mg/L、(75.75±8.52)ng/mL,對照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分別為(45.37±6.51)mg/L、(54.49±6.45)ng/mL,健康組體檢者的TSP-1、Cat S水平分別為(40.69±3.52)mg/L、(42.31±3.47)ng/mL。研究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組,對照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健康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TSP-1、Cat S 水平的對比(± s)
表1 三組TSP-1、Cat S 水平的對比(± s)
注:#與健康組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TSP-1(mg/L)Cat S(ng/mL)研究組 20 57.55±3.43#* 75.75±8.52#*對照組 20 45.37±6.51# 54.49±6.45#健康組 20 40.69±3.52 42.31±3.47
在研究組患者中,Ⅱ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分別 為(53.72±7.27)mg/L、(65.35±5.02)ng/mL,Ⅲ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分別為(59.46±8.25)mg/L、(72.08±7.39)ng/mL,Ⅳ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分別為(64.69±7.18)mg/L、(81.87±4.68)ng/mL;Ⅳ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Ⅲ級組、Ⅱ級組,Ⅲ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Ⅱ級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研究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TSP-1、Cat S 水平的對比(± s)
表2 研究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TSP-1、Cat S 水平的對比(± s)
注:#與Ⅱ級組比較,P <0.05;*與Ⅲ級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TSP-1(mg/L)Cat S(ng/mL)Ⅱ級組 6 53.72±7.27 65.35±5.02Ⅲ級組 10 59.46±8.25# 72.08±7.39#Ⅳ級組 4 64.69±7.18#* 81.87±4.68#*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的TSP-1、Cat S 水 平 與EF、FS、ESV 呈 負 相 關(guān),與EDV 呈正相關(guān)(P<0.05)。詳見表3。
表3 TSP-1、Cat S 表達與心功能相關(guān)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心力衰竭是指心臟的血液輸出量不能滿足人體組織代謝的需要。此病是各種心臟結(jié)構(gòu)或功能異常性疾病導致的最終結(jié)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已成為誘發(fā)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6]。此病具有患病率高、預后差的特點。有研究指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診治非常困難,患者的死亡風險較高[7]。及時明確此類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進行治療對改善其預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8]。TSP-1是一種多功能、多結(jié)構(gòu)域的細胞間質(zhì)糖蛋白。研究顯示,TSP-1 可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膜表面的LDL 受體及心肌組織中的細胞外基質(zhì)成分結(jié)合,產(chǎn)生相互作用[9];阻隔通路血管化信號, 并能促進血管細胞的增生、遷移、生長、分化,加快血管內(nèi)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活化,從而可增加氧代謝產(chǎn)物的釋放,促進血管的形成。Cat S 是一種特異性蛋白酶,可參與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相關(guān)研究表明,Cat S 能促進細胞外介質(zhì)內(nèi)層黏蛋白和膠原蛋白的降解,其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和心肌組織中的表達顯著增加[10]。有研究指出,Cat S 可促進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加快心肌纖維化,從而可損傷心功能。TSP-1 與細胞表面受體和細胞外基質(zhì)成分的相互作用可對細胞黏附、遷移、增殖、血管生成、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生物學過程進行調(diào)節(jié)。大量研究顯示,TSP-1 與細胞自噬過程密切相關(guān)[11]。研究表明,在血管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TSP-1的表達會顯著增加,TSP-1 可通過抑制內(nèi)皮細胞的活性來阻斷血管舒張[12]。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組,對照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健康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研究組患者中,Ⅳ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Ⅲ級組、Ⅱ級組,Ⅲ級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Ⅱ級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與EF、FS、ESV 呈負相關(guān),與EDV 呈正相關(guān)(P<0.05)。
綜上所述,TSP-1 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中呈高表達,且其水平越高,表明患者的心功能越差。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進行TSP-1 檢測可為臨床上判斷其病情的嚴重程度、預測其預后提供參考依據(jù)。